APP下载

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政策与实践

2011-06-05吴伟彬陈惠萍

城市观察 2011年1期
关键词:专长新加坡学校

◎ [新] 吴伟彬 陈惠萍

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政策与实践

◎ [新] 吴伟彬 陈惠萍

1997年,新加坡政府在“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理念的指导下,推出了促进学校多样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政策。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1997年以来推出的教育政策,强调了这一系列改革如何体现出新加坡教育系统中营销导向的突出特点。第二部分论述如何通过“专长项目计划”这一全国性举措来实现教育的市场化。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首先明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然后再按照能力的不同开发“产品”。

教育市场化 教育的市场营销 差异化 专长项目计划 教育改革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文化融合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共同体”,市场的全球化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由于交流越来越密切,标准化得到普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拉近了世界市场与各种文化之间的距离(Levitt, 1983; Tse et al., 1988)。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资本、商品、技术、人才、理念和信息的流动穿越了政治与文化的边界(Green, 2007; Holton, 2000)。显然,丰富的人力资本对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都是头等重要的。各国的教育改革不外乎新自由主义的措施、教育权力的下放以及更具实操性的趋势(e.g. Green, 1999; Marginson, 1999; Angus, 2004; Steiner-Khamsi & Stolpe, 2004)。Gopinathan(2007)指出:

一切改革主张都强调更加注重过程,更有条理的思考,更好地将技术运用在教育中,根据评估进行变通,下放更多权力给校长等,总的来看,应该说,在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为了达到特定的学术成果目标,中央加强对课程和教学的控制,评估也更加频繁。(p.56)

1997年,新加坡政府在“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口号下推出了教育改革。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措施体现在新加坡教育的4个主要方面: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之中,公民教育,以及卓越的管理能力。这些措施鼓励增加教学项目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提高学校的自主权并增进校际竞争。支撑这些新自由主义教育措施的是“教育市场化”现象。Tan(1998)认为,教育的市场化包括以下关键特征:将学校独立使用土地的自主权下放;增进校际竞争;鼓励校内创业活动;学校参与营销活动。下一节将解析新加坡近期的教育政策如何体现教育市场化的突出特征。

二、新加坡“教育市场化”概论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阶段(1959~1978),其目标是在新加坡独立和工业化初期培养高效的工人。1955年,新加坡仍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社会以种族和宗教划分界限。1956年,《各党派华文教育报告书》提倡建立重视和传播主要种族文化和语言的教育体系。1959年新加坡政府自治以后,对社会凝聚力的关注和国家认同感的树立变得同等重要。上述两点是通过统一课程的推出和本土教科书的出版,从而使各校之间保持一致实现的。在道德教育方面,所有学生都必须上一门突出强调有关新加坡历史的课程,其宗旨是公民教育,教授学生公民义务和世俗伦理,让他们成为良好公民。1965年,新加坡成为主权国家,1966年引入了双语教育后,教育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随着理工学院的大专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技术教育也得到重视,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语言和技术技能兼备的劳动人才。

紧随“生存”阶段的是“效率”阶段(1979~1996),这一阶段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微调,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说,政府预测经济中各个部门所需的人力资源,培养适应这些部门职位的人才。学校首先根据学生的语言和数学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再根据中小学阶段分设不同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因素变化,使之后10年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变得十分必要。80年代中的衰退打击了新加坡,反映出其劳动力与美国、台湾和日本的相比,教育程度较低。1987年,《迈向卓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培养有文化、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学生。它鼓励所有学生在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学习之前,至少先完成10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人们普遍的认识是,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艺术与科学,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职业培训,政府尽量让20%的在校生在技术教育学院接受技术职业教育,40%接受理工学院教育,另外20%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显然,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强烈地影响着新加坡教育的发展。Sharpe & Gopinathan(2002)观察得出结论:

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国家在其中扮演着“战略交易商”的角色,统一供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需求。(p.154)

从1997年开始,在“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变革更加激进。这一理念旨在开发年轻人创意性的思考能力、终生学习的热情以及信守对国家和民族的承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指出,建立思考型学校和培养诚信公民对全球化时代下的新加坡继续保持活力和成功十分必要。他解释道,“思考型学校”能够“检验课堂内外的质疑和检索能力,以塑造年轻人的学习热情”(Goh, 1997)。这标志着从效率驱动范式向注重能力驱动型教育范式(ADE)的重大转变。能力驱动范式的主要前提之一是通过大规模的定制,针对每个孩子的禀赋和能力来培养他们(Shanmugaratnam, 2004; Teo, 2001 & 2002)。显然,在知识经济中,学生需要有学习的激情,不仅仅为考试获得高分而学习。吴作栋承认,新加坡的学生普遍缺乏这种热情,他提醒道,他们的知识很薄弱,除非他们在毕业后仍有继续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1999年,能力驱动型教育范式正式推出,从而推动了他的洞悉。这一范式旨在最大程度地鉴定和开发每个孩子的禀赋和能力,不管是逻辑思维、艺术、运动或是社会事业。通过这样一个范式,教育部(MOE)希望向学生灌输对国家作出承诺和为社会公益贡献他们智慧的信念。

“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理念之下的教育政策措施有助于扩大学校层面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显然,这些举措所表现的目标是新加坡教育系统市场化方向的突出特点:

● 所有阶段学校(即小学到大专)的选择增加;

● 学业进展和评估途径的选择范围更广(例如:综合项目,国际文凭,普通教育A级证书与普通教育O级证书);

● 学校公司化(例如:重视服务质量,将家长和学生视为客户);

● 学校自主权提升(例如:独立学校和自主学校);

● 校际竞争增多(包括学术活动和辅助课程活动);

● 商业模式的运用增加(例如:新加坡优质课程奖、卓越学校模式奖、人力资源发展奖);

● 私人部门学校增加(例如:家教需求上升、商业学校增多);

● 学校推广创新和创业活动;

● 鼓励学校开发“专长项目”以吸引学生和教育部的资金;

● 为教育产业以外的教师提供工业实习计划(例如:在酒店、银行、商业公司和政府机构)。

这些举措使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丰富了校内创业活动,增进了校际竞争,开拓了不同的教育发展路线,并且开展了校内营销活动实践。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是通过对新加坡教育前景的多样化实现的。学生可以加入不同类型的、具有多样性的学校和项目。例如,学生可以选择提供综合项目的学校,这样他们可以跳过普通教育O级证书而直接获得普通教育A级证书或者国际文凭。学校还改变课程、评估和教学方法来鼓励高层次的思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开发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师在“少教多学”的倡议下提升自我,以扩大他们的教学方案知识储备,为的是鼓励学生除了学习正规课程以外,更加主动、独立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在新加坡,参加普通教育O级证书考试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挑选诸如体育、戏剧和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教育部还采取了一项更具灵活性和差异化的大专院校录取方式。中学生也可以上一些动手选修课,如游戏设计、网上创业和电子小发明设计,以这些学分考取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转变原来的集中管理录取体制后,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就能够更灵活地处置。相信灵活性的提高能让学校在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作出更积极的战略目标应对,争取优质生源,摆脱固有的成功公式。

为了推动校内创业活动,教育部鼓励学校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政府表示,更多的自主权会使我们的学校推出的项目具有“更多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尤其是中学:那些在不同领域具有优势和有所侧重的学校,那些在不同领域尝试新理念的学校,都为我们的教育系统注入生机”(Teo 2000a)。校长们有义务按照他们自己的远见,针对本校需求制定特殊的计划,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好他们的学校。一些学校以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开拓出专业领域。为了以一种全面系统的方式培养一种创新的态度,2004年,“创新与企业”(I&E)项目启动。该项目旨在激励新加坡的学校让学生们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在一年一度的教育部宴会上,出色的I&E项目还会在学校和公众代表面前展示,作专业的分享并鼓励激发其他学生。

从2004年开始,“学校成就表”代替了学校排名,凸显出校际竞争的增加。学校成就表按照各所学校的学术成果划分档次,突出学校在学术附加值和非学术领域的成就。这些结果与“奖励计划总蓝图”都会向公众公布,既引导学校迈向卓越,也为家长和学生在挑选学校时提供决策依据(MOE, 2006a)。新加坡的学校仍然将学习成绩作为判断成功的标准。即便已经从按精确的学习成绩进行学校排名转变为按照相近的学术成就划分档次,但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尽管学校的精确排位在分档体系中不再反映出来,但评估时还是会参照学校档次的高低。这意味着学校之间仍然要相互竞争以进入它期待的档次或维持现有档次。虽然学习成绩不再是学校排名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它依然是学校是否属于较高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市场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校内营销活动实践——在新加坡的学校中也十分明显。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2001年教育部推出的“专长项目计划”。下一节会就新加坡学校专长项目的开发进行探讨。

三、开发学校的专长项目和专业领域

将教育视作向同质的家长和孩子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因为,随着家长和孩子受教育经验的增加,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期待值也更高。因此,多样性的供给是一所学校在教育产业中能否成功、未来发展势头和比较优势潜力的关键。同样地,学校也受到教育中的市场经济话语的影响,开始采取营销实践。学校逐渐接受“企业型学校”这一模式,积极地“开展营销和推广活动,以吸引家长和潜在的学生”(Tan 1998, p. 50; cf. also Barnes, 1993)。

在承认这些考验的同时,教育部继续将新加坡的教育范式转变为能力推动型。这种变化与改进主要集中在为选择学校和录取创造更好的机会和灵活性上(Shanmugaratnam, 2005a)。2001年,“专长项目计划”开始在有自主权的中学中推广。1994年开始实施的学校自主,是指在非独立的框架内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专长项目计划鼓励学校开发专长项目以培育学生的天赋和能力。按照教育部的指示,这些专长项目可以是体育、文化和艺术,或者课程中的某个学科领域。希望当这些计划都全部落实以后,将会给我们的学校体系带来多样性和独特性,给学生在他们拥有特殊天赋或者能力的领域提供超越自我的机会(Teo, 2000b & c)。计划的实施还能使中小学在录取那些有特殊天赋和能力学生这个环节上放宽政策。教育部会给予专长项目学校丰厚的奖学金,以及5%的招生名额来建立学校的专长项目。

新加坡的小学也开始注重多种领域的特长,比如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人类动力学,或者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美学(例如:书法或艺术)、个性发展(例如:户外拓展活动)。接受教育部额外拨款的学校可以外聘教员、培训专长项目教师、小范围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或者购置相关材料。事实上,最近有16所小学接受了每年高达10万新加坡元的额外资助,在校内卓越计划(PSE)之下发展其特长(MOE, 2005a)。辅华小学的一位校长最近谈到,事实上,在选择信息技术(IT)作为其专长项目之前,他们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名气。去年该校招生人数从210人增加到330人,而且裕廊社区的家庭主妇们也在街头巷尾议论起这所学校(Davie, 2006)。在专长项目有天赋或兴趣的学生小学毕业时,即便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严格的标准,也可以升入中学。2007年1月,教育部按照直升学校(中学)办法,批准了47所开展专长项目的中学,允许它们自行分配学位(MOE, 2006b)。不过,学校按计划招收的中学一年级(八年级)学生中,只有5%的名额是留给这类学生的。表1列举了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选择的专长项目。

新加坡专业中学的设立是专长项目计划的另一个成果。例如,在2004年,新加坡体育学校建立,招收那些希望发展他们职业体育天赋的学生。2005年,NUS数学科学高中承诺为具有过人数学科学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创造激励的环境。很快我们也将看到专为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开设的艺术学校。在引入专业学校和专长项目计划后,新加坡的学校比之前获得了更多样化的机会开拓其独特性(Shanmugaratnam, 2005a & b)。目前,新加坡的主流学校正响应教育部的指示,聚焦卓越领域,开发特定的“专长项目”(MOE, 2005b)。

表1 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的专长项目

四、新加坡学校差异化的证据

在教育市场化时代,学校需要采取市场导向的方法。换言之,学校“必须了解它们的市场;吸引充足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合适的项目、服务和想法;将这些项目、服务和想法有效地散发至各种消费群”(Kotler & Fox, 1985, p.7)。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和为客户在教育经验方面创造价值来实现上述步骤。只有那样学校才能决定定位或关注哪些细分市场。细分的原则和市场定位源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张志贤的一段话。显然,焦点应该是一个学校层面的方法,而不是一小撮学生。张志贤注意到:

“学校有能力集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员队伍和设立项目,可以全面发展在这些专业领域的兴趣和能力”,他补充道,拥有相同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会有学生或校友以及优质教员和设施,激励和鞭策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Teo 2000b, 第23点)

学校如何应对项目差异化的趋势,寻求建立强大的学校品牌的可能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考察了新加坡一座新建的卫星城——盛港的4所小学。居住在盛港的主要是家里孩子还小的年轻在职夫妇。小学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因此衡量对不同“消费者”阶层(即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对于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和动机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该建立起一个受欢迎的品牌,以区别于附近的其他小学。

立伟小学是一所成立了10年的公立学校。学校的课程、项目、行政、资源和人才管理不断追求卓越的新高度。除了在全国考试中取得骄人成绩以外,该校在其项目和服务产品中对创新和创业的倾斜也十分闻名。为了培育创新和创业技能,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以提升创意,思考技能也更具互动性。给学生布置的项目作业中引入了营销战略,包括向家长推销学校温室种植的水耕蔬菜。学校还组织校外学习活动,如参观附近的商城和前往马来西亚修学旅行。另外,学校为学生设立了一个创业俱乐部,通过创新项目实践和与社区合作,磨练他们的创业和公关技能。

成康小学建于1997年,从成立之初的327名学生和23位教员,迅速扩张到目前的1500名学生和75位教员。推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快乐学习者的社区”,以期培养出开心、向上、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学生与教员。为了努力发展全面教育,学校从2004年开始每天让学生上半小时的体育课。今天,体育课仍然是学校每日课程的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层坚信,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主动学习。

康柏小学也是一所公立学校,成立时间与立伟小学相仿。其办学理念是“展翅精英,服务市民”,旨在激发学生超越平庸,在达到新高度的同时立足谦卑,服务社区。学校旨在提供全面的教育,既能使学习变得有趣,又能塑造个性,并且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该校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小一和小二年级的无缝课程,这是该校独一无二的创新。它允许将英语、数学、科学、卫生、社会研究、艺术、体育和音乐等学科作为整体进行授课。关键是向孩子们传授重要的生存既能,如沟通和交流的技巧。

南侨小学是一所受政府资助的学校,由新加坡福建会馆建立。南侨小学一直以来都得到新加坡福建会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和资助。虽然这所学校2001年1月才成立,但其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成立的南侨女子高中。小学部是南侨高中的一部分,自1979年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校运作。由于有着这样的历史渊源,学校有着强大的华文教育项目。该校还发展了3个专长项目,分别是创新与创业、信息技术(IT)教育和华文学习与卓越中心(COE)。专长项目包括:华文经典名篇背诵、学习文化(学生互相学习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和数据闪光灯记录仪)、人工智能在数学中的应用(运用人工智能软件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以及eNCee项目(用安装有微软课堂服务器的手持设备在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下学习)。学校也十分推崇华文教育。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尝试将它们的服务和项目差异化以满足它们重要利益相关方(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学校要摈除它们的使命和优势竞争力来提供“客户”所需的任何东西,或者当下流行或广受欢迎的教学项目,而是要辨别出那些对其提供的服务表现出兴趣或者关注的客户,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来进一步开发这项服务,增加项目的吸引力。图1列出了一些关键的考量:

图1 细分和战略计划

第一步,学校进行市场细分以辨别具有类似需求、偏好和期望值的学生和家长群。第二,学校从能力、资源以及市场细分得出的需求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应作为其使命和理念的基础。此资源的定义是指学校能获取的有形和无形的实体,使其能够切实有效地提供一个对某些细分市场有价值的服务项目。这种资源包括物质、信息、法律、财力、人力、公关和组织资源(Hunt & Morgan, 1995 & 1996)。第三,学校的使命和理念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必须具有可行性(即学校的最高主题是由哪些关键原则和价值观构成的)。第四,教员们必须领会学校的使命和理念,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和认同,并指导他们在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估中,有技巧地实施并向学生灌输这些关键原则和价值观。第五,在成功制定和实施战略后,学校必须衡量和评估成绩,从而判定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这样,在第六步,学校就可以创造有利的认知价值,为潜在和现有的客户提供产品服务。这里的“认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值(即功利和物理性能)、情感价值(例如:自豪感)、认知价值(例如:调查和发现新的知识)和社会价值(例如:归属感)(Sheth, Newman and Gross, 1991)。第七,学校必须沟通、推动或者教育重要利益相关方项目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学校的中心教育主旨。家长和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学校及其项目和服务,这样他们才能在进行教育消费时作出更好的选择。最后,当学校深入了解市场细分以后,就可以更好地辨认对手,运用恰当的营销策略抢夺生源。

五、结论

本文指出,新加坡教育的市场化包括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增进校际竞争;鼓励校内创业活动;以及在校内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专长项目计划,笔者进一步阐述了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运用。本文讨论了专长项目计划的性质,学校应该辨别出那些对服务项目表现出兴趣和关注的客户,然后以他们的能力为基础开发这一产品,使其变得更具吸引力。在学校开发能力或卓越的专业领域时,应该避免将视野局限在某个“专长项目”(例如:射击、舞蹈、篮球或者生命科学)。将焦点放在更广泛的主题上,可以“指导”学校与外界的合作和沟通,这对他们来说更有帮助,因为能够使学校更好地管理其资源,吸引更多的对学校提供的教育类型感兴趣的学生。

[1]Angus, L. (2004) 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nge: Bringing about the reshaping and renorming of practi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1), 23-41.

[2]Barnes, C. (1993). Practical marketing for school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3]Davie, S. (2006, July 3). Niche primary schools a big draw. The Straits Times, p. 4.

[4]Goh, C.T. (1997). Shaping our future: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 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Goh Chok Tong at the opening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 Singapore.

[5]Gopinathan, S. (2007) Globalisation, the Singapore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education policy: A thesis revisited.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5(1), 53-70.

[6]Green, A. (1999) Education and globalis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4(1), 55-71.

[7]Green, A. (2007) Globalis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state in East Asia.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5(1), 23-38.

[8]Holton, R. (2000).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consequenc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70, 140-152.

[9]Hunt, S.D., & Morgan, R.M. (1995).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9, 1-15.

[10]Hunt, S.D., & Morgan, R.M. (1996). The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 Dynamics, path dependencies, and evolutionary dim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107-114.

[11]Kotler, P., & Fox, K. (198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2]Levitt, T. (1983).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2-102.

[13]Marginson, S. (1999). After globalisation: Emerging politics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4(1), 19-31.

[14]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a). Recipients of the Inaugural Programme for School-Based Excellence. Retrieved January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press/2005/pr20050307. htm.

[15]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b). DSA-Sec Exercise 2005 - FAQs. Retrieved January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esp/schadm/dsa_sec/FAQs.htm.

[16]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c). 43 Secondary Schoo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rect School Admission Exercise for Admission to Secondary One in 2006.Retrieved June 1 2005, for World Wide Web: http:// www.moe.gov.sg/press/2005/ pr20050524.htm.

[17]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a). 47 Secondary Schoo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rect School Admission Exercise. Retrieved January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press/2006/ pr20060518.htm.

[18]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b). School achievements in 2006. Retrieved August 12,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press/2006/pr20060924.htm.

[19]Shanmugaratnam, T. (2004). Speech by M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t the MOE Work Plan Seminar 2004 on 29 September, Ngee Ann Polytechnic Convention Centre. Retrieved on February 7, 2004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4/sp20040929.htm

[20]Shanmugaratnam, T. (2005a). Reply on School Sector by Mr Th arman Shanmugaratnam,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t the FY 2005 Committee of Supply Debate - Moving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Retrieved June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5/sp20050309a.htm.

[21]Shanmugaratnam, T. (2005b). Addendum to the President’s Address by M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Minister fo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 press/2005/pr20050115.htm.

[22]Sharpe, L., & Gopinathan, S. (2002). After effectivenes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ingapore school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7(2), 151-166.

[23]Sheth, J.N., Newman, B.I. , & Gross, B.L. (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 159-170.

[24]Steiner-Khamsi, G., & Stolpe, I. (2004). Decentralisation and recentralization reform in Mongolia: Tracing the swing of the pendulum. Comparative Education, 40(1), 29-53.

[25]Tan, J. (1998). The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olici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4(1), 47-63.

[26]Teo, C.H. (2000a). Dynamic school leaders and schools - making the best use of autonomy. Speech presented by Radm (NS)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nd Second Minister for Defence on 12 January, Singapore.

[27]Teo, C.H. (2000b). Speech by RADM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t the Diploma in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A) Graduation Dinner on 12th January. Retrieved June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0/sp13012000a.htm.

[28]Teo, C.H. (2000c). First reply on schools by RADM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t the FY2000 Committee of Supply Debate. Retrieved June 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 moe.gov.sg/speeches/2000/sp13032000c.htm.

[29]Teo, C.H. (2001). Minister’s First Reply on School on Making an Ability Driven Education happen. Ministry of Education FY2001 - Committee of Supply Debate. Retrieved on February 7, 2005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1/sp15032001_print.htm

[30]Teo, C.H. (2002). Speech by Radm (NS)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nd Second Minister for Defence at the launch of Academy of Principals at the Law Academy. Retrieved on February 7, 2005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2/sp11012002_print.htm

[31]Tse, D.K., Lee, K.H. , Vertinsky, L. & Wehrung, D.A. (1988). Does culture matter?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executives’ choice, decisiveness, and risk adjustment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81-95.

Policy and Evidence of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chools

Jonathan W.P. Goh, Charlene H.P. Tan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introduced education policy initiatives under the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 vision in 1997 to promote greater diversity, autonomy and innovation amongst school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launched since 1997, and highlights how these reforms manifest salient features of marketing orientation in the Singapor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 one recent nation-wide initiative - the niche area scheme. We argue that schools should instead identify parents’ and students’ needs, and then develop their ‘products’ based on competences.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rketing; differentiation; niche area scheme; educational reform

G511

吴伟彬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政策与领导系副教授,教育管理文学硕士项目协调人。教学领域与研究方向:教育营销、学校领导艺术、学生学习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的服务质量认知以及顾客满意度与消费动机。

(编译:陈丁力)

猜你喜欢

专长新加坡学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眼镜店的当务之急:宣传引导 彰显专长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学校推介
教师教学专长研究:概念、方法及启示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