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研究

2011-06-05李三虎

城市观察 2011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

◎ 李三虎

广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研究

◎ 李三虎

从产业整体结构绩效评估看,广州正在延伸出各种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基本趋势是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高端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广州要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优先领域发展,促进国际大都市竞争领域发展和奠定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期发展领域基础。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空间价值链分布,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合理分工格局,加快推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城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路线图 国家中心城市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乃至各种研究机构正在鉴别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它们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以取代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直接依赖。在国家相应政策引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广州决策层、政策研究机构和独立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2010年4月,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以新兴技术发展趋势来构造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意在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乃至亚太地区知识创新中心。2007年7月,广东省社科院公开了《培育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研究报告,在综合把握新兴技术、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融合和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基础上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广州路径”,意在突出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本文吸收这些研究成果各自长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试图为广州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种实证基础,由此从不同侧面设计其发展线路图。

一、目标产业分类与绩效评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依赖于对目前各种目标产业绩效的测定和评估。以下将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对广州相关目标产业绩效进行测定,对广州整体产业结构取向、三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差异进行评估。

(一)目标产业分类与增长测量

从《广州统计年鉴》给出的有关数据看,广州目标产业系统包含两大组群(见表1):一是生产或服务类组群,系统数据来源于在岗职工人数;二是高新技术组群,系统数据来源于其产品产值等。后一类代表着新兴技术的产品或市场,其在岗职工人数的具体数据并不能从统计年鉴中获得,只能列出其产品总产值。前一类主要包括制造业、商务与金融业、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主要突出技术升级、商务高端化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表1 广州各个目标产业的组群与分类(2008)

在上述目标产业分类中,后一组群无疑属于新兴技术或新兴产业领域。这里先对前一组群30个目标产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其差异性发展进行测定和评估。《广州统计年鉴》并没有提供所有目标产业的职工年末人数数据,但提供了比较系统的职工年平均人数。通过对广州30个目标产业职工年平均人数从2004年到2008年的增长率进行计算,获得了广州各个目标产业就业增长情况(见图1)。在这一时期,17个目标产业呈现就业正增长,其余13个目标产业呈现就业负增长。在就业正增长的目标产业中,有13个超过就业平均增长率2.65%,属于高增长产业。在13个高增长目标产业中,有8个目标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其中软件业就业增长率最高。在13个就业负增长的目标产业中,有8个属于制造业,其中皮革、毛皮和羽毛(绒)负增长率最高。

图1 广州各个目标产业就业增长比较(2004~2008)

(二)产业生命周期与新兴产业鉴别

一般来说,可以按其生命周期,将不同产业分为新兴产业、成长产业、转型产业和衰退产业四种类型。对于目标产业的生命周期类型,主要根据其就业增长率、竞争优势和产业集中度加以判断。由于缺乏竞争优势数据,所以这里主要依靠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增长率和在岗职工人年末单位平均数(就业集中度)两组数据,对广州各个目标产业的生命周期类型进行分组(见表2)。

在表2中,广州30个目标产业的生命周期类型呈现出不同特点。衰退产业和转型产业组群的多数目标产业,虽然职工年末单位平均数或就业集中度较高,但其职工年平均人数均为负增长。成长产业组群的各个目标产业职工年平均人数多为正增长,职工年末单位平均数较高。其中只有通信、计算机及其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职工年平均人数为负增长,但其职工年末单位平均数较高,达到500人,因此仍然列入成长产业。与此不同,新兴产业组群的所有目标产业职工年末单位平均数均较低,但其多数职工年平均数正增长水平较高。其中只有证券业和文化艺术的职工年平均数为负增长,考虑到它们是有待扶持的潜力产业,所以也列入新兴产业范畴。

(三)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差异评估

以上目标产业绩效分析一般包含了广州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如作为转型产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与石油化工直接相关;作为成长产业的汽车制造被包含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中;作为成长产业的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电子产品制造等。但所有这些,均要通过广州支柱产业发展走向来加以评价。

表2 广州各个目标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框架(2004~2008)

表3列出了广州2008年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的一些主要指标,由此可以看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3.42%,利润总额占全市比重更是达到了55.86%,确实具有支柱性产业地位;二是在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较大,特别是它们的利润总额分别是电子产品制造业的3.53倍和2.36倍;三是电子产品制造业虽然在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方面明显低于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但其从业人员数量较高,是汽车制造业的3.22倍和石油化工制造业的2.71倍。

图2表明了广州2004~2008年三大支柱产业的增长情况:一是相比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迅速;二是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但其利润总额增长明显低于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三是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较慢,但其利润总额增长较为明显。综合2008年各项指标可以认为,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它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均有利于扩大就业,且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增长空间。至于石油化工制造业虽然有利于工业总产值规模实现,但在就业和利润总额方面均已经失去优势。如果将它们置于目标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框架来看,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明显属于成长产业组群范围,石油化工制造业应属于转型产业组群。

表3 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的主要指标(2008)

图2 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的增长情况(2004~2008)

(四)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及其差异评估

表1列出的高新技术组群已经包含了广州2008年各个目标高技术产业产品产值数据,指出了它们的新兴产业属性,其目的只是表明它们作为新兴产业组群与生产或服务组群的各个目标产业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所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表达的正是这种直接联系。从2008年总产值来看,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一是高产值类,包括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二是中等产值类,包括工业新材料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工业新能源技术和服务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三是低产值类,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环保技术和服务业机电一体化技术。高产值类高新技术产业目前需要开辟新领域并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中等产值和低产值类高新技术产业则需要强化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

图3表明广州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一是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萝岗区、黄埔区、南沙区、花都区和番禺区,尤其是萝岗区、黄埔区、南沙区具有明显发展优势,增城市、白云区发展势头较好;二是服务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和萝岗区,天河区有着绝对的发展优势,白云区则有一定发展潜力,越秀区、海珠区、萝岗区也有一定发展;三是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白云区、从化市、天河区、萝岗区和南沙区,荔湾区也有所发展。不难看出,工业、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于东部(东南和东北),属于农业和工业交叉地带,服务业领域的高新技术相对集中于市区中心。这种区域分布情形,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发展路线图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图3 广州各区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万元)

图4 表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2004~2008年各项指标的增长情况:一是在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方面,工业环保技术、服务业电子和信息技术增长较快,工业生物技术、工业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增长较慢;二是在利税总额方面,服务业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电子与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新材料技术、工业环保技术增长较快,工业生物技术则增长非常缓慢;三是在出口销售收入方面,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环保技术、服务业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工业电子与信息技术增长较快,工业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工业新材料技术增长则较为缓慢。可以看出,电子与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已经构成了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长期增长基础,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则以其利税较快增长成为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4 广州2004~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情况(%)

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取向把握

在前面有关产业整体结构、工业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绩效评估基础上,下面对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取向进行评价。

(一)把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目标产业整体结构、工业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化发展,明显表现为如下两种趋势:

(1)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既有的目标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不管是属于转型产业还是成长产业甚至衰退产业,必然或应该能够延伸出新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并由此临现出许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电子产品制造业中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

(2)包括高端服务、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大批新兴产业,虽然在结构上各有千秋,但它们增长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取向因素

上述发展趋势与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适应,也符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表明如下三个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作用:

(1)技术创新动力。这不仅是新兴产业中研究试验发展、科技交流与推广、专业技术服务强劲增长的方向所在,是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维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特别是汽车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成长产业继续增长与推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等转型产业技术升级的发展要求。

(2)服务业高端化。这既表现在商务服务、保险业、银行业等成长产业的快速增长,又体现在证券、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潜在发展优势上,还表现为它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强大支撑。

(3)文化软实力提升。这直接表现为应尽快将创意产业培育成为成长产业,其间接表现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制造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需要以创新文化业态(如工业设计、创业创新精神培育等)为基础。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原则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广州为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如下三条原则界定、鉴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基础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注重把握当前成长产业、转型产业、衰退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取向,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产业规模扩大-消费模式转型并进。

(2)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原则。着眼未来,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早部署一些前沿领域,提高原始创新力度,积极培育一些先导产业,同时,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3)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原则。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发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广州应结合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广州实际,从分类、时序和空间三个方面设计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发展推进

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价值链高度联动性、包容性增长潜导性等特征,结合广州市情以及科技、产业基础,按照各个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经济效应、产业带动前景,广州现阶段应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服务、创意等产业,并按照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分类发展。

(一)更加重视先导产业培育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广州要更加重视培育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成为先导产业。

(1)半导体照明产业。选择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制造技术和器件关键技术、LED照明应用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强研发。积极推动应用示范,围绕重大市政工程,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建设城市级LED照明工程,推动LED产品全面融入城市生活,通过培育终端市场拉动产业发展。近期内要打造从外延材料、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封装及特色应用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2-3家产值过10亿元的LED龙头企业。

(2)新能源产业。将太阳能、热泵、水电与风电、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绿色建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新能源发电等项目列为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相关配套及服务等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条件。

(3)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壮大改性高分子材料产业,加快高性能PAN基碳纤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精细化学品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兴材料产业群。

(4)生物产业。支持开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新型生物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加快干细胞及人体组织工程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先进医疗设备和生物医学检验服务等产业,促进规模化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强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生物产业发展,建立特色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及安全高效基因转化系统,培育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都市型农业发展。

(二)加快推动支柱产业形成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广州现阶段的支柱产业除工业方面的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外,还有建筑方面的房地产业。考虑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支柱产业发展存在着土地、生态、资源和能源约束以及未来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技术支撑,广州必须要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高端服务、创意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形成船舶制造、修配一体化产业格局,实现造修船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船舶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加快发展以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海上油气工程保障服务系统、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重型机械装备、大型装备配套设备、大功率机车检修的研发、检测、物流等配套发展,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大力发展重型燃气轮机、超临界火电机组、各种发电机励磁装备、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等新型发电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备,开发系列断面掘进机械成套装备,发展地铁车辆、港口机械装备、建筑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成套设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控制系统,大力支持高档次、多功能数控车床、车削中心、复合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数控激光技术和大型数控多功能激光加工机床、高功率工业激光器及先进的材料分析检测设备。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发挥优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着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实施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数字家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现代信息服务等重大专项。以发展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为核心,推动产业聚集,打造平板显示完整产业链。围绕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加快构建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产业链。以交互式数字电视为核心,开发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娱乐电视,着力发展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的数字家庭产业,建立标准,推进数字家庭技术创新、内容服务、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集聚。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广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卫星定位等技术,推进金融保险业信息化。抓住3G和宽带网络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承接信息技术外包(ITO)、商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全面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

(3)电动汽车产业。积极推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壮大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完整电动汽车产业链,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拥有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国际型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产业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建立适应电动汽车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形成电动汽车地方性标准规范,实现电动汽车在城市公交系统的规模应用,电动轿车走入家庭。

(4)节能环保产业。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大力发展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装备及水污染处理设备、有机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空气污染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监测仪器设备制造,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支持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无窑化处置可燃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技术,力争向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可燃垃圾固体燃料化系统和灰熔融设施等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废弃物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设备和清洁生产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5)高端服务产业。鼓励发展金融总部企业,完善资金支付结算体系,打造证券市场“广州板块”。加强基金产品研发,积极开展保险综合改革试验。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设区域性的电子口岸中心平台,打造一批电子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构建中心城市多层次配送网络,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高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鼓励新兴物流业态发展。完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检测认证服务功能,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高水平、专业化商务服务体系。加快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广州会展品牌效应,积极培育一批自创品牌专业性展会。极承办国际和全国重要会议,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国际性会议中心。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面向国际的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6)创意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文化、研发、设计、咨询、时尚创意产业,进一步扩大网游动漫产品及衍生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和数字传播产业,打造一批创意产业品牌。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序发展进路

广州必须要以自主创新驱动、产业集群为抓手,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分清轻重缓急,设计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序发展路线图。

(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优先领域发展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对地区产业发展有两方面要求:一是突出广州在国家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中的中枢角色,强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极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二是突出广州作为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力的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核心主体角色,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城市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前一要求表明,广州近期内必须要优先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着眼于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功能发挥,优先发展高辐射、强带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航运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以世界一流的空港、海港、信息港和轨道交通网、高快速路网为基础,推动国内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和对外文化交流,考虑其对制造业的带动性、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基础,把握产业融合态势,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物联网、会展业、金融业、行业电子商务、数字传媒、服务外包等产业。

(2)着眼于增强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活吸引力,优先发展与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坚持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和低碳消费方式,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数字家庭等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大力推动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及出口,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致力于使广州处于先进汽车技术前沿,确保汽车制造业作为工业支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促进国际大都市竞争领域发展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第二个要求,国际大都市建设在产业方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程中,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在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进程中,以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与产业分工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在一定时期内,广州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竞争性市场,促进创新产业化和全球扩散并形成规模。

(1)依托现有研发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品出口市场前景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目前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领域的产品出口增长势头迅猛,必须要夯实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基础,利用其集群优势,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信息-生物-材料-纳米融合发展的全球技术革命发展过程,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产业规模,逐步确立广州在相应领域的国际竞争地位。

(2)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趋势,力争在与城市竞争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尚未形成市场竞争格局,但考虑到它们对国内外各大城市追求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包容性增长的重大战略意义,必须要将它们看做是与城市竞争直接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这些产业,要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予历史性投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依赖,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包容性经济增长速度。

(三)奠定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期发展领域基础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一个长期任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是需要长期给予投资聚焦和扶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着眼于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确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驱动、产业集群成功必需的一切工具,包括从研发投资直到研发实施和创新转移所需的任何人力、物质和技术资本。

(1)加大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发投入增长,为改进市民生活和创造未来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奠定基础。

(2)实施STEM(科学工程与数学)高级教育培训工程,鼓励创新型人才出国留学深造。

(3)借助广州亚运的物质遗产,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实现居住地点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更好连接,使广州产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创业的都市魅力。

(4)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创造有利于承当风险和创业精神的成熟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广州必须要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销售等活动的产业空间价值链分布,逐步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顺利转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互补和区域一体化:促进科教资源密集地区充当区域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和驱动者,更加注重以高强度的新区开发打造新的增长极,发展与自身原有制造业结构能为之提供产业配套或产品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原有的制造业结构转变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水平。具体说来,设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发展路线图,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长江水量巨大,应该有足够的水可供水库蓄水,关键问题是要避开洪水,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一旦等到洪水完全过去再蓄水,一些水库就有可能蓄不满水,或者水库群蓄水时间太集中对中下游影响太大。长江洪水主要是暴雨引起,而暴雨可能发生在5—10月的任何时间,出现的地区和时间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另外,每座水库蓄水情况和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也经常发生变化,如新增水库和新增取用水户等,所以,制定完整的和可操作的大型水库群蓄水方案的技术难度很大。可以先制定出蓄水方案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制定出技术上可行、各方满意的大型水库群统一蓄水方案。根据长江流域的特点,建议按以下原则蓄水:

(一)促进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空间融合

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统筹广州“东进”和“南拓”战略轴线资源,突出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自主品牌创造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汽车、造船、装备、数控、石化、钢铁等制造业基地的跨区域产业链条延伸和技术高端化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整合的东南部产业带。

(1)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打造几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的高端化空间整合,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对接和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广州东部(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南部(南沙汽车产业基地)、北部(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及一批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规模大、实力强、引领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之一。

(2)发挥南沙开发区集聚、带动功能,建设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区。以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为核心,以广船国际、文冲船厂、黄埔船厂等造修船基地迁建工程为契机,建设世界级船用柴油机生产制造基地和配套工业园,建设全国最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广州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基地、广州番禺大岗大型装备配套产业基地和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配套建设研发、检测、物流等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广州数控GSK产业化项目、广东西塱数控机床装备基地、番禺数控机床产业园建设,以数控企业的工程研发中心为依托,建立华南地区的数控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现有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临港石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延伸现代石油化工产业链,形成与区域汽车、装备、电子、家电、轻工等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体系。推进珠江钢铁改造工程、广州JFE180万吨冷轧钢板和40万吨热镀锌板扩建工程等项目,全力支持发展钢铁总部经济,构建钢铁新材料研发中心、钢铁物流配送中心、珠江三角洲高性能建材供应中心,形成与区域汽车、造船、机械装备、家电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精品钢铁基地。

(3)加快推进增城开发区规划建设,以高起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增城新一轮大发展。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合理分工格局

(1)重点建设好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等核心园区,完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暨国家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做好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基地、广州(花都)光电产业基地和南沙光电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打造国家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建设广州航空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发展电子电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持广州白云航空电子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航空电子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推动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双频双模北斗G二代GPS民用接收机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卫星导航、无线通信产品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加快建设越秀区创意大道、广州白云创意产业园、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坦沙“创意岛”(或称“光电岛”)、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黄埔园区、长洲创意产业园、从化动漫产业园、番禺金山谷创意产业基地、广州天河创意港、广州开发区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马莎罗动漫城、羊城创意产业园、广州华创动漫游戏产业园、珠影文化创意园和太古仓创意园等一批重要文化创意园区。

(2)完善以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加快推进番禺生物医药园、南沙生物产业园、南方健康产业园建设。以广药集团为龙头,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快速发展。依托广州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生物岛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基地,加快培养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国家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整合广州地区涉海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广州国家南海深海研究中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达安基因重大传染病分子诊断试剂产业化项目、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再生型生物膜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阳普医疗临床诊断及临床护理综合平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畜禽重大疫病新型疫苗的产业化及其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注射用尤瑞克林及原料药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化项目、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高效安全饲用益生素产业化项目、广州合诚实业有限公司发酵食品用微生物代谢调控肽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项目、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等一系列生物产业化项目发展。

(3)建立若干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平台,推动太阳能、风能、热泵技术、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燃料电池等的研发和利用。打造广州南沙智慧低碳城,大力发展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把南沙新城区打造成“智慧城市”及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广州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白云区风力发电设备项目和薄膜太阳能组件(CIGS)项目、花都雅瑶风力发电和雅图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研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广州迪森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项目、华电大学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广州智光电气能耗企业电气节能关键产品研制及产业化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新能源重点工程、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

(4)加快建设广州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要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区,包括黄埔、番禺及南沙区在内的临港经济圈新材料产业带和包括白云、花都区在内的空港经济圈新材料产业带以及其他行政区的特色材料产业园等,构成“一区两带多园区”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生产应用基地,把工业胶新材料生产基地建成一个产能20000吨太阳能电器专用密封胶的连续化生产基地,把五万吨级硅酮密封胶连续化自动生产线系统扩建基地建成一个节能高效、环保的行业性清洁生产典范。支持金发科技高性能PAN碳纤维项目、赫尔普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项目、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产业化工程-万吨级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产业化项目、尤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光电材料项目、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光电材料产业化项目等一系列项目设施。

(三)推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城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随着“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广州目前已经形成了“内六区-外六区”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由南沙、番禺、罗岗、花都、增城、从化构成的“外六区”,主要推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的融合与协调发展;由越秀、天河、海珠、荔湾、黄埔、白云构成的“内六区”,则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这种城市产业格局下,“内六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必须要以高端化为取向,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新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为“外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支撑。

(1)加强“内六区”与“外六区”之间的产业对接,强化白云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的集聚功能,打造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亚洲物流中心,打造以广州南站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良的人流、信息流、物流配套环境。

(2)围绕中山纪念堂-海珠广场与西塔-广州塔的新旧商贸-文化南北中轴线,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南方总部等金融功能区,塑造琶洲地区的国际性大都市门户形象,推动白鹅潭地区的商贸、购物、休闲和文化娱乐一体化发展,为国内外高端企业来穗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创业提供融资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办公、宜居条件。

(3)突出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角色,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地优势,制定实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计划,启动“高端研发工程”,投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强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增强创新文化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技术新创意产生地、集聚地和输出地,为广州未来持续的包容性发展奠定坚固的科技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10日.

[2]国务院.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09年1月8日.

[3]广州市发改委. 广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施细则,2010年2月3日.

[4]广州市发改委. 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 2010年4月.

[5]广东省社科院. 培育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2007年7月.

[6]广州市统计局. 广州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年版.

The Roadmap of Developing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Guangzhou

Li Sanhu

From the perspec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emerge in Guangzhou a number of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es of tremendous growth potential and with basic trends of being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and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central city, Guangzhou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fields related to building national central city,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ones related to building the world city and the long term ones related to building national innovation oriented city. I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trategic regional division of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developing 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ies downtow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roadmap; national central city

F127

李三虎,哲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探求》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哲学、科技公共政策与政治伦理。

(责任编辑:李钧)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