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1-06-04夏秋芳
夏秋芳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夏秋芳
(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上海 200090)
观察采用相同穴位不同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将7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针刺采用施快速捻转手法,对照组针刺不使用手法,分别观察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的眩晕评分量表变化。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使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改善。
针刺疗法;头针;针刺手法;眩晕;颈椎病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病,患病率日渐增高。CV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导致颈椎椎动脉供血不足,使大脑产生一过性缺血缺氧致眩晕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眩晕发生的时间短暂,且具有与体位相关的特点,故临床也叫体位性眩晕。CV的产生和发展与颈椎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采用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37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7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均来源于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针伤科就诊的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秩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5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平均4.5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3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40 d,最长10年,平均5.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1]。①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视觉症状及神经根征;③上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颅脑多普勒(TCD)检查存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1.3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原因(内耳疾病、脑部炎症、出血、外伤以及全身性中毒、眼源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眩晕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头穴均采用平刺方法,将针与皮肤呈15°角刺入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1寸许。针刺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对上述穴位施快速捻转法,即在固定针体的前提下,食指半屈曲状,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伸屈,使针体快速旋转。一般每分钟捻200次以上,持续捻转1 min,双手同时操作,间隔10 min再重复捻转。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但留针期间不使用任何手法。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的眩晕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结果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用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及眩晕自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次后,治疗组VAS及眩晕自评分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采用相同的穴位,手法的使用与否对起效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优先起效;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及眩晕自评分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两组在改善患者颈性眩晕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作用;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自评分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1次后VAS和眩晕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0.01
4 讨论
颈性眩晕大部分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神经受刺激后,引发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失衡所引起。最近还认为,前庭迷路对缺血性选择敏感是一个重要机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眩晕”范畴,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经络不畅,脉络瘀阻;精血不能上荣于清窍,脑失所养而致。四神聪有清利头目,开窍醒神,通络功能。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症。《针灸资生经》:“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风痫狂乱。”在解剖部位上,有左右枕静、动脉吻合网。有枕大神经分支。现代研究,针刺该穴可改善大脑枕部的血液循环。风池[2]穴属胆经,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清头明目,调和气血之功能,是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是祛风之要穴,可以畅调脑部及全身阴阳气血之平衡,使清阳之气上升于清窍,从解剖学上分析,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与枕动、静脉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椎动脉,两动脉分支在肌层和硬脑膜处吻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风池穴可以通过对椎动脉、静脉神经丛的调节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脑部的供血。神庭[3]穴位于脑海前庭为神志所在,其功在神,有宁神、开窍、疏郁、镇痛、止晕、定惊之功,且又居面之上部正中,有利咽喉、通鼻窍、清邪热之用。神庭乃神所居之处,居庭则神安,离庭则神动,故取神庭以清脑宁神止晕。印堂[4]位于督脉之上,且督脉与任脉相通,而任督二脉对十二经脉起着维系与沟通作用。因此,针灸印堂穴不但能治头部诸症,且能通调十二经脉之气,对全身均起着调整作用。大椎[5]是阳气的集中点或窗口,犹如上下内外的中转站或枢纽,可代表督脉监督并调节诸阳经上传下达,完成统帅协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大椎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对神经具有双向调节的特征。
鉴于眩晕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以及预后相对较好的特点,本人认为临床治疗眩晕的关键应是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发作程度和减少发作次数,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故本人在头穴的基础上采用快速捻转的方法,以期尽早尽快改善眩晕症状。以上数据表明,相同的穴位,不同的处理方法,疗效不同。其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不使用快速捻转手法,刺激量逐渐减弱,疗效也随之减弱。而治疗组间断性使用快速捻转手法,可以逐渐增加刺激量,从而缓解痉挛的椎-基底动脉,增加脑部血流量,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改善。
[1]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薛广生.电针祛风解痉法治疗颈性眩晕186例[J].光明中医,2009, 24(2):300-302.
[3] 孔尧其.神庭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95,15(3):37-38.
[4] 田雁华.印堂穴临证功效探微[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9): 420.
[5] 王媛媛,孙红梅,和欣,等.针刺百会和大椎穴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1):16-20.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Scalp Acupuncture with Rapid Twirling in Treating Cervical Vertigo
-.
,200090,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needling methods at the same points in treating cervical vertigo.Seventy-fou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7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with rapid twirl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without manipulation. The symptoms were scor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ous scale, and the vertigo score scale adopted by Zhong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reatment.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ertigo score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0.05).A rapid twirling method can increase stimulation intensity and quickly improve vertigo symptoms.
Acupuncture; Scalp acupuncture; Needling method; Vertigo; Cervial spondylosis
R246.6
A
1005-0957(2011)03-0144-02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3.144
夏秋芳(1967 - ),女,主治医师
201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