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患者皮肤压痛阈及辨别阈的观察
2011-06-04贲卉荣培晶李艳华李彩芬吉长福李亮何伟高昕妍
贲卉,荣培晶,李艳华,李彩芬,吉长福,李亮,何伟,高昕妍
胃溃疡患者皮肤压痛阈及辨别阈的观察
贲卉,荣培晶,李艳华,李彩芬,吉长福,李亮,何伟,高昕妍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针刺;胃溃疡;痛阈;腧穴
压痛阈是传统评测痛觉的方法之一。机体的疼痛阈值代表机体对疼痛感觉的分辨水平。压痛阈是指受试者的皮肤在接受外部压力刺激时,最初能感受到由压力觉变为痛觉时的最小压力值。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这种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辨别阈。笔者以人体穴位压痛阈和皮肤两点辨别阈为检测指标,观察正常人及胃溃疡患者在经线及非经线上的压痛阈值及两点辨别阈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皮肤两点辨别阈的测试
用带有标示两尖端距离刻度的两脚规,以恒定压力和触觉速度接触皮肤,将两脚规距离逐次加大或减小,以被试者报告刚刚能清晰分辨两点的距离(cm)为阈限。检测人体胃经、大肠经及相应背俞穴的两点辨别阈值,观察胃溃疡患者相关穴位两点辨别阈的变化。让受试者安静地平躺于诊疗台上,暴露左上肢、左下肢。在背俞穴测试时,受试者俯卧于诊疗台上。选取胃经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经上的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背俞穴的胃俞、大肠俞。使两脚规的两个测试尖端垂直、均匀地落在被测穴位横向的两侧,使施加到皮肤上的两点压力相等,时间保持2 s,两次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5 s。
1.2 皮肤压痛阈的测定
采用由美国IITC公司生产的2390型Von Frey检测仪,检测人体胃经、大肠经及相应背俞穴的疼痛阈,比较人体在正常及疾病状态下,穴位与旁开部位对痛觉敏感度的异同。受试者体位及取穴同皮肤两点辨别阈的测试,同时选取在相应穴位旁开1.0~1.5 cm处进行测量。测试时将仪器探针尖端垂直向下接触皮肤,用力时要匀速施加压力于测试点上。当受试者刚刚感到痛时,立即将测试探针移开,同时读取仪器上的数据(g)。每一部位测试3次,每次间隔3 min,取平均值。
在以上两项试验中,由于测试者在精准度的掌握上会有系统偏差,因此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尽量由一位测试者进行操作,以便使整个试验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控制在最小。
1.3 试验分组
选取患有胃溃疡病的志愿受试者1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5岁。选取健康志愿受试者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0岁。所有受试者在受试前,均需仔细阅读本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在自愿基础上签署同意。
2 试验结果
2.1 两组相关经线各点压痛阈值比较
胃溃疡患者在疾病状态下,其相关经线各点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处于痛敏感状态。详见图1。
图1 两组相关经线各点压痛阈值比较
2.2 两组经线与非经线上压痛阈值比较
两组所测经线上各点与对应的旁开各点压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图2。
图2 两组经线与非经线上压痛阈值比较
2.3 两组两点辨别阈比较
对照组两点辨别阈值,上肢穴低于下肢穴,下肢穴低于背俞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肢穴和背俞穴低于对照组,而上肢穴则高于对照组。详见图3。
图3 两组两点辨别阈比较
3 讨论
机械压痛不仅是局部皮肤或肌肉组织的一个症状,也是某些疼痛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在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在与痛相关的临床工作中,对疼痛的测量与评估是一项基本工作,它常常始于治疗之前,贯穿于治疗之中,并持续于治疗之后。压痛阈测量比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反映深部痛的状况及疼痛的轻重变化,是当前对深部痛疗效评价的一个好方法[1]。由于疼痛的改善与压痛阈值的升高呈正相关性,因此压痛阈值可作为对机体的炎症活动性、皮下组织敏感性、疼痛的耐受程度等的评价指标,并用于多种临床治疗的疗效评估[2]。
上述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皮肤压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痛觉的一级传入可能受神经-内分泌相互作用的影响[3]。由于内脏疾病引起机体致痛性化学物质(5-羟色胺、组织胺、肽类等)增加,致使患者的痛敏感性提高[4]。穴位及邻近部位痛阈均比对照组低,而穴位与旁开部位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穴位并不是人体表面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有着某些功能的一个穴区。1999年,英国Kosek E等[5]研究表明,在“肌肉-神经”点的压痛阈值明显低于在“单纯”肌肉和/或骨骼处的压痛阈值。这些“肌肉-神经”点即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经穴。因此认为,人体在其相应穴区的部位相对于其他部位来说,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另外,疼痛不仅是一种感知觉,还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它不仅受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还受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6]。在前来就诊的胃溃疡患者中,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消沉、 睡眠不足或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也都是引发患者痛觉敏感性提高,疼痛阈值下降的原因之一。
两点辨别阈(两点阈)的测量,是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方法。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用试验系统证明了差别阈限的概念—韦伯定律。并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1870年威洛特最早使用两点阈测量器,发现从肩部到指尖,两点阈愈来愈小,这种身体部位触觉的空间感受性随其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被称为威洛特运动定律(Vierordt's Law)。这也和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域基本对应。运动能力强的部位感觉皮层区域大,感觉灵敏。运动能力弱的部位大脑皮层区域相对较小,感觉不灵敏[7]。从试验结果的图3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上肢穴的两点辨别阈低于下肢穴,远心端低于近心端,背俞穴最高。试验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肢穴和背俞穴低于对照组,而上肢穴则高于对照组。从整体趋势看,高阈值降低,低阈值升高,各穴位点辨别阈值在疾病状态下呈不同方向变化。
[1] 张燕泉,伍洪.压痛阈值监测仪[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26 (1):63-64.
[2] 黄蕴,刘广林,赵淑敏.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耳穴压痛阈的变化[J].中国针灸,1996,16(8):39-40.
[3] 赵珠峰,卢金活,刘庆莹,等.内分泌和神经相互作用对大鼠痛阈、脊神经节及脊髓后角CGRP免疫反应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6):493-496.
[4] 黄丽.心智操作影响痛阈和耐痛阈的试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61-262 .
[5] Kosek E, Ekholm J, Hansson P. Pressure pain thresholds in different tissues in one body region. The influence of skin sensitivity in pressure algometry[J]. Scand J Rehab Med, 1999,31:89-93.
[6] 杨风池,张曼华,周梅.人格因素对痛感受性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12-15.
[7] 吴德昌.人体机能解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79.
2010-08-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2830)
贲卉(1958 - ),女,副研究员
荣培晶(1968 - ),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E-mail:rongpj@mail.cintcm.ac.cn
1005-0957(2011)01-0062-02
R2-0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