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阳明经不同组穴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2011-06-04郑美凤何芙蓉吴明霞郑良朴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阳明经合谷变应性

郑美凤,何芙蓉,吴明霞,郑良朴



针刺阳明经不同组穴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郑美凤1,何芙蓉1,吴明霞2,郑良朴3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州 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州 350108)

观察阳明经不同组穴配方针刺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将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局部取穴或者局部加循经取穴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清SP含量。六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P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迎香和合谷穴的B1组和针刺迎香和足三里穴的B3组症状体征积分和血清SP含量下降明显,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阳明经不同组穴配方对变应性鼻炎不同症状产生效应;针刺迎香、合谷、足三里组能较快地缓解变应性鼻炎症候,可调节失衡的神经递质功能。

针刺;鼻炎,变应性,常年性;阳明经;循经取穴;穴,迎香;穴,合谷;穴,足三里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及神经调控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局部与循经取穴针刺治疗AR,观察患者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候的相关性,从神经递质的角度探讨阳明经穴对AR的经络调控机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灸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AR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六组,每组20例。六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六组AR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在兰州修订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的AR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局部取穴

A1组取双侧迎香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25 mm毫针针刺迎香穴,针尖朝向鼻根部,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针感传达至鼻腔中。

A2组取双侧下关穴。用0.35 mm×50 mm毫针针刺下关,针尖斜向前内上方向刺入,至患者出现胀、麻感或同侧面部产生剧烈电击感或鼻内有喷水样感觉为最佳,得气后平补平泻。

2.2 局部与循经取穴

B1组取迎香(双)、合谷(双)。针刺迎香穴同上,用0.30 mm×25 mm毫针直刺双侧合谷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

B2组取下关穴(双)、足三里(双)。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25 mm毫针针刺双侧迎香穴和足三里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

B3组取迎香(双)、足三里(双)。操作方法同上。

B4组取下关穴(双)、合谷(双)。操作方法同上。

六组均每10 min捻针1次,留针30 min,2 d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治疗期间患者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AR治疗有关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六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当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无菌肝素抗凝管内。3000 ×离心5 min,用移液器分离血清,将血清注入一次性使用塑料离心管内,放于-20℃的冰箱保存。人SP试剂盒3个(上海西唐公司,96T,进口分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实验于治疗结束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提出的AR疗效判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当天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六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由表2可见,六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B1组和B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六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s,分)

注:与A1、A2、B2、B4组比较1)<0.05

3.3.2 六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含量比较

由表3可见,六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P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B1组和B3组治疗前后血清SP含量差值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3 六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含量比较 (±s,nmol·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A1、A2、B2、B4组比较2)<0.05

4 讨论

《灵枢·经脉》:“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此可见,经络对人体生命功能的调控有重要意义[2]。AR属中医学“鼻鼽”范畴,病位主要在肺,鼻为肺之窍,居中属脾土。《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夹鼻孔”,“胃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交頞(鼻根凹陷处),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鼻部的经脉循行与阳明经密切相关。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或鼻内作痒;下关位于鼻部附近,针刺可到达蝶腭神经节起到治疗作用;合谷,足三里位于多血多气的阳明经,刺之可补气养血[3],《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土穴,培土生金,调补后天。我们通过阳明经不同组穴配方针刺,观察其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4],结果说明针刺取阳明经穴迎香、合谷、足三里配穴组方能快速地缓解变应性鼻炎症候,具有补土通窍之功。

SP是存在于鼻部无髓鞘伤害性感觉神经纤维中的神经介质和调制物。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副交感神经对鼻黏膜血管发挥作用。因此,SP是抑制神经系统的调质;SP介导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直接刺激鼻腔腺体的分泌;SP是参与轴索反射的主要物质,在轴索反射中,SP从感觉C类纤维末梢释放,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从而影响鼻的生理和病理环境。SP在AR发病机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还在神经内分泌网路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共同识别的信号物质之一[5]。AR患者鼻黏膜中SP能神经呈超敏状态,当内外源刺激触发了该神经末稍,在鼻部通过轴索反射,则使SP大量释放,促进组织胺释放、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细胞趋化的作用,同时可引起鼻腔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和腺体分泌增多[6]。

经针刺治疗B1、B3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较其他四组有显著性差异(<0.05),且这两组的SP含量也相应下调,并与其他四组有显著性差异(<0.05)。可见,SP含量增高可能在AR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针刺可能在某些环节调节了增高的SP,从而降低患者鼻腔高敏状态达到治疗效果。这与以往现代医学通过SP耗竭剂或阻滞剂治疗AR不谋而合。如慈军等[7]用尼考多米钠治疗动物实验性AR,减少SP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AR的目的。另外,史文春等[8]学者的实验表明P物质和组胺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此类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可能是经络参与整体性机能调节的基础。由此我们推测SP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发挥作用的诸多物质基础之一,通过经络调控,引发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沟通与连动过程,神经内分泌系统作为连动的纽带[9],从而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调节。

[1]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 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6.

[3]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2.

[4] LIU Jie, LIU Li-gong, HUANG Qin-feng. Exploration of Clinical Regulariti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0,8(2): 80-84.

[5] 石崧.鼻粘膜神经肽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3(3):178-180.

[6] 李月梅,庄礼兴,赖新生.电针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2):136-138.

[7] 慈军,王海英,沈国勤,等.尼考多米钠治疗变应性鼻炎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9):552-554.

[8] 史文春,赵晏,张保真.P物质和组胺在经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1995,15(4):33-35.

[9] 李定忠,傅松涛,李秀章.经络调控是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沟通与连动[J].中国针灸,2005,25(3):187-190.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Groups of Yangming Meridian Points on Allergic Rhinitis

-1,-1,-2,-3.

1.,350108,; 2.,350108,; 3.,350108,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yangming meridian points on allergic rhinitis.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six groups, 20 cases each. They were treated by local point selection and local plus along-meridian point selection, respectively. Symptom and sign scores and serum SP cont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SP content in all the six groups of patients (<0.05). The symptom and sign score and the serum SP content decreased markedly in group B1 (acupuncture at points Yingxiang and Hegu) and group B2 (acupuncture at points Yingxiang and Zusanli).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our groups (<0.05).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yangming meridian points produces effects on different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Acupuncture at a group of points Yingxiang, Hegu and Zusanli can rapidly relieve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regulate dysfunctional neurotransmitters.

Acupuncture; Rhinitis; Yangming meridian; Along-meridian point selection; Point, Yingxiang; Point, Hegu; Point, Zusanli

1005-0957(2011)01-0035-03

2010-05-18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2007F5063)

郑美凤(1962 - ),女,教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基础研究,E-mail:sissy62@163.com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1.035

R246.81

猜你喜欢

阳明经合谷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