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1-05-31赵囡囡卢进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研究中心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12期
关键词:区域企业

■ 赵囡囡 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起飞、发展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行业结构、方式、主体、区域都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调整,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70年代末,可谓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数量逐渐增加,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渐多元化。从投资数量、区域和行业领域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79年—1991年:萌芽阶段

1979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外贸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凭借自身的外贸特许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援助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先行者。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加之外汇短缺、国家在外资政策的运营方向上主要偏重于对外引资,并不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

(二)1985年—1991年:起步阶段

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意识到对外投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先后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投资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向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三)1992年—2000年:起飞阶段

1992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阶段中国在海外平均每年投资新建企业达到了280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也扩大到了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扩展到加工装配业、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百货商店、旅游业、餐馆、林业、矿业、渔业等各行业。

(四)2001年以后:发展阶段

在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投资数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亿美元。自1985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年下降到9.16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680亿美元。

表1 1982—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 单位:亿美元

(二)投资行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他行业不足10%。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发展。

二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优化。中国对第一产业的投资2008年仅占0.3%。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较大,从2003年的70.2%下降到2008年的13.6%,已不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26.8%上升到2008年的86.1%。可见,在投资结构上中国逐渐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新兴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结构有所优化。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看,截止到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第一、二、三产业,各个产业投资相对均衡。从部门结构看,第三产业占中国对外投资总数的3/4,第二产业占1/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部门。

表2 2003—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 单位%

(三)投资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中国一般采用绿地投资,通过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贸易代表处的方式。随着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成熟和发展,投资方式也更加灵活,兼并、收购、交叉换股等投资方式被普遍采用。

近年来,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8年,中国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为0.165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94%。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稳定增长,除1999年以外,跨国并购的比重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01年后,跨国并购的比重大体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上,个别年份也有较大波动,说明中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尚未成熟。但不能否认的是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投资主体

在3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期是由国有企业为中坚力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作用十分有限。这种对外投资的主体构成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

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国有企业投资所占的比重持续降低,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持续显著提高。2003年,有限责任公司仅占国有企业的一半,到2009年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是国有企业的4.3倍。投资主体构成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

(五)投资区域

从对外投资流量的区域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非洲落后的投资环境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严重制约了中国对非洲投资数量的增加。近年来,中国对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增长迅速,原因主要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性增长和我国对外投资布局的合理调整。

总体来说,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企业实力、国际竞争力等距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投资的严格规定限制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长期来看,亚洲作为中国投资重点区域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3 2003—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单位:亿美元,%

表4 2000—2010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比较 单位:亿美元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较少,占比较低

与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吸引外资的比重一直较低,一些年份甚至低于10%,最高的年份也只有吸引外资的50%。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极不相符。2008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3,占全球7.19%。但是中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存量占世界存量的1.1%,这与中国经济总量差距较大,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相匹配。

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虽然明显增加,但差距仍然巨大。

(二)投资区域结构不合理,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的特点。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额的80%以上。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比重不足10%。在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前20个国家和地区中,发达国家仅有8个,占9.3%。存量前三位的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占85.1%。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相当集中。对外直接投资区域过度集中会造成企业过度集中,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竞争加剧;造成企业间的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下降;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生产布局、合理分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在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上,中国企业投资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等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率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少对信息技术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失衡较为严重。

中国这种对外投资产业结构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可以实现中国边际产业向外转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大海外市场。但是,如果忽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会减缓中国相关产业的升级进步,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宏观管理滞后,制约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首先,政府缺乏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划和指导。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产业、方式等没有明确的规划,造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投机性、盲目性、无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产业过度集中的现状。

其次,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外汇资产管理局、产业主管部门等共同管理,各个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从各自的管辖权和管理目的出发,缺乏沟通联络,导致审批内容价差重叠现象严重,内容繁琐、过程复杂、管理低下。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到目前为止仅有1985年外经贸部制定的《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和198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这些法规与中国高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具有滞后性、不适用性和极大的局限性。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

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经营人才在贸易、管理、外语、法律、风俗、财务、营销、金融等各个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盲目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限于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大量亏损。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化发展,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国家战略、比较优势等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产业、方式从总体上给以指导和建议。

其次,应该逐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改变我国投资法律向引资一边倒的现状,广泛参考发达国家及同中国情况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出台关于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投资权责、投资区域、投资产业、投资方式、审批程序、经营监管、利润分配、外汇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对外直接投资的专门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另外,国家还应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基金为提供给企业资金。逐步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秩序,降低融资程序的复杂性及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

(二)企业方面

我国企业应改变过去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层次的产业投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变,增加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率。

改变投资区域集中的现状,实现投资区域多元化,利用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进行价值链的分拆和重组,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

最后,还应注重积极进行跨国经营的人才储备,培养熟悉贸易、金融、投资、财务、法律、会计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各个方面的参考,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信心,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区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