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关税时代中国贸易转型问题迫在眉睫

2011-05-31北京工业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关税贸易出口

■ 王 江 李 欣 北京工业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仔细分析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后就会发现隐藏在这种繁荣背后的隐患。特别是在碳关税时代即将来临,这种隐患会更加暴露。因此,研究碳关税时代中国的贸易转型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一、碳关税时代中国贸易转型的背景及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

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以此来改变目前全球变暖及减排问题。目前,机电、建材、化工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如果开征碳关税,短期内必然会对上述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专家测算,如果按照3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约0.52%,出口总额下降约0.72%,从而拖累中国的GDP下降0.021%。如果开征碳关税,碳关税标准很可能不止30美元,上述数字也会更高。碳关税将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低碳时代研究我国贸易转型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巨大能源消耗的约束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庞大人口的日常消费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巨大,且日益增加,该数字已经由2000年的14.55亿吨稳定增长至2010年的32.5亿吨标准煤,如图1。在低碳经济时代这种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图1 中国能源消耗量(2000-2010年)

据2008年中国能源报告的数据显示,1997年产品出口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就已经达到2.82亿吨碳,占一次能源利用碳排放的3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约1/3是由于满足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这充分的说明,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与国内的生活、生产消耗有关,还与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紧密相关,而在碳关税时代这种高能耗的方式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贸发展。

(三)对外贸易特征的内在要求

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外贸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此外,201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4887.1亿美元,增长39.9%。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1577.6亿美元,增长27.3%。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229亿美元,扩大22.2%。2010年我国重点商品进出口增长及所占比重的统计资料见表1和表2。

根据上述的数据和表格,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贸易结构上看,虽然我国进出口总额巨大,其中,机电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进出口市场一半的比例;在出口商品中,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尽管近些年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构成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服务业产品比重。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而在我国加工贸易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中低端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过多地消耗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过低地支付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我国在整个贸易的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

通过对我国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方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现有贸易是低效、高碳的,因此碳关税的开征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碳关税时代我国贸易转型的对策尤为重要。

表1 中国进口重点商品构成 (单位:亿美元)

表2 中国出口重点商品构成 (单位:亿美元)

二、碳关税时代我国粗放型的外贸模式难以持续发展

(一)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为基础的生产成本优势上。未来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加受到重视。这必然会引起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成本上升的压力加之高额的碳关税必然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难以继续。

(二)国际分工地位价值链及贸易摩擦的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的,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贸易额的增长大部分是纯数量的增长,效益却很低。纯数量的出口增加,使得我国在初级产业中不断的重复低效率、高成本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并且在这些产业中投入大量的重要资源,造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粗放型的模式促进了我国对高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依赖,这非但不能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科技发展。即使在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上,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研发部分很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依靠纯数量增长的贸易方式更加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碳关税的提出就是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最佳体现。

(三)能源紧缺与资源的约束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这类“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上。同时,由于外贸的拉动及优惠外资政策引导,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都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环节,这使得我国目前能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使得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如图2-2。因此,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来获得低利润,这不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碳关税会使得这些利润更加微薄,这更加说明这种粗放型的外贸模式不再具有可行性。

图2 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比重

(四)环境成本与低碳经济的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被全国各地重视。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产品多集中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耗总量的1/5,污染物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总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出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随着对外经贸的不断发展,生产出口商品依赖传统能源支撑所引起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因此,这也要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低碳转型。

三、碳关税时代贸易转型的途径与手段

(一)大力推行绿色贸易政策

1.根据环境特性对产品分类,按其特性安排进出口。将出口产品按其环境特性分类,分为鼓励的、允许的、限制的和禁止的等。在此基础上安排产品的进出口,推动环境标志产品、生态产品和低碳产品的贸易;适度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贸易。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户,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思路,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2.改善节能减排技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节能减排技术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合作,同时建立吸引海外相关科技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兴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燃料,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可以考虑将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行业和环保行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在税率、税前抵扣甚至是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新能源市场配额制,通过为新能源产业配给一定规模的市场,促使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3.加快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传统能源、资源和两高一资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力度。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价格、税收政策没有真实反映其环境和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能源获得的,所以必须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因此能源、资源价格应当逐步市场化,由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来决定其价格,同时提高资源税和择机开征反映温室气体污染的碳税,通过提高企业成本使其走向高效节约的道路。同时完善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收体系,适时考虑开征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清洁能源、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

(二)带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

1.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创新是推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努力营造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建立公正、规范、有序的投资和竞争体制。通过专项基金、优惠补贴、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专利法案以及促进高校或科研机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

2.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的兴起是在优惠外资和鼓励出口的导向下,由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转移引起的。所以加工贸易要想升级必须改变我国引进外资政策,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3.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技术优势,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使自身能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核心技术创新,一种是非核心技术创新,一种是资源性技术创新(即改变产品原有能源或原材料的技术创新)。企业虽然应该重视核心技术创新,但更多的企业需要注重非核心技术创新和资源性技术创新,选择切合实际的创新路线。在碳关税时代资源性技术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这种创新不仅是获得技术优势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新的成本优势的开发。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推动自身的循环经济,选择自己最佳的规模经济,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增值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增值的重点由生产过程逐步转向产品设计、品牌创造、销售创新、服务增值等这些低碳的、非生产的增值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继续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鼓励服务贸易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仍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比重偏低,而我国的货物贸易又多是高碳低效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在我国货物贸易片面追求的数量型增长受到资源及国内外贸易环境约束的情况下,推动我国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利用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如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等适度地提高服务贸易比重,降低货物贸易比重,特别是推进通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和文化产业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的服务贸易,以改变我国服务贸易知识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明确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产品的目录,并对该类的企业、项目和产品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强对其的资金支持;注重提高服务贸易中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重,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高端服务环节的形成,促进生产企业分离出可贸易的服务产品;尤其要抓住国际资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档次和结构效益。最后,政府应努力引导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优化,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培养服务业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构建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为现代服务企业的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并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实地考察以及市场开发,拓展我国服务产业的国际发展空间,使我国成为新兴的服务贸易大国。

猜你喜欢

关税贸易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