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小企业困局
2011-05-25吴黎明
文/吴黎明
(作者为杭钢集团储运公司总经理)
图/金川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不只是“钱”的问题。实际上,一场市场洗礼的大幕已经拉开,这将是一场事关浙江经济的转型之战
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新一轮困境。现今这一庞大的群体面临的并不限于订单下滑的困局,有人认为包括融资难、加薪潮、拉闸限电、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叠加因素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超过了金融危机。5月底,浙江省工商联推出的一份关于浙江工业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称,省内小企业正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难挨的日子”。如果说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是对中小企业一次大浪淘沙式的洗牌,那么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更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钱荒”来袭?
当前中小企业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是融资难,“钱荒”再次成为焦点。媒体报道,从4月份开始,温州接连发生三旗集团、江南皮革、天石电子等企业破产或倒闭,多家企业老板身负巨债选择逃离。虽然企业倒闭只是个案,但是这些倒闭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最终都卡在资金问题上。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一旦资金断链,其他困难也会接踵而至。
有调查显示,截至目前,温州有近20%的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停产。而引发企业资金紧缺的诱因被认为是流动性持续收紧。今年以来,为应对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的历史高位)、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75个基点,货币紧缩已持续近20个月。在资金面日益紧张的局面下,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挑选日趋严格和谨慎,尽管数据显示,1至5月全省中小企业贷款新增1540.8亿元,5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3%,但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真正渴求资金而又数量庞大的小企业群体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一些个别行业甚至遭到了银行的全面停贷。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也很难得到贷款,现在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一些中小企业被推向了民间借贷。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统计,5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为24.36%,较年初提高1.35个百分点。其中社会融资中介的放贷年利率高达38.4%,企业或个人等一般社会主体之间的普通借贷年利率平均为19%。省内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经在25%-30%之间。利率水平攀升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成本大幅提高,而高利贷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企业利润不足以支撑融资成本,就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在追逐高回报的过程中,这既伤害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而放贷者的资金风险也被放大了。
从历史经验看,浙江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更为灵敏,在货币调控收紧时期浙江中小企业困难往往相对突出一些。但总的来看,中小企业在这一轮资金链断裂的不多,融资难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一场市场洗礼的大幕已经拉开。
转型之累?
改革开放之初,制度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和市场先发优势,曾给予浙江经济以巨大的升腾空间,中小企业因此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30多年过去了,这些体制机制优势正在弱化,能够提供给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在逐渐减弱。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远非“钱荒”所致那么简单,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浙江企业长期依靠劳动力、资源环境投入而缺乏创新能力的生产方式,依靠低成本制胜的竞争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低成本推动的发展模式在进入到要素高成本时代之后,更由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难以通过效率的提高来消化高成本。
很明显的是,当前不断上升的融资成本、收缩的劳动力和上涨的工资、更高的原材料成本、拉闸限电的节能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难以为继。在浙江省工商局最近跟踪监测的2600户民营企业中,69.65%的企业表示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去年同期比有明显上涨,有60%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还将上涨;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不久前调研发现,今年全省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部分企业新年后和春节后连续两次加薪。用工、融资、缺电等已成为当下中小企业担忧的主要因素,很多企业感叹“做实业不如做投机”,一部分开始主动脱离实业,进入投资市场。
这一波中小企业生存危机的主要特点是:外向型企业比内源性企业严重;中小企业不是没有订单,而是不少中小企业不敢接大单;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比技术性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困难得多……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之际,一些地方简单地把企业困难归结于产能过剩、技术和设施落后等因素,一再强调企业应该转型升级。然而,企业反映,“制造业是一个火坑,转型和升级是另外一个火坑”。这听起来过于极端,但也反映了许多小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处于“无心转、无力转、无处转”的境地。
转型是需要各种前置条件的,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新平台等。浙江产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随着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有些产业正在走向衰落。转型中的不少中小企业在面临产业“空心化”时,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替代机制。在资金及其其他要素紧缺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进入了“不转型死路,想转型没路”的痛苦期。在专家学者看来,中小企业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角,转型升级是大企业确定其领导地位和领袖作用的过程;小企业应该走专业化道路,参与到大中企业的价值链分工中去。
压力之下,转行、转移、“逃离”……一些地方小企业行业规模齐齐缩水。值得警醒的是,这一轮的中小企业生存问题将持续影响到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虽然“生”得快、“死”得也快(中小企业的生存年限比大中型企业短得多,据民建中央的调研,发现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但中小企业却是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培育都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这一波的中小企业生存危机显然对浙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冲击,这将是一场事关浙江经济的转型之战。
问计突围
年初以来,国内实体经济不断放缓的态势愈发明显,在偏紧的货币环境和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当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也许才刚刚开始。对待广大中小企业,既不能简单地强调“帮扶”,也不能片面地主张“放任”,必须客观地认识中小企业的作用,妥善应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就短期而言,必须通过“有形之手”实行重点的要素保障。特别是需要加快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建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政策的完善,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小贷及担保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商会互助基金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化解中小企业“钱荒”困局。
——就中期而言,应着力构建大企业龙头带动、小企业互联互助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转型、产业链整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引导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同时考虑到原材料、能源、用工、土地和房屋等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放活,通过减免税费、鼓励创新、扶持创业、拓宽民资投资领域,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就长期而言,则要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并重振企业家精神和实业精神。应当承认,大批中小企业集中于低端制造业已成为产业升级的严重掣肘。需要政府部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将短期调控与长远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制度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