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视野中医学伦理学研究述论——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章的分析

2011-05-25李中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医德伦理学

李中琳,张 强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医学伦理学》是反映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其发表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占国内同类研究的56%以上。[1]当代医学伦理学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为更好发展中国医学伦理学,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传统医学科学中的道德因素进行研究便显得十分有意义。

潘新丽结合已有的研究领域对我国传统的医德研究做出了综述。[2]综述认为,中国传统医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著名医学家的思想研究、医药典籍思想研究、医德史研究、医德体系探索、医德与传统文化和中西方医德比较等几个方面。此述评的重点是讨论研究的整体趋向,具体研究成果在述评中较少涉及,几乎没有提及《中国医学伦理学》相关的传统医德研究的成果。潘新丽最后指出:“随着生命伦理学的日益兴盛,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重新分析、认识中国传统医德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这方面的成果甚少,相信会成为未来研究的新视角。”

实际上,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医德的文章并非少见,从传统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成果更多。《中国医学伦理学》从1988年创刊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有150余篇(其中1988年有两期所收录的文献未能查及,故不包括在统计范围)(年度发表论文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初期(1989年),历史视野中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相对较多;1999年~2007年间,相关研究文章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4~5篇/年);2008年《中国医学伦理学》历史视野中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数量出现激增,达到创刊以来的顶峰(19篇/年);2009年、2010年(2010年发表的文章统计截止2010年第4期)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8年后《中国医学伦理学》发表研究文章数量的猛增既表明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科学与医学伦理学关系研究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同时,也和2008年《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改版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对历史视域中的医学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医学科学和医学伦理学、传统文化和医学伦理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和中西医学伦理学的比较等几个研究方面。关于这些研究的总结性回顾,对深刻理解和揭示传统医学科学、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进而服务于当代医学伦理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现将《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文章,择其要点总结如下。

图1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刊发历史视野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一览

1 传统医学科学和医学伦理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对传统医学科学和医学伦理学关系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所体现的医学伦理思想、古代名医的医德与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建设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近十篇,其中以申咏秋和李美歌等人的研究较为精到:申咏秋[3]通过对《黄帝内经》研究分析,提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的分析更接近“生态人文意义”,此理论颇有见地;李美歌[4]通过对《大医精诚》和《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孙思邈、李中梓两位古代名医的文章特色及其形成原因。王永莉[5]则在对藏医名典《四部医典》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藏汉医德同异的历史渊源。

单就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典籍的研究来看,张文的研究[6]是值得称道的。他在分析《周易》和《千金》二方思维方式从认知特征、价值观念、理论建构和范畴体系呈现出惊人一致基础上,说明这二者既有亲密的地缘关系,又有深刻的继承关系;它们之间既有文化基因的传递、价值取向的一致,又有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的相似构建。对古代医学典籍进行比较性研究,既有利于研究的深入进行,又有利于通过研究发现古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张文所采用的研究形式应该成为对古代医学典籍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对古代名医的医德研究,主要集中在孙思邈和扁鹊两位古代名医上。相比较而言,对孙思邈的研究较为深入。孙溥泉认为[7]孙氏之医德虽集古代伦理与医德之大成,但他不是盲目的兼收并蓄任意吸收,而是结合临床现实和自身经历加以发扬、充实和提高。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孙溥泉《试论李时珍的医德思想》[8]是《中国医学伦理学》所载、现所见的第一篇突破对已有关于孙、扁两位古代名医研究的文章。孙溥泉、李恩昌等《清代名医的医德》一文[9-10]所采用的断代史研究方法是值得提倡的;王三虎[11]就古代名医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的历史悲剧进行的伦理学反思,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研究的方向;而孙忠年等在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陕西古代医学家的医德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唐代为陕西医德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清代为陕西医德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期。[12]这种从地域角度对传统医学思想加以深入研究的方向是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应该提倡的。王永莉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和《史记》等古代典籍的研究,[13]提出先秦、秦汉时期朴素的医德思想史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传统文化和医学伦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对实现我国生命伦理学的本土化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自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从儒、道、墨及传统文化综合方面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实践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其中儒家和综合传统文化与医学伦理学关系研究的成效最为显著。

2.1 儒家和医学伦理学

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现代医学伦理学关系研究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邱仁宗[14-15]在强调了儒家文化——尤其是“仁”学对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影响时,指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中伦理推理的这种特点与它的美德论和道义论有密切联系,并与之一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从而阻碍了规范伦理学和功利主义理论在中国医学中的发展。”同时,他还强调了儒家文化对我国现时代的可能影响:“儒家的美德伦理学也许可以用来弥补现代规范伦理学的缺点。”温克勤[16]在翔实的古典文献基础之上对儒家的生命哲学进行了分析,提出既重视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又重视人生命的社会道德价值构成了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李瑞全[17]对医学伦理学实践中,西方理性分析方法和儒家同情共感道德取向的相互结合做出了精到的分析。他在论述当代儒家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论点的基础上,认为儒家观念不但对我们有重要的生命伦理的意义,对于调整西方生命伦理学的方向,也有重要的启示。李瑞全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对儒家文化对医学伦理学影响的研究在新世纪得到了推进。

除上述文章外,《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还发表十余篇关于儒家和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文章。其中,王晓燕、董平《儒家健康伦理观对现代人的某些启迪》所涉及的儒家健康伦理观对现代人亚健康问题有启示作用,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18]秦巧真、武惠庭《孔子义利观当代新启示——亟待重视的药品领域道德规范》一文突破了习惯的传统文化和医疗诊治关系研究的窠臼,将儒家文化和当代药品流通领域的道德建设联系起来。[19]尽管从研究的深度上来讲还有所欠缺,但其研究领域的拓展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来讲却是可贵的。张艳清、张旭平[20]认为古代儒家仁德所蕴含的关于品德修养的情感性、实践性、自律性和主体性等内容对今天的医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2 道、墨和医学伦理学

关于道、墨两家伦理学研究的文章,《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虽发表的相对较少,但文章质量相对较高,应给予重视。就道家而言,王晓燕[21]认为“道家的关于保性、尽年、康健的思想,被中医吸收改造为守自然规律之常和阴阳协调的平衡观与调整理论……为中国人世代的健康繁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研究提示我们,庄子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现代精神荒漠中的一片绿洲。许建良[22]在对庄子的生命哲学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庄子“通过解脱现实的羁绊、来自他物的限制,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演绎。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与西方‘我思故我在’的模式相比,庄子昭示我们的是‘我思我不在’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在生命伦理学的殿堂里别具一格,而且在认识论的大厦里也别有一番风景。”张颖[23]则对墨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墨家仁爱义利的思维逻辑,不但与传统的医道精神契合,而且具有“实际的操作考量”;研究同时指出社会中间群体的“信仰共同体”作为一种牵制性力量,在医疗体系中、在推动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实施和医改过程中应发挥一定的作用。

2.3 中国综合传统文化与医学伦理学

对中国综合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现代医学伦理学加以分析研究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以石大璞和喻琳的研究最具成效。[24]他们在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伦理学负面性影响的同时,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对当代我国医学伦理的重要奠基作用;在《传统伦理的开掘与医德施教的改善》一文中,[25]石大璞、喻琳从“医德养成教育”的角度对传统伦理进行了现代的开掘、梳理和诠释,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代医德施教方法的缺憾与不足,论证了加以改善的具体可操作性途径。石大璞和喻琳所采用的比较性研究方法也成为同类研究所沿用的主要方法。施培新、李恩昌对中国传统医德与文化的总体研究和分析(共六篇,分别发表在1990年第2期~1991年第1期《中国医学伦理学》上)也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荀铁军和杨放两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现代医学伦理学加以综合研究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角。杨放等认为,[26]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的“资本逻辑”在医学人文道德方面具有不同作用。“技术化和商业化时代表现出‘冷漠’的社会特征,其背后却是受资本逻辑的主宰,而资本的逻辑,又是从西方传统中孕育而生、扩张而成的。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另种精神追求和智慧形态,为审视和驾驭资本逻辑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荀铁军[27]对清代中前期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清代的医患关系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印证或隐喻了社会的演变。荀铁军的研究不论是对医学伦理学史还是对社会历史研究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除了上述谈论文章外,也有作者从传统文化角度对临终关怀和医患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从传统文化视角对临终关怀加以剖析的文章以郑晓江和沈铭贤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郑晓江[28-29]在阐述儒、道、佛、墨、法五大家对“死亡”的不同解析的同时,对其现代意义也进行了逐一分析;沈铭贤依据较为丰富的史料,[30]总结概括出中国传统生命认识观及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他提出“东亚生命伦理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成为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学派或分支”。“东亚生命伦理学”概念的提出和对构建中国本土生命伦理学的强调,对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传统文化看医患关系的处理这类文章中,胡妮娜[31]通过对中国古代医患关系模式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社会地位以及所患疾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程度和医生的社会地位及医术状况等,将古代的医患关系分为“平等型”、“权威型”、“主从型”。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前复杂的医患关系的处理是有借鉴意义的。潘新丽[32]指出中国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一方面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中医本身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容,主要包括“胞以为怀、易地而观的待患之心”、“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的待患之道”、“重义轻利的取酬原则”、“正人正己的自律意识”、“我命在我的病家之道”。

3 近现代史视野中的医学伦理学

近代史视阈中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数量虽不大,但选题均颇具代表性,研究也较他类研究更为深入。

孙溥泉《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医德史》[33]为《中国医学伦理学》现所见第一篇对近代医德史进行研究的文章;张斌[34]在翔实的历史资料分析基础之上认为,民国时期医疗纠纷较多的原因在于:西方医学传入后,医患关系的处理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医生和患者利益保障系统的不对等,造成患者多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医患之间的冲突。

王勇[35]对我国近代医学发展出现的危机,从传统医德方面做出了分析。他认为:“近代中国传统医学之所以面临衰亡之危机,其中包含的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就是在医德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利于中国医学发展的问题。”在王勇看来,传统医德是具有继承性的,“近代中国医务界所面临的医德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了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也同样作为文化积淀流衍于今。”梁秉中[36]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中医、中药的本质特点出发对中医存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申述。梁秉中提出,“告别中医说者,夸大了科学的实用成效,忽略中医药的精神所在,更不明白中医药的深厚道德部分。中医是智慧之学,医者意也。其思维过程所生的威力,不限于科学,亦能推动科学。”

4 中西医学伦理学的比较

医学伦理学源起于西方,要实现医学伦理学本土化、构建中国医学伦理学体系,对中西医学伦理学进行比较研究理应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竺《和而不同: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37]从中国儒家“和而不同”传统思想出发,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儒家思想在各国医学伦理学建设和当今生命伦理学冲突解决的认识方面作用;罗秉祥《传统中国医疗伦理对当代美德医疗伦理学可作的贡献》一文[38]对中西医学伦理学的比较研究可谓别开生面,该文对中国传统医疗伦理对当代西方医学伦理学和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趋向的可能影响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文中认为传统中国医疗理论“不单是对当代中国医疗伦理的建设,也是对世界性美德医疗伦理学的贡献”。陈竺和罗秉祥观点实际上为中西方的医学伦理学找到了一条可通约的途径。邱仁宗[39]认为中西伦理学和医学伦理之间差异的基础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除上述文章外,《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还发表了高薇、张大庆和赵迎欢等有关中西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的论文。这些研究从微观层面上对中西医学伦理学的差异做了分析。高薇、张京平[40]通过对生命伦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在我国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生命伦理学本土化发展的困难之处,从文化角度提出促进我国生命伦理学本土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其生命伦理学本土化和构建中国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张大庆[41]、赵迎欢[42]从发展史的角度对中西方传统医学伦理学加以研究的思路是值得重视的,赵迎欢认为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在当代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5 西方医德史、性学和养生学

除了上述讨论外,也有学者从西方医德史、性学和养生学等其他方面对医学伦理学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体现了我国历史视野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多元性。

西方医德史的研究方面,靳士英认为,[43]中医是日本汉方医德重要的渊源。这样的认识不单使我们对西方医德有了重新审视的视角,同时对我国医德建设也有借鉴作用。中国传统医学科学和传统医德对西方医学伦理学影响研究领域的开拓,对我国开展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应该是有特别启发意义的。就未来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来看,中国传统医学科学及医学中的道德因素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与性学关系研究是《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研究者较少涉及的领域。李兴民、王明旭《我国古代对性学的研究普及和道德观》[44]剖析了我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历史衍变及发展过程,使人们对我国古代性学的道德观有一个正确认识;栾荣生、王晓燕《论儒道的性伦理观》、[45]周浩礼、蔡孝恒《中国文化中性观念的发展》[46]从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性观念加以阐释和论述。应该说,上述文章对传统历史文化和性学的关系探讨是颇为深入的,后期相关的高水平研究相对较少。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科学与养生学的关系研究的成果也为数不多,现仅见研究论文4篇。胡凯[47]从古籍中总结归纳出儒、道两家有关养生的种种论述,并对其异同作了比较和阐释,认为古代养生学对当代中国身心健康调节模式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潘新丽[48]则主要探讨儒家的健康伦理思想及借鉴意义。我国现代养生学的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料,这就要求后继研究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概而论之,《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对历史视野中的医学伦理学研究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统计结果表明,研究最富成效的是对传统医学科学和传统文化与医学伦理学关系研究(见图2)。

图2 《中国医学伦理学》创刊以来历史视野医学伦理学分类研究情况一览

生命伦理学虽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但伴随着医学伦理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我国有关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近期所载有关历史视野中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文章较前期研究文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构建中国医学伦理学体系已成为学界之共识。实现这一目标可能会有许多困难,但对传统文化和医学科学中道德因素的发扬光大应不失为一条重要的路径。由此,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科学中所蕴含的医学伦理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也就变得日益紧迫。

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不能忽视的是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研究涉及个别人物和专题研究的较多,且多数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上,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科学中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开展深入、全面和系统研究,从现在的研究状况来看,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伦理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及有中国特色医学伦理学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加强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所引发的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冲突,决定了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生命伦理问题是世界性、时代性的,或者说是具有明显的世界性、时代性特点。”而“生命伦理问题又十分复杂而敏感,至今还有许多争论”。[37]所有这些都说明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是必要而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科学对中国本土医学伦理学构建、对中西方医学伦理学冲突解决——乃至全球医学伦理学的建立起作用的研究,当为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相信《中国医学伦理学》未来定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1]土丽艳,李亚薇,蔡永宁.中美生命伦理学比较研究之文献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4):7 -10.

[2]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研究述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25 -26.

[3]申咏秋.浅谈《黄帝内经》的人体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35 -36.

[4]李美歌.两篇医德文献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12(4):55 -56.

[5]王永莉.从《四部医典》看汉藏医德学之渊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97 -98.

[6]张文.《周易》与《千金》二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6 -10.

[7]孙溥泉.孙思邈医德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渊源[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1,4(1):53 -56.

[8]孙溥泉.试论李时珍的医德思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1989,2(3):26 -28.

[9]孙溥泉,李恩昌,孙健慧.清代名医的医德(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0(6):148 -151.

[10]孙溥泉,李恩昌,孙健慧.清代名医的医德(二)[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1(2):115 -117.

[11]王三虎.古代名医悲剧的伦理学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5):38 -39.

[12]孙忠年,王三虎,张吉选.陕西古代医家的医德思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1,4(3):58 -60.

[13]王永莉.先秦、秦汉时期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20-122.

[14]邱仁宗.医本仁术——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1989,2(1):2 -3.

[15]邱仁宗.医本仁术——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连载)[J].中国医学伦理学,1989,2(2):13 -18.

[16]温克勤.略谈儒家的生命哲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9 -23.

[17]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之方向与实践:同情共感与理性分析并进之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7-11.

[18]王晓燕,董平.儒家健康伦理观对现代人的某些启迪[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 ,16(4):42 -43.

[19]秦巧珍,武惠庭.孔子义利观当代新启示——亟待重视的药品领域道德规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92-93.

[20]张艳清,张旭平.仁德与医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77 -79.

[21]王晓燕.道家健康伦理思想复兴之浅见[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7(1):30 -33.

[22]许建良.庄子的生命哲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28-33.

[23]张颖.墨家思想对当代医改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7 -9,29.

[24]石大璞,喻琳.概论中国传统伦理与当代医学理论冲突所在[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2,5(6):10 -12.

[25]石大璞,喻琳.传统伦理的开掘与医德施教的改善[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5):3 -7.

[26]杨放,杨威,段海峰.传统哲学智慧与医学人文道德服务层次的提升[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20 -22.

[27]荀铁军.从清代小说看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39 -40.

[28]郑晓江.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7(5):48 -51.

[29]郑晓江.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7(6):49 -51.

[30]沈铭贤.生死俱善、人道毕矣[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6):38 -39.

[31]胡妮娜,程伟,车离.中国古代医患关系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60 -61.

[32]潘新丽.中国传统医患伦理思想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36 -38.

[33]孙溥泉.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医德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89,2(1):62 -64.

[34]张斌,张大庆.浅析民国时期的医事纠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6):22 -24.

[35]王勇.近代中国社会医德问题简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16 -18.

[36]梁秉中.从中医存废的辩论看医疗界该如何取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22 -25.

[37]陈竺.和而不同: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3 -5.

[38]罗秉祥.传统中国医疗伦理对当代美德医疗伦理学可作的贡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4 -7.

[39]邱仁宗.发展中国家的生命伦理学——中国的观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6(2):8 -10.

[40]高薇,张京平.生命伦理学本土化之文化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47 -49.

[41]张大庆.中西医学伦理学史比较研究概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9(4):26 -28.

[42]赵迎欢.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61 -63.

[43]靳士英.日本汉方医德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1,4(6):60-64.

[44]李兴民,王明旭.我国古代对性学的研究普及和道德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6(4):26 -28.

[45]栾荣生,王晓燕.论儒道的性伦理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7(1):29 -33.

[46]周浩礼,蔡孝恒.中国文化中性观念的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11(1):44 -46.

[47]胡凯.先秦儒学与老庄哲学的身心修养方法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9(4):58 -59.

[48]潘新丽.论孔子的健康伦理思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74 -76.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医德伦理学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MINORITY REPORT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