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6例疗效观察
2011-05-23范本
范 本
(文昌市人民医院,海南文昌5713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依帕司他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肢端感觉异常、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所致的胃食管病变等。2010年2~9月,我们观察了依帕司他对早期DN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68例2型糖尿病并发DN患者,年龄45~78岁,病程5~10 a。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24 h尿白蛋白(UAlb)定量30~300mg。无其他病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均在饮食与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接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加用依帕司他50mg/次,3次/d。用药前及用药后6个月检查尿素氮(BUN)、肌酐(Cr)、TC、TG 及24 h UAlb。BUN、Cr、TC、TG 采用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检测,24 h UAlb检测先留24 h尿液记总量,再取5 ml用考马司亮蓝法测定。治疗期间定期随访,监测及严格控制血糖。统计学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 UAlb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24 h UAlb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BUN、Cr、TC、TG 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24 h UAlb(mg/24 h) BUN(mmol/L) Cr(μmol/L) TC(mmol/L) TG(mmol/L)对照组36治疗前 156.1±48.6 6.6±1.2 81.1±21.9 5.9±0.9 1.7±0.6治疗后 223.5±55.3* 6.2±1.3 78.4±18.8 5.4±0.8 1.4±0.5治疗组 32治疗前 166.8±45.2 6.3±1.3 79.2±17.3 6.1±1.1 1.8±0.8治疗后 160.6±38.4 6.4±1.2 76.6±15.3 5.5±1.0 1.4±0.6
讨论: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有学者认为其主要是由于高血糖激活了多元醇通路所致。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时,血糖持续升高超过了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能力时,多元醇通道被激活,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转变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果糖。山梨醇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果糖在细胞内不易进一步代谢,过多的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积聚引起细胞内糖酵解达到极限,多元醇通路代谢明显加强,多元醇通路的代谢产物果糖及其中间物如磷酸果糖、3-脱氧葡糖醛酮均是潜在的糖基化物质。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非竞争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特异性阻断多元醇通路,有效干预DN的发生。研究发现,依帕司他可降低糖尿患者3-脱氧醛糖的浓度,从而降低血红蛋白糖基化。Iso等研究发现,接受依帕司他治疗5 a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清肌酐无明显升高,而对照组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提示依帕司他治疗早期DN是有效的。
UAlb测定是DN早期诊断、病情分期和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UAER <20 μg/min为正常,20~200 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损害的最早期(Ⅰ期和Ⅱ期)呈“隐匿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病理改变,而无任何临床表现,早期肾病(Ⅲ期)唯一改变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UAER>20 μg/min即可诊断为早期DN。本文治疗组给予150mg/d依帕司他口服半年后,发现BUN、Cr、TC、TG均无明显变化,24 h UAlb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则显著增加(P<0.05)。提示依帕司他可以减少尿白蛋白渗出,延缓早期DN进展。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对早期DN有保护作用,可作为DN治疗的药物之一。但关于依帕司他如何控制尿蛋白增加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