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ocher-Langenback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2011-05-22冯建立席志彬杨伟正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髋臼骨盆

史 彤,冯建立,席志彬,杨伟正

髋臼骨折是累及关节的骨折,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解剖复位,重建髋臼,确保髋关节的完整及稳定,达到早期活动关节,减少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其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院自2004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髋臼骨折患者26例,其中22例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手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全组共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高处坠落伤6例。合并脑外伤1例,四肢、脊柱骨折3例,腹部脏器伤1例,骨盆骨折、膀胱尿道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4d,平均7d。按Letournel-Judet[1]分型:后壁骨折15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1例,横行骨折3例,横行合并后壁骨折1例。均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髋关节行CT扫描,7例髋臼骨折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如图1。

图1 髋臼骨折SSD螺旋CT三维重建图片

2 治疗方法

Kocher-Langenback入路用于22例后壁、后柱合并后壁、横行骨折、横行合并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侧45°俯卧位。切口起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顶点,沿股骨干向远端延长约5cm,沿臀大肌肌纤维分开臀大肌,并向两侧牵开。自起点切断外旋肌群,向内侧牵开,显露并保护坐骨神经。将臀中肌从髂嵴上剥离推向外上方,显露整个髋臼后壁和后柱。根据骨折移位方式选择适合的复位方法和内固定材料。手术中应保持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时常观察坐骨神经是否受到过分的牵拉和挤压。前壁、前柱骨折及复杂横行骨折的4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

术后处理: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术后行骨牵引4周。无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术后2周开始髋关节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4周后扶双拐下地活动,8周后部分负重行走,12周完全负重行走。

3 治疗结果

22例Kocher-Langenback入路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40min,出血量平均为720mL。患者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5个月。髋臼骨折复位效果采用Matta标准[2]进行X线评估,22例中20例获得解剖复位,复位良好1例,较差1例,仅为关节轮廓复位。临床效果评估应用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行走、关节活动范围评分,18分为优,15~17分为良,13~14分为一般,低于13分为差。本组优20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45%。1例出现术后坐骨神经牵拉伤。另外4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均获得解剖复位,临床效果评估为优。

4 讨论

由于髋臼解剖形状特殊,髋臼骨折后,前后位X线片和某些特殊体位片图像有较多重叠,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信息,对骨折线的具体走向、骨折块的位置不能准确判断,容易造成骨折的分型错误,进而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骨折的复位、固定。CT扫描可以发现X线片难以分辨的骨折线和碎骨片,但读片时仍感缺乏立体、直观的感觉,图像与解剖概念分离。对于一些复杂的髋臼骨折,需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重建的髋臼三维图像,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观察,可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主要骨折块的体积、形状及位移。采用去除股骨头技术,可以正面观察髋臼内面的结构,得到一个立体的骨盆及髋臼图像,对照正常的标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骨折的具体情况,为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研究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提高骨盆和髋臼复杂骨折的诊断质量。对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分类准确性较X线和二维CT高,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3]。

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许多学者主张使用单一入路,认为联合入路有损伤大、手术时间长、失血多和并发症多等不利的因素。Letournel等[4]甚至认为,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以治疗80%以上的髋臼骨折。对于后壁、后柱骨折及简单横行骨折,或横行骨折合并后壁骨折,可采用单一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以充分显露髋臼后壁、后柱结构,便于术中充分显露坐骨神经并加以保护。具有显露清晰、组织损伤小、安全、便捷等优点[5]。

手术中显露骨折断端后,应根据骨折片粉碎程度选择内固定材料。对于后壁单纯骨折如果骨折片较大,可以单纯采用松质骨螺丝钉固定。若为多块骨折,可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如果骨折过于粉碎,可取髂骨植骨后用重建钢板固定[6]。如果骨折累及髋臼上缘或髋臼前上缘,仅通过Kocher-Langenbeck手术切口很难完成重建钢板固定,需要在髂前上棘后外侧切一个辅助切口,完成固定。有多篇报道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将股骨大转子截骨,连同臀中肌,臀小肌向上翻起,能够显露髋臼上缘及前缘。对于横行骨折伴后壁骨折,先将横行骨折用斯氏针暂时固定,再复位后壁骨折,然后用重建钢板固定,通常一块钢板即完成固定。

我们认为,髋臼复杂骨折或合并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可以根据具体损伤情况,先选择一条可以解决最主要问题的手术入路进行复位、固定。横行伴后壁骨折及“T”形骨折,先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多数情况下单一手术入路即可解决问题。如骨折复位不满意,再辅助另外一条手术入路。本组中有4例横行骨折,其中1例为髋臼横行骨折合并后壁骨折,我们采用单一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获得了满意的复位。手术中应该注意保持髋关节后伸、膝关节屈曲,以降低坐骨神经的张力。本组1例术后有坐骨神经牵拉症状,就是由于手术显露不够充分,过度牵拉挤压坐骨神经而致。只要术前诊断准确、入路选择恰当,术中操作谨慎,严格遵循复位、固定原则,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1]Letournel E.Acetabulum Fracture: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Clin Orthop,1980,(151):81.

[2]Matta JM.Fracture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Results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e[J].J Bone Joint Surg(Am),1996,78(11):1632.

[3]Colin D,Meriot P,Nonent M.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views in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J].J Radiol,1991,72(3):157.

[4]Leteurel E,Judet R.Fracture of the acetabulum[M].The 2nd Edi⁃tion.New York:Springer-Verleg,1993:165.

[5]蔡贤华,陈庄洪,徐永年,等.不同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0):1526.

[6]彭阿钦,潘进社,吴春生,等.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10.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髋臼骨盆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