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土家山寨:滚龙坝村“开灯”的日子

2011-05-18于翔汉堾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6期
关键词:坝村团年饭土家

文/于翔汉堾 编辑/陈 陆

家乡的一切,就是在我们还是孩子时,甚至早在娘始之时,便开始的渗透式教育,这种教育,根深蒂固,是我们的人生基因。 摄影/于翔汉

由姑娘、嫂子们组成的彩龙队,显然跟不上舞龙队精壮汉子的步伐。她们在初春略有些寒意的村路上,连走带跑着实有些气喘吁吁。“开灯”对她们来说,是个开心的事情,但也的确是个体力活。 摄影/于翔汉

2011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六。

当晨曦点亮群山袅袅升腾的白雾,滚龙坝村,这个藏身于三峡莽莽群山中的鄂西土家族山寨,在此起彼伏的雄鸡高歌中醒来。

这个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的土家族山寨村落,因至今留存独特的土家族风俗及颇具规模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人说,别看我们村地方不大,却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两条分别叫尖龙河和洋鱼沟的小河,从南北两侧穿过山寨。尖龙河水黄,被称为黄龙;洋鱼沟水清,被称为青龙。黄、青两色的两条溪水,如滚龙般奔流、汇合后,流入天坑,滚龙坝故此得名。

“开灯”:今天是个好日子

向义林一家三口早早起床了。作为滚龙坝土家向氏家族的闺女,每年,她都要和老公带上儿子回大哥向江极家团年。向江极是位看上去四十岁左右的粗壮汉子,一双剑眉下是一双有神的眼睛,黑红的脸庞棱角分明,挺拔的鼻梁,厚实的嘴唇,用时下流行词说,是硬汉形象。别看向江极年龄不大,却是这个著名山寨里的著名家族——滚龙坝土家向氏家族第20代嫡系掌门人。

此刻,向义林的大嫂在厨房忙活着一家人的早餐。清晨的滚龙坝村,从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建于明末清初的老屋烟筒里升起的炊烟,与晨雾混在一场,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烟哪个是雾。向义林站在熟悉得如掌上指纹的院子里,盯着这炊烟,盯着这晨雾,眼睛便有些湿润。

今天,是滚龙坝村“开灯”的日子,也是他们一家三口返回工作地宜昌的日子。

向义林跑运输的大哥向江极,正在为他在宜昌生活的俩个妹妹打点着土产——由一整头猪薰制成的腊肉和香肠。俩个妹妹,一家一半,不偏不向。“每年,大哥和大嫂都要为我们姐妹俩准备一头年猪。其实,宜昌也有腊肉和香肠卖,可那味道怎么着也没法和家里薰制的比。”向义林说。

也是在这个看似清静实则忙碌的早上,被公认为村花的杏儿早早就起了床,洗脸、梳妆、描眉、打腮红,抹口红。待她打扮得停当了,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穿上只有在重要节日才能穿的服装,一个平日里就以俊俏闻名的土家少女便越发地鲜亮了。

今天,是村上“开灯”的日子,作为“开灯”的重头戏玩彩龙船的主角——船娘,杏儿又怎么能够不认真准备呢?村上800多口父老乡亲都看着她呢,她不能给父母丢脸,更要为自己锦上添花。

就在杏儿在镜前顾影自怜时,身后传来低低的笑声。听声音,杏儿就知道是今天玩彩龙船的两个小伙伴。回过头去,这两个小姑娘早已打扮停当,一脸的天真烂漫。“原来还有比我早起的人呢。”杏儿笑着说。

此时,从村头传来“闹台”的锣鼓声。所谓“闹台”,就是用锣鼓的声音召集村里人到指定的地点集合。

寻着“闹台”的锣鼓,我们向集合地点走去。

“开灯”大戏在向家祖屋前达到高潮。 摄影/于翔汉

路上,向义林向我解释“开灯”的意思。土家族过年,有着诸多讲究,而这些讲究,又因居住地不同宗族不同而各有差异。在滚龙坝,农历除夕到初五,是自己家人团聚的日子。初六到十五,是村里人相互走动拜年的日子。在这十天的日子里,是全村规模庞大的社交PARTY。今天的“开灯”,便是宣告这一规模庞大的社交PARTY的正式开始,而到了正月十五的“收灯”,则宣布这一规模庞大的社交PARTY的结束。

正月初六,敲起“闹台”的锣鼓,土家山寨滚龙坝村一年一度的“开灯”就此上演。 摄影/于翔汉

“开灯”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舞龙队,二为跑旱船。“开灯”队伍由舞龙队打头,旱船相随,绕全村游行。每到一处表演,那处的主人家需燃放烟火,并给表演者“红包”以示奖励。而在队伍游行前所举办的祭祀仪式,更是牵动人心。

上午9点30分,“开灯”队伍在村广场开始了热身表演。一阵锣鼓一阵酣舞后,祭祀开始。村里有文化的人担任祭祀活动的主持人,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则是祭祀活动的操持者。但见村长手持利刃,给一只红冠公鸡放了血,并将血滴到一只装有朱砂和酒的碗里。他嘴中念念有词,用毛笔将碗中的鸡血和朱砂混合,并点在半蹲在他面前戴着白色小丑面具的舞龙人的头部。然后,再逐个点在两个龙头的眼睛及彩龙船的船身。

做完这一切后,“开灯”队伍在鞭炮和锣鼓的喧嚣声中,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沿着村路,向前舞去。

土家过年:大人望端午 细娃盼过年

对生活在城市里的向义林来说,回家过年,是她一年中最大的念想。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些有些破旧,但在她看来处处透着温暖回忆的老屋,从专门为薰制腊肉而建的火塘屋飘出的肉香、烟香,与哥哥嫂嫂及孩子们围坐在火塘边,听见多识广的哥哥侃大山、聊家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她必须回家的理由。

让向义林感到自豪的,是家乡留存至今城里人无法想象的独具特色的年俗。当她来到这个世界,从睁开眼睛那刻起,便与家乡的一切开始了交流。

这种交流随性而漫长,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是渗透式的,而绝非填鸭式的。每年,她从这个不起眼的山寨汲满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足以支撑她精力充沛应对在城市里可能遭遇的一切。

说起家乡的春节,向义林滔滔不绝。

土家族的春节,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九到三十这两天。若是腊月小,则是二十八和二十九。俗称“过两次年”,即大年和小年。在年前,土家人就赶集采购糖食果饼、粉丝海带、香蜡纸草、灯笼爆竹等“年货”。家家户户缝新衣、做新鞋、杀年猪、推豆腐、打糍粑、写对联。

“团年饭”是大小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议程。因此,土家人会提前一天或半天来精心准备,谓之办年。过小年时,吃团年饭的时间一般选在中午;过大年时,则因姓氏的不同而不同,有的选在早上,有的选在中午。在吃团年饭前,土家人要先敬奉祖先和土家人生活中的各种保护神。尔后便正式吃年饭,饭桌上一家人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吃完团年饭后,土家人要去给已逝的祖辈上灯,谓之“送亮”。孩子们则要给果树喂年饭,以求来年有好果子吃。

恩施土家族信奉多神,几乎一年到头都有祭祀神灵的活动,尤以春节期间的年祀活动频繁复杂。这些年祀活动,因地域不同而不尽相同。其中,尤以恩施市滚龙坝向氏家族的年祀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年三十的清晨,滚龙坝村的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捉一只公鸡到土地庙去杀。他们烧香烛、燃纸钱,把鸡血浇在土地神像上,并贴上鸡毛,以此祭祀求土地神保佑家禽来年不受野兽侵犯。

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办好团年饭后,滚龙坝村的人们先取一些饭菜端上桌以祭祀祖先,桌上供有“寄”给祖先的“包袱”,也叫“封包”,并写上要祭祀祖先的名号。在桌下,还供有一封“寄”给孤魂野鬼的“包袱”,上书“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字样。然后,全家人行“三拜九叩”大礼,把桌上的饭菜各取一点,连同“包袱”一并送到屋外焚烧。做完这一切后,才能回屋吃团年饭。

吃完团年饭,当家主人需洗脸后燃“九屏”,以祭祀群神群仙。所谓“九屏”,就是一个由九格组成的木制品。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九”代表着多,而“九屏”自然就代表所有神灵都在此受祭。将“九屏”摆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上,在屏前燃四支蜡烛、三柱香,击罄、奠酒、叩头礼拜。当家主人洗一次脸,祭一堂神。先祭家神,求家神保佑一家人的福禄;再祭坛神;依次再祭灶神等。当祭“牛马二王”时,将写有“六畜兴旺”、“姜太公在此”的字条贴在猪、牛圈上。

在进行祭祀之前,“开灯”大戏——舞龙,要进行一番热身表演。 摄影/于翔汉

祭祀群神之后,滚龙坝的人们用一只斗装满粮食,在上面放一杆秤、一把算盘、一根丝帕,供上水果和糍粑,放在屋内的桌子上,然后点燃香烛,祈求五谷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并在屋内生活用具和门上贴上纸钱,称之为“贴旮旯钱”。

到了正月初一,天刚放亮,一些家人随着户主拿着香纸、蜡烛出大门燃烧,向吉利的方向祭拜,齐呼:“朝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

滚龙坝村的土家族儿女们,世世代代恪守着祖先留下的习俗。这种习俗,令人温暖,并让人能从这种温暖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人生一盏灯:三十的火 十五的灯

一个多小时后,“开灯”队伍舞到滚龙坝村的大户人家,向江极家老屋前的场院。作为滚龙坝村向氏家族的掌门人,向江极按固有的仪式,与舞龙人一起向祖先祭拜。

相传滚龙坝村原居住着黄氏一族,另有向大元一族。后因向江极家先祖向大旺,携家人、家丁到滚龙坝村落户发达后,皆陆续迁走。

据《向氏宗源》记载,向氏先祖向大旺(原名向大发),为明官军头目,于崇祯七年即1635年,携眷征战,始于豫,复经楚,后因敌众,在四川彭水战败于张宪忠部。战败后的向大旺领其寥寥无几的子孙及士卒弃戈奔走,由彭水经施州,昼宿密林,夜行小道,数月有许,奔至滚龙坝村挽草落户。因畏追捕,向大发更名为向大旺。向大旺在滚龙坝村生息繁衍,至今已承传20代人。

自古以来,土家族人就有“人生一盏灯”的说法。灯多寓意“人丁兴旺”。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意思是说,年三十火要烧得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要精彩。只有这样,日子才能过得兴旺且有滋味。

或许,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达观态度,令滚龙坝的人们薪火相传,成就了这样一片错落有致、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并使身居深山的滚龙坝村成为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土家族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在滚龙坝村,依山而建的“亭子屋”,大的纵深有七进。“亭子屋”四周高筑围墙,围墙内院落棋布,古朴雅致,带有鲜明的明清时代建筑物的特点。而那些依山而建,具有土家特色的“吊脚楼”,更是别有风味。

向义林家的老屋,为三正房、一头两厢房的“钥匙头”木结构建筑。如今,左边正房及厢房已被拆毁,而堂屋与右边正房保存基本完整。向义林家老屋,是向大旺在滚龙坝村最早修建的房屋。而像这样的老屋,在滚龙坝村,还保存有相当的规模。并墙屋、四房屋基、长街檐屋、老学堂屋、向子美屋、向若青屋、向氏新屋等,这些老屋目前大多有人居住,但大多年久失修,已有破损。

那幢四合天井式双层十四间木结构老屋,虽建于民国晚期,但高十一米的楼房全由整根杉木为柱支撑构建,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置身于滚龙坝村的老房子,恍若隔世。尽管,这些房屋年久失修,垮掉了不少,剩下的也很破败,但仍然遮掩不住它昔日的精美与堂皇。

不可回避的是,滚龙坝村的古建筑,有的已整栋倾斜,有的已倒塌。据统计,而今村里遗存的明清古建筑,主要包括狮子屋场、中村建筑屋场、长街檐屋场以及四方屋场共四处,房屋200多间。建筑面积已从原来的3万平方米,减少到了如今的2万多平方米。

“开灯”的队伍走了,随着锣鼓声的渐行渐远,向家老屋前一下子空寂下来。

“现在舞龙的年轻人,技艺没法与我叔伯他们比。”向义林喃喃地说。她的丈夫和哥哥正在不远处往车上搬东西,她却没有帮忙的意思。她两手揣在大衣的口袋里,目光有些迷离,是不舍,还是期盼?

猜你喜欢

坝村团年饭土家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圆满举行“喜迎2022”团年饭
红红的中国年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用脚步丈量民情
结对帮扶 共战脱贫
脱掉我的高跟鞋!
辞旧迎新礼美意诚2015武汉万达嘉华喜福巨献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