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厉以宁:宏观调控下的中国当今经济兼议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2011-05-18厉以宁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6期

文/厉以宁 编辑/任 红

2011年3月21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就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做精彩演讲。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他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内容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并针对中国三峡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本刊根据厉以宁教授演讲录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调结构的重要性

就全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的转换重点,不是数量,而是结构。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谈起。在当时,中国GDP总量比英国大得多,但是GDP结构却比英国差很多。中国当时的GDP成分主要是由农产品构成,如粮食、大豆、棉花、茶叶等。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不少,以棉布为主。而英国当时的GDP结构,则以钢铁、机器制造业为主。英国生产机器设备、火车、轮船,英国的棉布也是由机器制造的。可以说,虽然当时中国的GDP总量大,但英国的GDP结构则符合世界技术进步的潮流。

今天,中国的GDP总量是超过了日本,但中国的人均GDP比日本差很多,

中国的人口比日本多十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GDP结构不如日本。日本高新技术产业所产生的产品,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很高。

2010年12月26日,连云港港口工人在码头将胶合板装船外运出口。连云港港口成为我国胶合板出口大港。摄影/王春/CFP

去年,我应邀同日本经济学家进行会谈,在东京、大阪考察。从城市规模看,日本的城市规模在二十几年中没有很大变化,可是当你进入日本居民家庭中去,情况就不同了:家里设备全电脑控制,厨房智能化、卫生间智能化。

关于GDP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力资源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有四万万人口,但是中国当时的人力资源结构无法跟英国相比。那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了七八十年,英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普及,中学教育大发展,新建很多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人员。此外,当时英国的技工很熟练,英国的经济、金融管理人才非常普遍。而那时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是什么情况呢?绝大部分农民是文盲,绝大部分妇女是文盲,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有几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有几人懂得近代金融管理?所以,那时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可能合理。

那么,今天跟日本比呢?我们的人力资源结构同样不如日本。日本的熟练技工很多,我们的熟练技工很少;我们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都很少。我们同日本的差距,就如同1840年的中国同英国的差距。无论GDP的结构,还是人力资源结构,我们都差很多。就全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的转换重点,不是数量,而是结构。

关于通货膨胀

当前通货膨胀中最重要的,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第一次出现这种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分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国际输入型。

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说,需求扩大,导致投资过多,信贷跟着膨胀。生产资料的加速上升,带动了所有物价的上升。对待这种通货膨胀,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理论是可以应付的。凯恩斯理论的宏观调控,着重调理总需求。总需求扩大了,财政和信贷闸门一关,总需求就下去了。

但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胀现象。什么叫滞胀呢?一方面经济停滞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了。新问题出来以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胀一起发生,刺激它也不是,压缩它也不是,该何去何从呢?这种新型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的发生,不在于需求扩大,而是成本在扩大。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供给学派。他们认为,这种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不足所引起的。供给不足,导致成本上升。他们主张采取减税和增加供给的方式来应对。

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传统渠道和新的渠道。

繁荣的花市 摄影/游宇

2011年2月16日,北京,消费者在超市购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4.9,比去年同月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摄影/eyevine/CFP

什么是传统渠道呢?主要是通过商品流动的渠道。国际上石油涨价了,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受影响;国际上粮价上涨了,需要进口粮食的国家受影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渠道——资本的流动渠道起了更大作用。国际间交往增多,产生了大量游资。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投资前景有差别,资本为了追求高利息率,就从这个地方流到那个地方。比如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经济回暖慢,他们的利率比较低,而中国的利率相对比较高,热钱就会流入中国,导致中国的货币流量增多。

那么,我们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什么类型呢?三种通货膨胀都有,是综合型的通货膨胀。前两年为应付国际金融风暴,四万亿投资下去了。这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石油涨价,有色金属涨价,粮食涨价……都会影响我国经济。另外,中国的利息率比国外高,中国的赢利前景大。所以从利润角度,热钱选择流入中国。

但是,当前通货膨胀中最重要的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第一次出现这种通货膨胀。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有过通货膨胀。当时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投资需求过大,所以我们关财政和信贷闸门,很快就把通货膨胀治住了。甚至90年代后期,我们还出现紧缩过度。

而这次,我们以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为主。有四个原因:

一、原材料、燃料价格上升,这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

二、农产品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也与供给不足有关。原因很复杂,一是自然原因造成了短缺,比如2010年的气候条件不好;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中间环节太长,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三是农产品中的部分农产品,有人为炒作的因素,比如绿豆、大蒜等等。四是农业用地减少。比如,北京五环以内基本上没菜地了。北京的菜很多从山东运来,最远从海南运来。运费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

三、用工成本上升。工资的上升是合理的。现在的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是80后、90后,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历比较高,三分之二是高中毕业以上的,而以前出来的是初中生、小学生,甚至文盲;他们找工作不仅要看收入,还要看发展前途。2、他们考虑外出打工的成本;问卷调查显示,不仅旅费,夫妻两地分居、孩子没人照顾,都被认为是成本;他们更愿意就近打工、开店、创业。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独生子女的比例上升。城郊农民特别挑工作,还出现了“啃老现象”。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在十年之后,将没有人愿意做蓝领工人,家庭也将请不到保姆。

四、土地价格和房价上升。有人说,上升不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救星,怎么又成了成本推进型的原因呢?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理发店的理发价格上涨。你问,怎么上涨这么多啊?他答,房价上涨,房租上涨,我不涨价,我拿什么交房租呢?房价是生活费的构成之一。房价上涨,生活费上涨。

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比如周末,大家都希望天晴出去玩,大家都说天晴天晴天晴,天不一定晴。但是经济学不一样,大家都说,股票要上涨,股票真的上涨了;大家都说大米要上涨,大米真的供不应求了。消息通过手机,一传十十传百,每家多买一袋大米就不够了。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稳定通货膨胀的预期。同时,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中,国家一定要管好市场,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另外,还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市场管理经验。

西方国家怎么管理市场?他们规定了两种储备:重要的产品国家储备;大型超市的每一种商品必须有卖够多少天的储备。这样,一遇风吹草动,不用国家拨给,超市自己也能应付。目前,中国只有国家储备,没有商业储备,所以大超市经不起抢购。

再者,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中,必须重视控制房价。因为房价是影响整个成本的,影响生活费的。

我去年建议:不要去炒地。土地一招标,地价越抬越高,出现所谓“地王”。应该采用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居民一般购买的房屋,都应该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和招标方式。比如一块地准备盖保障性住房,地价先定好,然后公开招标,户型需要多少平方米,建筑质量怎么样,各方面指标规定好,谁报价最低找谁。中标者必须按照约定的技术规格做,如果到期完不成,或者质量不合格,要对其进行处罚、禁入等等。

今年,我的建议是针对北京市的限购令的。限购不如限售。购房是公民的权利。你不让我买房,你凭什么不让我买房?我第一套房才40平方米,哪我孩子长大了,我不买房子怎么办?我们应该学新加坡的样子,如果你当年买房当年卖,按照上涨后的房价的16%抽税,第二年减到12%。

关于就业问题

中国的就业问题既是个结构性问题,也是个制度性问题。

经济周期变动和就业周期变动是不对称的。在经济学中,这叫奥肯定律。奥克定律认为,经济开始滑坡时,就业并不跟着立刻滑坡。经济滑坡发生时,企业并不立刻裁人,它会存在拿到订单的侥幸。它要观望一段时间,实在没有订单,才开始裁人。所以就业滑坡滞后发生。经济开始回升时,就业并不开始立刻复苏。企业为了不增加成本,会挖掘现有人力的潜力。实在把潜力挖掘完了,再招人。每次经济复苏阶段,都是技术进步的阶段。

但是单用奥肯定律来解释中国经济还不够。因为,中国有自己就业的特点。2008年11月,我在西欧讲学。那时中国的GDP为6%。外国经济学家提问:在西欧,每年保持GDP增长2%至3%,就不会发生大的失业问题。可是你们中国为什么要9%,甚至更高呢?你们现在的6%,在我们看来是多好的数字啊,可是你们怎么就惊慌起来了。

我说,西欧国家的工业化已经进行二百多年了。在这二百多年里,农村多余的劳动力都释放完了。现在西欧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很低,他们有土地、家庭农场、农村住宅,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城乡生活条件一样。西欧人口增长接近零。在这种情况下,2%至3%的经济增长率非常好。

而中国的就业问题既是个结构性问题,也是个制度性问题。中国有两种户口制度,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农民进城不完全为了收入,还要与城市市民取得一样的地位,农民不断地从农村出来。

中国要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什么?靠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的75%都是民营经济解决的。国有企业的确也需要人,但解决不了那么多。国有企业的方向很清楚,向高精尖发展。

土地拍卖,热点话题。 摄影/蔡芒/CFP

地产直接关系到民生 摄影/闫飞/CFP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70%以上,而中国只占40%多。农村根本不需要第三产业。现代的服务业跟城镇化密切相关。但是营业税率太高,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再来看我们的劳动力的结构问题。在西方国家,熟练技工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一般技工占三分之一,简单劳动力(粗工)占三分之一。而据现有数据,中国现在的熟练技工大约只有6%到7%。

就业问题的解决,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约1000万家)、个体工商户(约3000万家)减免税。只要你税收降降,把政策放宽点,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了。3000万的个体工商户,把自己亲戚朋友招来工作,全国就解决了3000万个岗位;1000万家中小企业因此新增3至5个人,全国又是好几千万人就业。

第二,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包括业主本人,工作人员不超过20人;创业者的资本,不超过10万。对于微型企业,一、政府为他提供减免税优惠;二、银行贷款给提供担保;三、政府出钱,为他提供免费培训;四、简化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的程序。这种形式最适合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农民工、退伍军人、残疾人、三峡库区移民等。这就在重庆掀起了创业热,重庆市从去年7至8月份开始实行到年底,新增微型企业1万多户。

关于扩大内需

我们一定要有第三种,既不是投资冲动,又不是出口依赖,而是一种良性循环式的经济增长。

首先,我们讲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经济增长有三种形式。第一,投资冲动型的经济增长。比如,中央有积极性,地方更有积极性,一致要求国家采取支持投资、扩大投资的政策。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投资起来了,通货膨胀紧随而来,然后紧缩,经济又衰退。地方政府受不了,再次呼吁中央的投资。如此循环。

第二,出口依赖性的经济增长。出口是重要的,但不能依赖。如果说把国民经济增长跟出口捆在一块的话,那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会受制于人。我们现在的出口增长模式对

我们没好处。好多名牌是贴牌生产,知识产权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大量出口高耗能产品,消耗的能源是中国人的能源,排的废水废渣都留在了中国。

山西太原,楼市崛起。 摄影/闫飞/CFP

2011年2月23日,南京街头,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号称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商品房楼盘吸引80后年轻人购买。 摄影/安心/CFP

2011年2月26日上午,山东舟山定海区劳动部门举办了区春季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172家用人单位提供4710个劳动岗位。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紧缺现象。 摄影/陈炳群/CFP

我们一定要有第三种,既不能投资冲动,又不是出口依赖,而是一种良性循环式的经济增长。良性循环式的方式重在扩大民间的消费,用民间的消费来带动中国的整个经济,但现在还做不到。

假定现在不靠投资、只搞民间消费的话,我们的增长不会超过5%,而且消费也不会被带动起来。现在只有过渡发展时期,从投资冲动型,逐步过渡到投资与消费并重型,然后从投资与消费并重型,逐步过渡到扩大到以民间消费为主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扩大民间的消费能力呢?第一,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老百姓有后顾之忧,就不敢消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西方发生一场重要的经济学争论。1929年,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大危机。于是经济学家讨论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当时占主流的英国新古典学派认为,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所有的企业都别裁员,把工作分一下。

瑞典学派则提出: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搞福利政策,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大建廉租房、低价房,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就敢于消费了。在消费扩大的过程中,经济就增长了。

两派正在争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又提出,用政府财政赤字来举办公共工程,把人们吸引到工程队伍中去,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不久二战爆发,各国转入战争轨道。战后很多年,西方经济学家总结30年代的争论,认为瑞典学派是对的,新古典学派是错的。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这是工厂内部可以解决的就业问题,但它解决不了全社会的就业问题。因为社会购买力没有扩大,就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而瑞典学派的观点,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之后,把全社会的资源都动员起来了,扩大了消费,有更多的人就业。凯伦斯的观点也是对的。通过国家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这样也能够化解需求。

所以,战后西方国家把凯恩斯的主张和瑞典学派的主张结合起来,一方面采用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吸收福利国家的想法,就是说从摇蓝到坟墓,我全给你包了。

在我国,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快,是扩大内需最重要的保证。同时,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十二五规划提出,经济增长率不要太高,稳定在7%左右。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率要实现同步,GDP增长率为7%,居民收入也要提高7%。假定增长率到8%了,居民收入也要增加8%,而不是说居民收入就定在7%。

最低工资标准也要提高。这不仅是激励化,还要跟消费物价指数挂钩。因为消费物价指数表明,在中国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现在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农民补贴。农民买拖拉机给一定的补贴,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等。

在这次政协大会经济委员会上,我们提出,当前提高农民收入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农民发产权证。城市土地国有制,居民在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祖传的房子有产权证,宅基地上新建的房子也有房产证。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祖传的房子没有产权证,宅基地上新盖的房子也没有产权证。没有产权证意味着不能抵押,不能转让,甚至出租也很困难。所以,至少先发房产证,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证。

2010年6月5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关于上海市嘉定区农民的宅基地可以买卖的消息。嘉定区建了农民新村,每户农家给三套住房。自己选两套住,一套出租;或一套住,两套出租。这样一来,农村经济就活了。对农民而言,每月就有经常性财产性收入。但是这财产没有证。房产证的好处就是抵押贷款,还可以出租转让。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地主逃亡,1792年雅各宾派专政,贵族、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无地的农民。拿破仑执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用法律把土地制度固定下来了。波旁王朝复辟了,什么制度都倒退了,土地却没人敢动,因为涉及到好几百万的农民,所以法国一直保持着小农所有制。

19世纪中叶,法国的工业化没有导致社会混乱。农民有房产证、土地证,可以进行抵押。法国专门成立了一个银行——不动产银行。抵押和质押是不一样的。抵押只要交证。房子你照住,土地你照耕,到期不能偿还的,通过法院处理,采用拍卖等形式。法国农民要进城了,房产证、土地证一抵押,到了城里可以租房子、买房子、开店,攒了钱再把贷款还清。

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让农民带资进城。几年前,我们曾估算全国农民的房子价值大约18万亿,如果三分之一的农民住房拿出来抵押,就有6万亿。中国扩大内需的路非常宽。

2011年3月4日,辽宁沈阳,招聘人员在中国沈阳劳动力市场手持招聘广告招聘,并没有太多人应聘。 摄影/红一/CFP

关于城乡一体化

一个百分点的提升,意味着一千万人进城。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好机遇。

中国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就要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刚解放时,中国的城镇化率是20%。到2009年时,城镇化程度是46%。这个增长率是非常慢的。经济学家希望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19年,我们的城镇化程度将达到56%;到2039年的时候,我们达到76%。

一个百分点的提升,意味着一千万人进城。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好机遇。要盖更多的学校,要有水电暖的配套设施,要有公共交通、环保设施、环卫设施、垃圾回收、园林设施……中国将面临最大商机。

可是,钱从哪里来?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不能再靠卖地来维持了,也没多少地可以卖了。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建廉租房。我们可以吸收澳大利亚的经验,成立公用事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社会保障机构、机构投资者等等参股,基金就建设起来了,然后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收大量民间资本。因为利率比国债高,比银行存款更高,资金很快就到位了。他们再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这些资金,不断地扩大自己。公共事业投资基金是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道路。

中国长远发展的动力何在?调动民间的积极性。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关键需要民间的积极性。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资本就从民间聚集起来了。发展是有前途的。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

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

在经济学里面,最难解释的两个问题是:公平和效率。

什么是公平?公平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平均分配是公平。经济学家解释,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一般条件下平均分配不是公平。比如某地发生洪水,灾民断粮。空投面包下来。一人一块,这叫公平。一个城市严重缺水,水定量分配,一人一天一桶。这叫公平。在生存权上,所有人一律平等。

第二种解释,机会均等的公平。就像运动场上的赛跑,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谁有多大本事,谁就跑多快。差别是竞赛的结果。这叫公平。但问题是,大家是否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第三种解释,收入的合理差距是公平的。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收入要有合理的差别。难就难在“合理”两字怎么解释。你能解释吗?没法解释。

三种解释都是对的。那么,难道三种解释之外,就没有第四种解释吗?我在《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一书中指出,公平来自认同。

认同是什么?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群体生活,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再大到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会把认同看得更加重要。比如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当年家庭困难,老大初中毕业,必须出来工作,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情况渐渐好了,老二可以读到大学,但大学毕业后必须立刻出来工作。情况更好一些,老三可以读研究生了。因为三个孩子对家庭是认同的,对父母当年的处境是谅解的,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比如一个家庭中的三个女孩子。从小,老大穿新衣,老二穿旧衣,老三穿布丁衣。多少年后,三姐妹聚在一起说起当年的事,哈哈一笑。最小的绝对不会感到歧视。

一个家庭可以这样,一个企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文化建设主要是搞什么呢?主要是培养职工的认同感。认同产生凝聚力,零距离产生竞争。

第二个是效率。效率有两个基础:物质技术基础和道德基础。

什么叫物质技术基础呢?有多少先进的设备、优质的原材料和熟练的劳动力等等。但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比如汶川大地震,1998年的洪水,人们全力投入救灾。这是道德基础在起作用。三峡是个移民社会,这么快能把三峡建设好,这也是道德力量在起作用。把道德基础建设好,公平和效率可以互相促进。

我们讲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是靠市场供求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的。政府调节是第二种调节,是靠政策、法律这只有形的手来调节。难道就没有第三种调节吗?几千年前市场出现,市场调节才慢慢出现;政府调节出现得更晚,要等国家出现以后才产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就没有政府调节。可是社会延续下来了。是什么力量?是道德力量。有了市场,有了政府以后,发生了多少次大动乱?古人云:“小乱居城,大乱居乡。”那个时候,市场失灵了,政府瘫痪了,社会却仍在运转。道德力量在起作用。

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没有市场、没有政府调节的情况下,道德力量是唯一的调节。有了市场调节,同样也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第三种调节——道德力量的调节是不可缺少的。没有道德力量的调节,市场会出乱子;没有道德力量,政府调节的效率是低下的。道德力量的调节,要靠文化建设。

我相信三峡工程的经营和管理。管理指的什么?是资本既定前提下的职能。经营指什么?资本是可变的,资本本身要增值。所以,对三峡工程而言,无论经营还是管理,我们都需要企业文化,并以此调动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

2011年3月4日,湖北建始县,晨龙精密制造公司。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年青小伙不时左顾右盼,这里是不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摄影/田代明/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