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引进健康体适能的可行性研究

2011-05-14蔡晶晶

卷宗 2011年10期
关键词:体适能发展趋势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体适能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适能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它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应该大力发展学校体适能的建议。

关键词:体适能;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体适能这一体育健康教育的外来术语,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融入了我国体育健康教育领域。体适能概念源自于美国(AAHPERD)组织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我国体育界一致将其译成体适能,体适能这一体育健康新概念,已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和健康观念,促使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快速转变。

1体适能概念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变化,特别是青少年身体活动率急剧下降,社会生活的紧张,使人们的心理产生紧张感,压抑感;运动不足导致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提高,国民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于1987年提出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生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即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我国大陆在90年代后期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体适能的这一新观念也就成为体育健康改革的中重要学习内容之一。[1]

2 何谓体适能

体适能是指个人能力除足以胜任日常工作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之身体适应能力。而体适能以字面解释为身体适应外界环境之能力。体适能是全身适应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与身体对于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2]

3 体适能的分类

体适能因为对象和个人需求不同,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两种。

3.1 竞技体适能

也叫运动技能,是运动选手为求竞技比赛中,能有巅峰的体能表现,以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也可以认为竞技体适能的目的在于追求增进运动竞赛成绩之体能,它是体适能的最高层次。

3.2 健康体适能

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目的不是比赛,而关心的是能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增进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体适能。它包括五项基本要素: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

柔软性适能、适当的体脂肪百分比。

4 我国学校体适能的现状:

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主要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目前,许多高校已把体适能作为体育课程的选项之一,大都处于探索阶段。有的教师理解体适能往往同体能联系起来,认为主要与身体训练有关。于是,教学又回到了竞技体育训练的模式。这主要是受我国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高校体适能课程还没有教材和课程标准,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因而很难真正达到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目的。

5 发展体适能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体适能教育计划,是为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设计的。因此,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体适能必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

5.1 发展学生体适能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5.1.1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考虑的往往是近期目标,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教给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自我继续学习、自主锻炼身体,如何解决健康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学生体适能给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达到终身体育活动的目的。在发展学生体适能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和实施个人健康体适能计划,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5.1.2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健康体适能教学着重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其特点是突出知识教育。因为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认识、兴趣和自信心紧密相关,所以应提高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是以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的,多是一些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慢跑、远足、跳绳、溜冰、舞蹈、自行车、器械健身、游泳以及一些经过改造过的竞技运动项目小场地足球、篮球、排球等。[3]

5.1.3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发展学生的体适能则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锻炼,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角色,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与学习中转变成了学习的“媒介”之一,成了学生的运动伙伴或健身、健康的指导者。

5.1.4 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传统学校体育的评价,是通过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价主要强调与技能或运动技术相关体适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种评价的弊端表现在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评价,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发展学生体适能的教学在评价的目标上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主张多元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健康体适能三个方面,在权重分配上向学习态度、健身知识的掌握和努力程度倾斜。

5.2 发展学生体适能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课内课外是统一的整体。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自主锻炼的空间,但如何吸引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进行自我锻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而这种认识取决于学生对健康体适能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4]

5.3 发展学生体适能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

发展学生体适能和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指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身体成分指标(身高/体重)、心肺功能指标(台阶实验)、坐位体前屈、肌力、耐力都是健康体适能的要素。因此,大力发展学生体适能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基础。

6小结

总之,发展学生体适能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价值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健康要求的主动性和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源泉和推动力。发展学生的体适能将使体育教学改革向着实质方向发展,即体育教育的终身化、个性化、健康化。除此之外,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成体育的近期目标以及长期效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继而实现培养我国新世纪的人才目标相吻合。所以,开展学校体适能是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陈佩杰.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题.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3-26

[2] 杨敏,刘平清. 关于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的思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3).33-36

[3] 张健忠,谢佩娜. 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3).68-70

[4] 张建华. 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体育与科学. 2001(1).56-59

[5] 魏晨光. 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5).67-69

作者简介:

蔡晶晶(1980-),女,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硕士,讲师职称。研究方向:专项力量与体能训练。

猜你喜欢

体适能发展趋势现状
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分析
体适能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辨析
体适能训练概念的辨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