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适能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辨析

2016-12-30贺新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适能辨析概念

贺新家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适能源起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力图完整呈现体适能之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健康体适能进行了相关论述,认为其中身体适能是社会适能和心理适能的重要基础,从而构成健康体适能之全貌,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保持有余力的健康生活,并借助相关指标进行健康体适能综合监测,而不是将其指标化并以测试项目为锻炼手段和导向。

[关键词]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概念;辨析

一、体适能溯源

体适能作为体育理论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是学界所追踪的热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体适能在不同的时期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关于体适能研究的追踪和溯源,有相关文字资料记载最早始于1879年美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Dud.ley Sargent博士,当时他力图通过制定适合个人的运动处方,以增进学生体质,并有效改善身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肺器官的功能,这是最早关于体适能研究的基本雏形。这一研究同时也引起了当时许多体育教育家的关注,他们也在体适能领域进行了各种相关类型的现状分析和干预研究,包括体适能的涵盖范围、定义、测量指标的制定及相关标准等。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关于体适能的研究出现了高潮,其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部门和协会在在政府的资助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如美国健康、体育与休闲协会在克劳斯.韦伯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了在全国范围适用和实施的青少年体适能测试国家标准。1955年,美国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成立了“青少年体适能总统委员会”来加强青少年体适能方面的工作,后来在历届政府的主导下,依次更名为“体适能总统委员会”和“体适能与竞技体育总统委员会”;美国学校体育课程也以体适能相关理论为导向,在学科体系和内容设置上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校体育与运动生理学研究组织对体适能测试指标和项目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论证、修改和完善,从早期单一的腰部区域肌肉测试,逐渐发展到以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为主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项目;但是新的疑问接踵而来,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体适能选取偏向青少年竞技能力的测试项目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些测验的内容和项目的选择是否能代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反映了青少年健康体适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例如将立定跳远和50m冲刺跑等项目作为青少年体适能测试的主要指标之一,其所反映出来的健康体适能指标效度并不高。

二、体适能相关理论框架和定义

体适能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879年最初作为运动处方促进相关体能发展的体适能研究,到1955年融合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发展,直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形成包含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完整体适能理论结构体系。依据全美健康、体育、娱乐与舞蹈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Health Physi-cal Eduction,Recreation and Dance简称AAHPERD)组织有关学者所提出和拟定的体适能健康计划,将体适能结构体系框定为文化适能(Culturefitness)、精神适能(Spiritfitness)、情绪适能(Emotionalfitness)、社会适能(Socialfitness)和身体适能(Physi—calfitness)等五个方面,并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这些体适能因素是作为社会个体生存和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身体适能是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件,其他适能均与身体适能呈高度相关,足见对身体和健康的重视程度。

(一)身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和体适能概念的区分

鉴于体适能对我国体育学界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包含了心理、社会、文化和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庞大科学理论体系,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以来,我国体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选取了体适能五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身体适能(Physiealfitness)进行了长期的持续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对体适能整体结构和框架把握阙如,部分学者往往将身体适能(Physicalfitness)等同于其上位概念健康体适能(Healthyfitness),导致对体适能概念理解和把握有失偏颇,将体适能指标身体素质化,以至于对体适能的内涵和外延争论至今依然存在较多分歧,部分学者甚至将身体适能(Physicalfitness)和体适能(Fitness)简单的等同起来,认为身体适能就是体适能的全部内涵,这无疑是非常片面的观念。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体适能是由美国学者提出,并由相关学者进行了长期研究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身体适能只是体适能下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方向而已。健康体适能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在体适能的相关研究框架上所提出和界定的另一概念和体系,身体适能也只是其中一个下位概念。我国广大学者所关注和论述的体适能在这里均是特指身体适能,长期忽略了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相关的心理适能和社会适能等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此外,部分教师还有将身体适能与体质健康和体能等概念混为一谈,进而将身体适能相关测试指标等同于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并在各种论文和论述中加以引用,这也给正确把握和理解体适能、身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体适能的准确概念和内涵,我们可以追溯至1971年美国最高体适能官方机构——美国总统体适能与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结合当时的美国国情和相关研究,给出了权威的体适能定义解释: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能够以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并能适应各种突发情况。从工作、生活、社会适应、个人心理等多个方面对体适能进行了界定,反映出体适能多功能性,并非如我国学界所论述的以单一身体素质和生理指标体系来进行测量和评价的简单概念。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专家理论研究基础上,也对健康体适能做出了如下界定:所谓健康体适能,就是人们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相比美国总统体适能与健康委员会关于体适能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从体能和体力方面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提出了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和定义。我国学者围绕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定义,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述和解读。季浏等人在《体育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体适能之观念,是在保证每个个体身体健康基础上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根本观点在于生命需要适量和适度的运动,在此基础上进而指出,健康体适能就是使每个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条件下,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自我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式,在把握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体力和体能,从而保持最佳的身心健康状态。这一观点强调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获取健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但这一定义也受到了诸多学者的批判,认为有本末倒置的逻辑错误嫌疑,因为健康体适能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是引导人们学会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其次才是有余力的健康生活。

李建芳等人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探索》中也对体适能进行了阐述,将体适能内涵的本质属性标示为人们从事需要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等身体活动的能力。这无疑又回到了以身体竞技能力等体能指标代替健康体适能的老路上,因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发展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其测试指标亦应有所区别。

金福春等人在《体育与健康》一书中,对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相关解读,书中关于体适能的定义和界定与世卫组织关于体适能的定义基本吻合,强调了体适能不仅是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进行日常事务,而且有足够精力享受余暇和应付突发事件,不至过度疲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定义也吸取了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多年以来在体适能上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体适能的程度界定的十分明确。只是这一定义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缺少相关详解,不足以引导人们准确的解读健康体适能这一概念。

三、体适能分类及构成要素

从健康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到相关理论体系得到长足的发展,乃至于形成科学体系并将之付诸实践的几十年时间里,健康体适能为促进和发展人类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人类现有的体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健康体适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当前国际主流的重要健身基础理论,对于世界各国进行各级各类的相关体育教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体适能的分类和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体适能的分类

从最初的体适能理论建构中,始终将如何从身体、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促进健康作为其关注的问题核心所在,美国AAHPERD(美国健康、体育、娱乐与舞蹈联合会)教育计划也明确指出,体适能由包括身体、情绪、社会、精神、文化五个方面的身体安适状态所构成,其中情绪和精神作为心理健康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反复提及。

然而,我国学界对于心理健康适能的重要作用长期处于无视的状态,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对心理适能的定义也不是十分明确,本文结合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讨论结果,对于界定心理是否健康的四条标准进行了引用: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够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够过有效率的生活。这一标准有效而准确地给出了心理健康之定义,并为心理适能的界定提供了支撑,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健康体适能相关理论,对健康心理适能的定义拓展为:社会个体为了适应机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而应具备的心理适应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当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一定变化时,社会个体通过自我心理和神经调节系统,做出相关的能动反应和适应过程,从而使社会个体的自我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等更符合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自身发展要求与环境变化之间达成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适能标准的质疑,所引发的争论持续了多年,并且仍在继续,这就导致与健康心理适能相关测试指标和测评体系无法确定,关于健康心理适能与身体适能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适能如何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只能留待后续研究。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根据运动强度和运动类别的不同,将体适能细分为与健康相关的健康体适能和与竞技比赛相关的竞技体适能,或概括为与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相关的一般运动体适能以及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专项技术体适能等等。

(二)体适能的相关要素及测试指标分析

通过多年的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美国体适能与竞技体育总统委员会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测试项目选择的三个标准:

(1)健康体适能指标的测试范围应能够准确反映出从严重的机能不良到最好的机能状态。

(2)健康体适能测试的个体指标和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加以改善。

(3)测试指标所对应的相关分值以及分值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个体体适能状态以及身体功能上的变化。

依据这三条固定标准,最终确立了美国现行的以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身体各部分(包括上肢、下肢、肩部、腰部)的骨骼肌力量和耐力为主要测量对象的项目和标准。并对全国范围的青少年进行了推广和建档,学生所在的学校、社区、家庭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青少年的运动才能、相关数据以及个人的运动特点,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测试指标的具体解析如下:

(1)心肺耐力适能指标(心率、肺活量、台阶试验等):指人体利用氧气的综合能力。包括心肺等器官吸入、运输、利用氧气的能力,以及经由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耐力运动,心肺器官在氧利用率方面所能得到的有效改善。

(2)身体的柔韧度指标(坐位体前屈、立位体前屈等):人体各个关节和韧带可以活动的最大范围测定,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柔韧度适合个体的运动方式,以静态式拉伸为主要练习手段。

(3)身体不同部位的成分测定(腹部、背部等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测量):主要关注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以保持适合健康的体重。

(4)肌肉力量(上肢、下肢、肩部、腰部等):不同部位的肌肉进行一次最大幅度的收缩所能产生的力量测定,以保证社会个体各部位的肌肉群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保证日常工作、享受生活、应付各种突发情况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5)不同部位的肌肉耐受力(上肢、下肢、肩部、腰部等):肌肉受到阻力时反复收缩或维持固定用力状态的能力,肌肉耐力是衡量社会个体保持足够精力进行持续工作、不致过度疲倦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正确认识和理解健康体适能的起源、概念和内涵,对我国当前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延续和发展我国学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将健康体适能科学理论体系和我国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深化、升华,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助力。

猜你喜欢

体适能辨析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幾樣概念店
体适能训练概念的辨析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