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判眼光看中国本科教育
2011-04-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世界顶尖名校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英国演讲时指出:中国从1998年起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按照目前的投资力度,中国的名牌大学在25年内将赶上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著名学府,与这些名校并驾齐驱。他尤其看好北大、清华、复旦、南京、浙江等7所大学。不过莱文同时也表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本科教育还缺两个内容
绝大多数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专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學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同伴的观点,所以学习总的来说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莱文校长认为,这样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去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美国和英国的一些政治家非常担心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超过西方,但亚洲人包括中国的领导者所担心的是,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中国担心,毕业生的思维狭隘,而传统模式使得他们缺乏创造力。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莱文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政府的领导以前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的话,那么他胜任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
中国有许多的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也已经开始新的通识教育的尝试。
莱文校长同时指出,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所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在中国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就必须具有中国的特色,将这种教育模式移植过来必须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创新和适应的过程,而非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
如何认识推行通识教育的障碍
有人提出,在中国推行通识教育有三方面的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教师,包括政府、企业、外资企业等用人单位,他们希望接收比较专业的毕业生来工作。第二,对于一部分本科生而言,他们要进入到研究生这样一个阶段,需要进行入学考试,考试内容非常专业化。第三,在美国大部分的学位是在研究生这个层面授予的,而中国像法律、商业、教育、医学、工程、理工科是从本科生就开始授予学位的,学位制度对通识教育产生一些影响。因此,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全面展开有困难。
莱文校长认为,对于第一个障碍而言,就业市场当中雇主对于员工专业化要求,需要大学去培训雇主、企业和用人单位,改变他们的观念。从政府到企业,大学需要不断地去教育雇主,不断地去给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从长远来讲,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企业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超过了简单的技能训练,而一流大学在通识教育和在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方面往往也是最好的。
第二个障碍,在考博士或者是考硕士过程当中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或者是非常专业的考试。在美国,大学是两年的通识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其实已经够了。研究生考试过程当中,美国学生需要和来自各个国家包括中国的留学生进行竞争,美国的学生不差于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
至于第三个障碍,莱文认为,其实美国对本科教育也在进行不断改革。哈佛大学的校长曾提到了本科教学的改革,强调在某些学院如医学院,已经取消了单纯的本科教育,确立了本科和硕士以及博士连读的体系。换句话说,哈佛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需要大的改革或者一个大规模转变的过程。但是,美国一般还是强调至少要有两年的通识教育,比如说读医学的先要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在20岁的时候,而不是18岁进入大学的时候,开始专业的学习。
批判性思维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对于为何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莱文校长认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证明了创新和批判性思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25年前,美国多数的评论家都推崇日本的管理实践模式,人们忧虑日本当时的巨大贸易顺差,预言日本很快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二战后的40年间,日本的生产率和GDP的增速远远快于美国,但是在1990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有15年停滞不前,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才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过去,人们认为是过分发行企业债、僵硬的金融体制以及日本政府非常不明智的货币紧缩政策所致。但是莱文校长认为,日本经济放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创新和创造能力低下。
他指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增长动力和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是一样的,是依赖高储蓄率以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加工业能够迅速增长,60年代日本将注意力放在了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上。但是竞争优势在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后不复存在,在软件和通信技术方面的创新,使美国获得了决定性的生产力优势,日本的创新速度跟不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经济停滞了15年的原因。如果日本拥有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公司,那么在9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不会落后美国这么多。
莱文校长回顾了1828年耶鲁大学报告(the YaleReport of 1828),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文献。耶鲁报告提出了头脑的修炼和充实,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而学生希望在商业、医疗、法律、政府以及学术界取得成功,他们需要的是头脑的修炼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培养这样一种思维的习惯,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莱文认为,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是这样的教学法非常好的例子。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和独立思考。而美国的模式是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小班授课,一小群学生他们需要去立论,去辩论,去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风格的改变更困难。首先,小班授课成本会更高;其次,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教职员工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对于中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已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必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仍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莱文认为,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掌握新的教学模式。那些在国外学习过而回到中国的大学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互动的方法来进行授课。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西方学生到中国学习,或者是亚洲学生到国外去学习等等,也会加快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