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变了我的生活

2011-04-29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7期
关键词:法学院法学全球化

1997年,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会面,双方同意要加强中美法律领域的交流。作为领导人会面的成果之一,美方4所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应邀于次年访问中国,同中国的法学界展开交流。我当时是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有幸成为那4所获邀的大学法学院院长之一(其他3所分别是耶鲁、哥伦比亚、斯坦福)。

那是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坦率地说,那次访问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甚至我对世界的看法。从此以后,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尤其是推动两国法学的交流,成了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我正式就任康奈尔大学校长。康大与中国可以说是“百年伙伴”。早在1879年,康奈尔大学就开设了第一门汉语课程。20世纪初叶,康大成为对中国留学生最有吸引力的美国大学,第一位毕业于康大的中国留学生施肇基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此外,力促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倡导者胡适、中国语言学先驱赵元任、杰出的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等人,都是康大的毕业生。在我担任校长期间,康大与北大、清华、中国农业大学等开展了成效显著的合作。

2005年,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宫的倡议下,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中美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作为发起人之一,我很高兴成为该中心的首任主席。我们的目标很清楚,就是为中美两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以前,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法律体系和教育模式,它们各不相同,但各自都能在本国的国境之内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今天,如果一个美国人希望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律师,那他已经不能再光学美国的法律了,而是应该学更多的东西,我想中国律师也是一样。全球化亟须我们培养跨国法律人才。

创建北大国际法学院正是培养跨国法律人才的一种尝试。它的目标是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精英。我非常高兴能够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来。

创建一所优秀的法学院,需要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而杰出的教授团队则是它的灵魂所在。作为院长,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全球范围内物色世界顶级教授来学院担任教职,很幸运,经过3年多的开拓,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我们聘请的教授都是资历很深的,他们非常有才华,在职业上有很多选择,不但可以做教授,还可以做律师。事实上如果他们去做律师的话,完全可以变得更富有,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意味着他们选择当教授,实际上是一种牺牲。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创业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在学院工作,无论是做研究也好,教学也好,能够获得另一种精神满足,能够每天享受开拓所带来的快乐。这也是我们需要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我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对中国有所贡献;希望北大国际法学院的法学教育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法学教育;希望这里的毕业生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利益、能在全球化的法律舞台上熟练运用跨国法律的国际化法律人才;希望根植于中国的北大国际法学院法律博士教育,假以时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流。

从1998年首次访华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来中国早已超过100次。在2008年秋天学院开学之后,我常年都在为学院建设而奔忙,每年有2/3左右的时间在中国,与学生和同事每天分享创业所带给我们的挑战和快乐。这里已经成为我的家,中国的经历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法学院法学全球化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