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博士邓亚萍
2011-04-29郑新生
郑新生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一个大满贯,那么清华学士学位、诺丁汉硕士学位和剑桥博士学位,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个大满贯。——邓亚萍
邓亚萍,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在学友们的眼中,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也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和敬重的好榜样。
邓亚萍这个名字是中国几代人永远难忘的记忆。她不仅是“兵乓皇后”,她也有过多重的身份: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她还获得了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乒乓皇后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连续两届4次奥运会冠军;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
邓亚萍打球有股不服输的拼劲。据她回忆,在近20年的乒乓球职业生涯中,在世界大赛中她曾输给过4个人,但真正意义上的输球仅仅是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时输给了日本的小山智丽。另外3人是朝鲜的李粉姬、余顺福和瑞典选手斯文森。但由于她的倔犟不服输的性格,在1991年日本千叶世乒赛团体赛输给了朝鲜选手李粉姬后的第二天,便在单打比赛中淘汰了李粉姬;对朝鲜选手余顺福和瑞典选手斯文森也是同样,邓亚萍输给这二位后几个月,在第二次碰面时,便顺利地战胜了她们;可她未能有机会与小山智丽再次交手,这也就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邓亚萍从小就很好学、有毅力。她的父亲邓大松和母亲蔡荷珍都酷爱乒乓球。她父亲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后在河南省队执教,曾任男队主教练。邓亚萍自幼时就喜欢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练完体能课后,还要做100个發球接球的动作。七八岁时,为了使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她在自己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铁拍。手掌磨破了,腿肿了,父母很心痛,但邓亚萍总是咬咬牙坚持训练。由于邓亚萍刻苦、执著,她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15岁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总是超额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平均每天增加训练量4个小时。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她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要面对两位男陪练左突右奔;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瞪大眼睛,一丝不苟。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从颈部到脚踝,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腰肌劳损、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骨刺。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上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绩。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称邓亚萍“代表着运动员的风貌。
邓亚萍1987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8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0年获国家体委颁發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9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求学之路
1996年底,萨马兰奇提名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1997年2月6日在她24岁生日聚会上,乒乓球管理中心姚振绪副主任宣布:萨马兰奇任命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乒乓球运动员担任这一职务,在奥运史上是第一次,邓亚萍也感到压力很大,首先便是语言问题。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这对曾是职业运动员的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临近退役时,为了今后更好地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她决定走进校园,开始求学之路。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进修,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7日邓亚萍顺利地通过剑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全球竞争中的奥林匹克品牌》。2009年11月29日,邓亚萍在英国剑桥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并获得剑桥大学颁發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证书。拥有120多个大大小小的赛事冠军和18个世界和奥运冠军的邓亚萍在求学的道路上也攀登上了又一个高峰。在英国剑桥大学近800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样的世界冠军取得博士学位。
奥运情缘
当邓亚萍知道自己和杨澜等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运动员委员会19位委员中只有两三个人来过中国。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委员不可以到申办城市考察,这样对北京不利。邓亚萍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都很好,大家都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邓亚萍不辞辛苦奔波各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介绍中国人民对奥运精神的热爱和对举办奥运会的热切心情。
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刻,邓亚萍流泪了,她说:“北京申奥成功,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2002年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出任北京奥组委市场开發部国内赞助商处负责人一职。之后,邓亚萍担任了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在北京奥运筹办和举办期间,邓亚萍带领团队为来自全世界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员提供了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邓亚萍回忆:“萨马兰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1991年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单比赛时,可能自己打球的风格给萨马兰奇留下印象,当我取得冠军后他给我颁了奖。”1991年11月25日,邓亚萍应萨马兰奇邀请去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邓亚萍认为萨马兰奇非常热爱中国,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运动员的光荣。1998年运动员委员会与奥委会执委会议上,大会安排邓亚萍發言。6月1日联席会上,邓亚萍用英文發言,萨马兰奇一直微笑地听着,他为邓亚萍能说出流利的英语而高兴。6月7日萨马兰奇在自己办公室接待了张燮林和邓亚萍。
2010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两周年的纪念日,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铜像在鸟巢前的广场揭幕,邓亚萍携志愿者向萨马兰奇献花,感谢他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所做的贡献。
骄人业绩
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邓亚萍从所向披靡的金牌运动员到勤奋刻苦的学生,从世界名牌高校的博士到奉公努力的人民公仆,她总是以坚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优雅从容地演绎着美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形象大使的风采。
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在北京团市委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对邓亚萍的任命,在那时,邓亚萍就多次表示,团的工作对她来说是新领域、新工作、新角色,自己要多向大家学习和请教。自上任时起,她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参加“五四”运动90年表彰大会,去怀柔、顺义、朝阳等区县与基层团员交流,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与志愿者座谈,参加中韩大学生交流营活动,与中韩大学生共同植树,等等。在新岗位一直很忙,加班加点是常事,还经常开会到半夜一两点,为此邓亚萍深有感触地说:“从共青团的工作来讲,我们总结了这么一句话,就是‘白加黑,‘五加二,就是每周一到五要工作,同时还经常加班加点……”
2010年3月12日,就任团市委副书记近11个月的邓亚萍接手宣传工作,她的具体分工包括宣传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外事与青少年对外交流和志愿者工作等。她谈到在奥运会的时候有170万志愿者,现在北京市注册志愿者达到215万人、团体会员达到了384家,北京市将出台相关的志愿者工作条例,邓亚萍对志愿者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志愿者不光要有和善的微笑,同时要真正能够起到志愿服务的作用,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要对志愿者进行切实可行的岗前培训。
邓亚萍曾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诚相待、彼此尊重,是待人处世最重要的因素。”她从事共青团工作期间十分忙碌,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组织各种活动与青年人进行交流。邓亚萍感觉到共青团是一支非常团结的队伍。她举例说:“2009年国庆,我们共青团牵头负责整个群众游行的工作,这个庞大的组织可以说是非常锻炼人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一面,那种热情为理想工作的—面。”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提出了“关于如何利用奥运后精神遗产”的提案。她建议:全国政协就体育界别而言,应该有体育官员、教练员、现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以及来自体育产业、体育高校等的代表。她认为中国的体育应该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战略性目标服务,是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地、更准确地了解中国,而不是仅仅了解比赛的状态。我们要真正了解体育的重要意义,更加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将这两项工作同时抓好、抓实。为祖国更加繁荣、人类更加和谐美好不断努力!
2010年9月25日,邓亚萍开始担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就任后,邓亚萍全面参与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对于新的任命,邓亚萍表示:我的职业生涯,无时无刻不与国家的利益相关。今天对于我来说是崭新的一天,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同管理团队一道,精诚团结,勇于创新,努力为广大网民多做点实事。就职以来,邓亚萍勤奋努力、积极工作,在谈到人民网的發展目标时,她说:“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她希望,今后人民网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邓亚萍曾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诚相待、彼此尊重,是待人处世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