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一家三代的跨国情缘

2011-04-29司文博陈伟源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7期
关键词:李莎李立三阿格

司文博 陈伟源

入场没多久,毛主席进来坐在与李英男隔两排的位置上。毛主席转头看见李英男,一把拽住她的小手高兴地说:“小外国人也来了!”

共和国开国大典那年,她6岁。3岁时,她从莫斯科来到中国。她是一名中苏混血儿。

大典前夜,为了让她和苏联姥姥目睹大典盛况,父亲将他们安排住进毗邻天安门城楼的北京饭店。从这里,可以俯瞰长安街,并能看到天安门的一角。

第二天,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她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骑兵队伍,还有从国民党那里缴获来的轻型坦克;她听到了毛主席高亢的湖南口音,并对现场的气氛印象深刻。当毛主席在扩音器里宣读建国公告时,全场竟没有一点儿杂音。

这是一个6岁孩子的记忆,她当时还不知道父亲在中国的分量。也不知道,父亲就在天安门城楼上,位列毛主席左手边第三个。

后来,她在国内长大,成为知名的俄语教授,担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她不常提及自己的身世,人们都称她李英男教授,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父亲——历经血与火洗礼的革命先驱李立三。

父辈——跨国婚恋航船自风暴区起航

李立三一生有过4次婚姻,李英男是他的第四任妻子李莎所生,李英男还有1个妹妹,名唤雅兰。自李立三起,李家三代皆为跨国婚姻。李立三娶了俄罗斯姑娘,李英男再婚嫁于俄罗斯教授,妹妹嫁予中俄混血先生,李英男大儿子娶了日本姑娘,小儿子娶了乌克兰姑娘。其中,大儿媳肖微明也是混血儿,她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台湾人。这一有着传奇革命背景的家族,不断谱写出新的跨国婚恋传奇。

李立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曾担任安源罢工的总指挥。不少人亲眼目睹过李立三出生入死领导罢工,把他说成是敢于打抱不平的英雄。他曾在五卅运动中筹划工商学界联合大示威,还曾在北伐战争中带领工人纠祭队收回了武汉英租界。大革命失败后,他经过考察,又向党中央提议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1930年,因推行较为激进的“立三路线”,在共产国际强烈要求下,李立三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前往苏联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自此,李立三羁旅莫斯科15年。

在苏联,他邂逅了第四任妻子李莎,这是李立三人生困境中的最大慰藉。那一天,是一个十月革命纪念日,李立三邀请了很多中国和苏联的青年朋友欢度节日。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气氛热烈。虽然不懂中文,但李莎深切感受到了李立三对周围人的影响力。不久,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两年后结为伉俪。

上世纪30年代,世界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李立三和李莎的婚姻航船在政治风暴中颠簸起伏。

艰难时刻,妻子李莎给了李立三巨大的精神支持。

在莫斯科,李立三—直被王明、康生等^视作眼中钉。苏联大清洗时,众多革命干部无端遭到枪决,李立三也受诬入狱,处境凶险。婚后不久遭遇如此变故,好心人劝李莎趁早与李立三分手,另组家庭。面对劝说,李莎的妈妈告诉李莎:“好人有难,不能背弃。”李莎也认为,从来将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爱情放在第二位的李立三,不会做出不利于党、不利于人民的事。她决心克服万难,找到丈夫。

李莎遍寻莫斯科所有监狱,终于在半年后查到了李立三的下落。她被告知,李立三被关在塔岗卡监狱,这所监狱不允许探监,但可以每月送50卢布的生活补助费。

当时,李莎生活上全靠学校每月发放的250卢布助学金维持。李莎的妈妈不得不给人洗衣、做缝纫活儿补贴家用。为了给李立三留够每个月50卢布的生活费,她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变卖旧物。当李立三在狱中收到李莎送来的生活费时,激动得大哭了一场。

与此同时,正在读大学的李莎必须拼命地学习,以保持全优的成绩。她知道,只要她的学习成绩出现一个“良”,她的助学金就会被取消,她和李立三的生活就会失去着落。

在学校里,李莎受到了丈夫的牵连。李立三入狱后,李莎就读的外国语师范学院的团组织召开了全体团员大会,要求李莎站稳立场,同丈夫划清阶级界线。当着全场500多人的面,校团委书记大声向李莎宣布:“基什金娜(编者注:李莎)的丈夫、叛徒李明(编者注:李立三化名)现被揭露是日本间谍、人民之敌,已被逮捕法办。现在让基什金娜上台表态:要团籍,还是要丈夫?”

李莎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但面对是非曲直,她鼓起勇气向大会表示:“李明还在审查之中,并没有怍出结论。我长期和他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任何可疑行为。刚才对李明这种无端的指控,我不能接受。”

大会表决开除李莎的团籍。李莎站起来,把团证放在主席团的大桌上,挺着胸膛默默地走出了会场。种种情况,后来都被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所知晓,毛主席赞誉李莎说:李莎是个好同志!

洋儿媳娶进家门

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的相濡以沫,使得跨国情缘在这个家庭中不断延续。毕竟,“如果第一代经常发生文化冲突,恐怕后来的孩子们不愿意继续过这种冲突的日子。”李英男说。

李英男的两个孩子,一个叫刘铮,一个叫刘铉。李莎和李英男从小就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双语教育。他们都到俄罗斯留过学,但都选择了回国。老大刘铮在莫斯科大学学过目语,去日本后,带回来一位日本籍的儿媳,名叫中村微明,家里都叫她晓明。晓明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台湾人,晓明小时在北京长大,后又去日本读书,汉语和日语都非常流利,常常做翻译工作。刘铮更是一位出色的同传翻译,经常在重要场合出现。李英男觉得,正是两个孩子之间相同的跨文化背景,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老二刘铉在俄罗斯学习电影专业,他参加执导的《蒙古王》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从俄罗斯回国不久,他作为副导演,参加了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牛氓》的拍摄,前往欧洲取景。剧组由中国和乌克兰电影工作者组成,刚刚从基辅美术学院毕业的莲娜也被老师带进了剧组,负责美工。经过八九个月的相处,李家日后又多了一名国际家庭成员。刘铉和莲娜后来在北京成婚,和李英男住到了一起。儿媳支持婆婆收获甜美跨国婚恋

刘铮、刘铉的亲生父亲与母亲原本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1993年父亲因肝病去世后,母亲孤独了十多年,孩子们觉得,母亲才60出头,应该有自己的感情生活。

丈夫去世后,李英男身边不乏优秀男士的追求。1998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一位名叫阿格诺索夫的教授,应邀来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李英男饶有兴趣地去听他讲课。阿格诺索夫斯文儒雅、彬彬有礼、学识渊博;李英男高贵端庄,浑身散发着高知女性的魅力。经过几个月接触,他们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格诺索夫早期有过短暂的婚姻,因女方物质要求过高,两人婚后不久分手。后来,因种种原因,阿格诺索夫一直没有再婚,李英男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人保持书信往来,阿格诺索夫向李英男约稿,李英男又虚心向他请教。平心而论,李英男也欣赏善良豪爽、睿智稳重的阿格诺索夫,在儿子儿媳的极力支持下,两人后来身着红色唐装在北京结婚,并决定日后定居于北京。

文化交融,其乐融融

李英男家庭中融合着中、俄、日、乌多种文化,是文化和谐的典范。这种和谐,始于李立三夫妇,并在家族中传承下来。

1946年,李莎带着李英男姐妹来到中国,与先期抵达的李立三团聚。新中国成立以后,李英男跟随父亲拜访了众多的革命战友,毛主席家、刘少奇家、朱德家、周恩来家,李英男都去过。其中,陈毅和父亲的私交最好,两人经常相互串门切磋棋艺,—直到“文革”开始时依然如此。

父亲还经常带李英男到中南海里散步,或者去怀仁堂看电影。一天,父亲带她到怀仁堂里看京剧。入场没多久,毛主席进来坐在与李英男隔两排的位置上。毛主席转头看见李英男,一把拽住她的小手高兴地说:“小外国人也来了!”

在家中,李英男和姥姥及俄罗斯保姆住在一起,爸爸、妈妈把奶奶从湖南老家接来后,一家三代组成了一个国际大家庭。奶奶听不懂外语,每次与姥姥碰面,两位老人拉着手只是笑,泰然相处。为了照顾不同的口味,吃饭时,桌上既摆上中餐,也摆上西餐,大家用餐时各取所需。

李立三夫妻感情甚笃。如何能够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更好地融合起来,夫妇俩做了很多工作。据李英男回忆,父亲对此有一贯的看法。他认为,不同民族文化,都是应该互相尊重的。他—直跟别人解释,自己在国外待了十,几年,深深体会到融入外国文化的困难。所以李莎来到中国后,不可能完全、或者一下子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她要保留一些自己的文化习惯,在这方面,他愿意向妻子让步:

“夫妻生活在一起,必须是相互让步的。”李立三说,在家庭生活和习惯方面,“可能我让步的更多一些。”在李英男家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俄罗斯文化,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

家里娶进两位外国儿媳后,家中的文化选项更多了,多文化的家庭更加热闹。家中交谈,晓明和婆婆说汉语,莲娜和婆婆说俄语;一家人用俄语交流时,大儿子刘铮会给不懂俄语的晓明作翻译,一家人用汉语交流时,二儿子刘铉会给汉语不流利的莲娜作后援。晓明和莲娜两妯娌之间,会用汉语交谈;而大儿子和大儿媳说悄悄话,就会讲别人都听不懂的日语。

多种语言交汇一处,仿佛是在召开国际会议。也许此时,“家庭四国会议”又开幕了。

猜你喜欢

李莎李立三阿格
抹不掉的成长痕迹
抹不掉的成长痕迹
穷小子竞标
阿格戒酒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实习侦探
百变的老鼠阿格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