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无界,行者无疆

2011-04-29项楠卢雅涵赵枫吴海燕冯丽萍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7期
关键词:法学院苏格拉底国际法

项楠 卢雅涵 赵枫 吴海燕 冯丽萍

国际法学院的学生主要是中国人,而教师队伍则由美国哈佛、耶鲁等顶尖法学院著名法学教授、司法界著名大法官和杰出律师组成,这支队伍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方式对学生全英文授课。

在美丽的南国燕园,有那么一群人辨识度很高,他们时常西装革履、步履匆匆,他们常常用英语交流,他们的脑袋好像一直在飞速运转,你几乎一下就能判断出他们来自北大国际法学院。在国际法学院人的世界里,空间和时间与别的学院有些不同。不同源于3个字——国际化。

国际化让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区别于中国其他法学院,它独树一帜地引进了美国J.D.法律教育模式。国际法学院的学生主要是中国人,而教师队伍则由美国哈佛、耶鲁等顶尖法学院著名法学教授、司法界著名大法官和杰出律师组成,这支队伍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方式对学生全英文授课。在历史悠久而又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样的创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苏格拉底的课堂

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诞生。他成为思想和哲学的浩渺夜空中一颗明星,而他伟大的教育思想不仅培养出了与他并称“古希腊三贤”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更是薪火相传,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苏格拉底的光芒就闪耀在北大国际法学院的课堂上。国际法学院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为思想接生,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这种教学法在国际法学院跨国法律实务这门必修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门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在大班授课时,同学们就如同那些当年在古希腊街头向苏格拉底请教的人一样围着教师,他们也常常被苏格拉底式“问答法”问成“傻瓜”。例如,在上诉辩状写作的学习中,开设高级民事诉讼法课程的Linda Elliot教授会加入法律实务教学团队。在她的大班课上,同学们就要准备着Elliot教授冷不防的点名提问。她还会称呼每位同学某某先生、某某小姐或者某某律师,俨然把课堂变成她的法庭,要求同学们把回答问题当成在法庭上与法官的交流,自信而响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班讨论课中,同学们要和自己的C.V.Starr讲师“过招”。C.V.Starr讲师是为每个小组配备的,他们都是美国名校法学院的J.D.毕业生,有着工作经验。在课程教学中他们从细处人手,手把手地指导同学们。C.V.Starr讲师们会设计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写作法律文书,如向合伙人汇报的备忘录、向客户提供法律意见的客户建议书、向法庭提交的为客户上诉的辩状等。虽然C.V.Start讲师们毕业并不久,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但他们教学时却是有板有眼、十分严肃认真。同学们的作业中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而每周一堂的“法律语境中的英语”课就是一个操练场,同学们在上面摸爬滚打,接受各种挑战。挑战的项目包括模拟面试、模拟合伙人汇报、模拟取证、模拟辩诉协议等。在模拟法庭中,同学们要面临更难的考验: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上诉方和被上诉方,在模拟法庭上为各自的客户辩护,并争夺最佳辩护律师等各大奖项,可谓“群雄争霸,逐鹿中原”。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跨国法律实务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信息检索能力,给他们解决法律问题的利器。法律信息检索课程由信息服务副院长ChristopherSimoni教授和C.V.Starr讲师们共同讲授。这门听起来枯燥乏味的课,却让Simoni教授上得生动有趣。

为了向法学院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了更好地配合同学们学习法律信息检索技巧,Simoni教授还肩负着国际法学院法律图书馆的筹建工作。对于曾任美国马凯特大学法律图书馆馆长、美国法学院联合会图书馆部和图书馆与技术部主席的他来讲,在国际法学院建设图书馆的工作有着新的挑战和意义。图书的订购、取得引进外文图书的批准等均由Simoni教授亲自完成。支付货币的兑换、图书的运输与过关有时也是他要担心的问题。2011年2月28日,北大国际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正式开馆。作为国内法学院中真正意义上的以英文法律书籍为主的双语法律图书馆,国际法学院法律图书馆现拥有藏书上千册,并配备了完整的电子资源检索系统。图书馆的落成意味着国际法学院的同学们有了一个强大的“智库”,这个“第二课堂”将为他们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Baskir教授是跨境辩护中心的“领头羊”。来自美国一家法律援助组织的她,给中国学生们带来了法律诊所的理念。法律诊所是专门为无力支付高额律师费用的人提供无偿服务的法律组织。许多美国法学院的学生会通过这种诊所为别人提供法律服务,既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也锻炼自己的能力。Baskir教授来了以后,与国际法学院的同学一起成立了跨境辩护中心,并在美国移民局备案,以前期上课、后期实践的方式教育学生。这种跨国法律事务教育让学生代表真实客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学生不仅能在理论层面上更直接深入地了解律师这一职业,还能学习宝贵的技巧,强化训练分析能力与英文书面和口头辩护的能力,并为那些有需要但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法律代理的人士提供优良的法律服务。

2010年11月中心辩护的两个案子注定会写人中心的历史。第一起案件被告是一位从小与家人生活在美国的非洲人,他由于触犯了美国的相关法律而面临被遣送回国的危险。濒临绝望的被告找到了美国的一家法律援助组织。2010年11月,这家组织帮助他联系到了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任教的Baskir教授。Baskir教授带领一队三年级研究生开始进行案件上诉的准备。与此同时,另一起类似的移民案例也向Baskir教授寻求帮助。

移民案件的上诉要由双方律师递交诉状,再由法官通过诉状进行判决。这—方面为国际法学院的学生创造了跨洋提供法律援助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撰写的诉状要求很高,对同学们的实务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战。

此时的Baskir教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只身一人来中国执教,丈夫与2岁的孩子远在美国,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承担两起案件上诉工作的她这时候忙得连在圣诞节与家人视频问候的时间都没有。为了分担教授的压力,团队中的学生们在圣诞夜彻夜未眠,解剖案情,分析诉由,终于在天亮时填补了一些漏洞,将案件上诉的准备推进到了下一个阶段。

案件胜诉了,这是这个法律诊所首个圆满成功的案件。而今年美国司法部移民上诉局就国际法学院跨境辩护中心所辩护的这两个案子给予了正面回应。这是给Baskir教授和国际法学院学生莫大的肯定和鼓励,也意味着法律诊所这种教育模式在北大国际法学院这片充满着创新精神

的沃土落地生根。

学而无界,法而无疆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很注重学生的对外交流和跨国合作。学院于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期间与全球一流法学院合作举办的“法而无疆”项目(LAWWITHOUTWALLS)便是其跨境交流合作的典型代表。

“法而无疆”项目由迈阿密大学法学院发起,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作为中国唯一受邀法学院,与迈阿密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福特汉姆大学法学院、纽约法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共同合作开展该项目。

两名来自不同法学院的学生,一位学术导师,一位实践导师,这就是“法而无疆”项目的形式。国际法学院2008级学生吴丹、张理宁,2009级学生傅辰渊、鲍圣元参与了这个项目。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在身份上,他们是学生,所以只能利用日常学习外的时间做项目研究;在地域上,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只能通过邮件、视频会议、越洋电话的方式进行讨论,与异国十余个小时的时差,也使在夜深人静的凌晨与队友讨论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在语言和文化上,不同的语言、多样的口音、截然不同的文化,要求他们去理解别人,求同存异……

但是,这种挑战又令人兴奋。项目邀请到的全球法律界诸多法学教授、律所台伙人、大法官,以及多位全球知名企业家等各界人士组成的强大的评审阵容,为项目增加了很大的含金量。吴丹团队其他团队还停留在课题构想的时候,一马当先进入实践阶段,该项目不仅在学术上受到肯定,更有企业家因为其具备市场价值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面向其伸出了橄榄枝。

这个广阔、优秀的跨国合作交流平台,在国际法学院同学们的自主创新、勤奋努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浇灌下,绽放了绚丽的花朵。吴丹团队在其他团队还停留在课题构想的时候,一马当先,进入实践阶段,并迅速达到一定高度与深度,最后项目入选综合最佳课题。该项目不仅在学术上受到肯定,更有企业家因为其具备市场价值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向其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有兴趣投入该课题。曾经在队友面临实际困难时独揽重任、完成双倍工作量的张理宁同学不仅让课题人选综合最佳课题,还一人独得最佳内容与最佳创意双项大奖。她的课题演示更赢得了现场全体起立并长时间为之热烈鼓掌。傅辰渊团队的课题被称作法律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评委称赞为很好地切中LAWWITHOUTWALLS的主题,代表了未来法律行业的发展方向。鲍圣元团队课题超出了法律学科本身,完成法律与其他学科交叉前沿领域的结合。专家学者对其难度及价值感叹不已,并对其巨大的市场潜力给予肯定。

“法而无疆”项目是一道桥梁,连接起了不同国家的法律实践,也连接起了学生的“知”与“行”。国际法学院的同学在增强内部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的同时,与外国的未来同行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一起邀游无涯学海,在实践上通力合作、披荆斩棘,为以后的法律实践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

法学院苏格拉底国际法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