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王恭业老师

2011-04-29高叔静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7期
关键词:母亲老师

高叔静

恭业说他母亲1914年曾在那里读书,与宋氏姐妹是很要好的同学。有—次,宋美龄还相求恭业母亲转话其姐宋庆龄,让她姐姐不要太“小气”,每个月多给她一些零花钱……

3月10日晨,恭业夫人周懿芬由美国打来电话,告知我恭业老师已于9日逝世,并嘱我转告中国石油大学他的老友和同事。恭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后做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大家常为他担忧和祈福。噩耗传来,令人伤感不已。

王恭业1948年离开燕京大学赴美就读美国布朗大学。1955年他和一批华人科学家、学者一起,不顾阻挠,远涉重洋,乘船回到祖国,来到刚建校两年的北京石油学院力学教研室任教。我是1956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的,毕业后留在力学教研室当助教,常得到恭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随学校迁往山东东营的一批老教师回到北京担当《石油与天然气文摘》的编译工作。恭业自然是英文编译的主力。除此,他还受聘在石油部、石油学院联合举办的外语培训中心担任英语教员,为准备出国的石油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教授英语口语,他的美式口语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他的英语功底是深厚的。有一次他在华盛顿见到我的一位朋友菲力普斯女士,她的女儿爱莲也曾在石油培训中心教过英语。在交谈中菲力普斯惊讶恭业的英语如此地道,甚至胜过某些美国人。恭业父母20世纪初留学美国,自幼他就生活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但他认为他英语基础扎实最主要的还是他母亲的“填鸭”式的要求。

1979年恭业移居美国,在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工程力学,后又去美国桥梁工程公司任监理。这期间,他帮助牵线、联系了十多位石油大学的中青年教师到马里兰大学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并尽其所能关心他们在美的生活。我是其中幸运者之一,一直心存感激之情。恭业退休后,虽已古稀之年,又有心脏的毛病,还是每隔两三年就携夫人回来看看。国家和母校的变化,令他欣慰,与亲朋好友的团聚,情深意浓,让他难舍。我退休后的一些年,也常去美国探望子女。我们常在电话中交流彼此知道的母校和老教师们的近况,追忆在北京石油学院度过的难忘时光。兴起时,还会讲述我也很感兴趣的他家史中的秘闻,尤其是他的母亲廖奉献女士,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恭业早年就读于北京育才学校,回家后的作业就是母亲在英文报刊上选一篇文章,让他译成中文,译好后将报刊收走,第二天要求他将已译成的中文再翻成英文,并与原文对比,进行讲评。有记录可证,他母亲的英文在中学时就是佼佼者。懿芬老师告诉我,她大姐的女儿曾于无意中,在书市购得一本美国人麦克雷肯大夫写的书《上海使命》。作者20世纪初在中国行医,并参与创办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工作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书中提到他当时认识一位中国女孩,成绩优秀,英语很好,到美国读书完全合格。书中这位女孩,正是恭业的母亲廖奉献。这本书现珍藏在懿芬大姐的家中。

2009年秋我和妻子、女儿去波士顿,除造访哈佛大学外还特地赶往位于郊区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那所大学因宋庆龄、宋美龄、谢冰心就读该校而在中国闻名遐迩。我在电话中与恭业谈到这次旅行,叹服其历史悠久,建筑风格迥异、环境幽静。恭业说他母亲1914年曾在那里读书,与宋氏姐妹是很要好的同学。有一次,宋美龄还相求恭业母亲转话其姐宋庆龄,让她姐姐不要太“小气”,每个月多给她一些零花钱。卢沟桥事变后,她和宋美龄在北京组织妇女,为前方制作、筹集衣物、食品,慰问前方将士。大约是在1956年,恭业的母亲要去香港,因思念在大陆的儿子,行前曾写信给宋庆龄,请她帮忙让恭业能去香港与母团聚。这封信转到石油学院,时任机械系总支书记许德贵与恭业谈话。说,若我是你,如还想回来,就打消这个念头,不要去了。恭业听从了他的劝告。以后想起来,觉得许是为他好,很明智,看得远,要不在以后的多次运动中,还不知会惹起多大的麻烦。关于恭业的母亲,他们家专有一本纪念册,十多年前,我受恭业之托将一本送给北京图书馆,一本存在石油大学图书馆。我自己保存的一本几经搬家,再也找不到了'真是遗憾得很。

我和恭业最后一次见面是2009年12月18日,是在巴尔的摩他的家中。我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从那天夜里起,美东部,特别是马里兰、华盛顿地区突降多年未见的大暴风雪。他知道我和妻子及女儿一家要从纽约州的罗切斯托驱车前往北卡,顺道巴尔的摩看望他和懿芬老师。头一天在我出发前他特地打来电话,要我不要来了'不是不欢迎,而是担心被困在路上。我们知悉后,决定提前几小时,赶在暴风雪来临之前,到巴尔的摩。

当晚抵达下榻的酒店不久,皑皑大雪,铺天盖地袭来。第二天清晨醒来,窗外已是白色世界。中午之前我们小心翼翼,艰难地蹭到恭业家。他家门前的通道积雪足有半米多厚。进了家门,大家惊喜不已,桌上已摆满了多达十多种菜肴,极具北京风味。懿芬老师在厨房忙着煮面条,主食是北京炸酱面。我们坐在客厅里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当然石油大学、石油老人又成了话题的中心。我告诉他,学院路的校园家属区已面目全非。十七八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上世纪50年代的三四层宿舍楼几乎全被拆毁。人们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但想到美国很多老城百年以上不如我们坚固的木屋由于维护得好,保存至今的情况,又感到浪费惊人。

我提起蔡强康、张怀祖等老教授,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一说张怀祖,他马上打断了我,问他最近怎么样。我答,他已是90老人,去年看到他骑着破旧自行车,穿着连农民工都不如的旧式服装,在院子里买菜转悠。恭业叹曰:还是那个样子,改不了啦。他接着说:你大概不知道,张怀祖对我们家非常了解。他的父亲张子高是著名化学家,曾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与我父亲是多年好友。张怀祖与我们几个兄弟都是北京育英中学的。他比我年长10岁,常跟我哥哥玩在一起。在石油学院我俩相遇,只点点头,打个招呼,话很少。我问为什么,他说:摆老大哥资格呗,他嫌我小,不把我放在眼里。大家开怀大笑。

说到这里,他要起身到地下室拿玩具逗我的小外孙,懿芬老师阻止他,他显得不高兴,埋怨说他能做一些事,但常受到限制。那时他的第二次心脏搭桥手术已做了好几年了,走路快点,上下楼梯,已明显气短。这是我第一次到他的新家,墙上挂着他的夫妻合影和全家福。外面的雪停了,冬日阳光在白雪的映射下,室内更觉明亮、温馨。25年前,我在美国进修时,去过他在马里兰银泉(Silvcr sprzng)的公寓住所。那时懿芬老师仍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他是快乐的单身汉,假日带我们参观西点军校、南北战争战场遗址和海军学院,介绍美国的历史和逸事。事过境迁,如今恭业已是耄耋之年,加上心脏疾病的困扰,和当年不能相比。他带点伤感地说,他再回北京要飞那么长时间,可能受不了啦。看得出来,他是想念故土的,那些城南旧事总是牵动着他,萦绕心头。告别时,他挥动着手,伫立在玻璃门内,似乎有很多话还没说完。

今年春节,我在电话中给两位老师拜年,恭业嗓门仍很大,他问我什么时候再来美国,我说也许下半年。我总是想有机会再见见他,听他讲述他和他家庭的故事。他的父亲王正辅是用庚子赔款留美的,是早年中国矿业方面的开拓者。他的伯父王正廷,毕业于耶鲁大学,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中国三代表之一,与詹天佑一起是欧美同学会的创始人。他的兄长王恭立是美国华人领袖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成员。这个组织旨在改善和加强中美关系,加强两国人民的交流。恭立还从事中美人才交流工作多年,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有过多年的合作。他的家史丰富多彩,有不少与中国近代发生的事件有干系。我几次提醒他收集这些资料,并由他家族的后人整理成文字。这些史料是史学家求之不得的。恭业是我的良师益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从我1961年进入力学教研室算起,已持续整整半个世纪。万万没想到,春节的电话交谈,竟是诀别之言。他已离世远去,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猜你喜欢

母亲老师
母亲的债
给母亲的信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母亲
悲惨世界
追老师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