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优6326作再生稻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1-04-25刘祥臣丰大清乔利张应香

关键词:豫南稻区再生稻

刘祥臣,丰大清,乔利,张应香

(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信阳 464000)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一种稻作制度.在浙江称“二抽稻”,四川称“秧荪谷”,湖南称“禾荪谷”,湖北称“秧荪”[1].由于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是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不足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措施之一.

豫南稻区地处东经 113°45′~115°55′、北纬 30°23′~32°27′之间,有效积温 4386.2~5247.1℃,9 月份日照时数平均197.4 h,年降雨量900~1 400mm,无霜期230多天[2],从3月上旬到10月下旬均可供水稻生长.生产一季稻光热资源大量富余,发展双季稻则略显不足.特别是大部分水稻在8月中下旬收获以后,到种麦之前,有近2个月的稻茬田处于闲置状态,有效的光、热、水、气资源被浪费了.再加上冬闲田,这些自然资源浪费更为严重.如果能把前季中稻成熟期提起到8月15日以前,则可能发展一茬再生稻,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提前熟期的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选择合适品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提前熟期;二是提前播期,通过旱育秧,播期可以提前到3月10日前后,但必须考虑到低温危害,需要探索相应的防病配套技术;三是通过覆膜畦厢式健身栽培,增加积温,提前成熟和提高再生能力[3].

两优6326是安徽省宣城农科所选育的籼型杂交中籼稻,2004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7年通过国审.因其生育期较短,2009年作为再生稻引进试种,表现出了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再生能力强等优点.两优6326通过提前播期、覆膜畦厢式健身栽培的方式实现成熟期的提前[4],适宜在豫南作再生稻栽培利用,现将该品种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再生高产栽培技术归纳如下.

1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1.1 产量表现

2009年作为覆膜湿管超高产攻关品种试验,3月31日播种,4月27日移栽,9月1日成熟收割,头季产量达到651.4 kg/667m2(表1),比不覆膜对照Ⅱ优838增产14.7%,比覆膜对照Ⅱ优838增产5.0%,再生季表现抽穗参差不齐,部分单株表现较好(单穴有20多个有效穗,最大穗实粒数达到89粒).2010年播期提前到3月15日,4月15日移栽,8月13日收获,头季产量在641.6 kg/667m2,比不覆膜对照Ⅱ优838增产14.1%,比覆膜对照Ⅱ优838增产6.7%.再生季9月16日齐穗,10月29日收获,实收产量178.8 kg/667m2.两季合计产量达820.4 kg/667m2,在本地区超级稻的产量中居首位.

表1 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的水稻产量比较(单位:kg/667m2)

1.2 特征特性

1.2.1 生育期 该品种为早熟品种(通常为120 d左右),作再生稻3月15日前后播种,头季可在8月15日前收获,再生季10月下旬收获,全生育期220多天,在豫南可作为破解白茬田的有效措施.

1.2.2 农艺性状 从2年品种比较试验的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结果看,两优6326株型适中,长势整齐,叶色浓绿,剑叶挺直,分蘖力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型较大,青秆成熟,再生能力较强,前期较耐低温.头季平均株高在121 cm,每亩成穗14~16万,成穗率70%以上,每穗160粒左右,结实率89%,千粒重平均27.5 g,基本无病害发生;再生季平均株高在100 cm,每亩有效穗20~30万穗,每穗平均90粒左右,结实率约57.6%,千粒重平均21.7 g.

1.2.3 稻米品质优 该品种稻米外观品质好,透明度高,头季糙米率平均79.2%,整精米率64.4%,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再生季米质更优,糙米率平均79.2%,整精米率60.4%,长宽比2.7,垩白粒率16%.米质各项指标均达优质稻米二级标准以上,米饭适口性好,蒸煮有清香味.

2 高产再生栽培技术

2.1 播种期选择

该品种早熟,适宜作再生稻利用,头季齐穗期宜在7月上旬,应在8月15日前成熟收割,再生季应在9月中旬前完成齐穗,两优6326在豫南作再生稻适宜播种时间是3月15日前后.

2.2 育秧移栽

2.2.1 培育壮秧 每667m2大田用种量1 kg,实行旱育秧,秧田与本田比为1:80左右,苗床宜在冬前深翻晒垡.每m2苗床施45%复合肥100 g,精细整平后浇透底水,然后均匀铺上一层配有壮秧剂的过筛的细土,撒上经浸种催芽至露白的稻种,用木板轻拍使稻种半入土,表面再盖0.5 cm过筛细土(不能拌有壮秧剂).浸种时要用400倍的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药液浸泡48 h,浸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保持30℃催芽24 h,摊晾4~5 h后播种.播后立即加盖小拱棚保温,2叶1心后逐步通风炼苗.移栽前3~4 d每m2施尿素10 g作送嫁肥,带肥移栽以促快发新根,有利于移栽后返青.移栽前1天用10%的吡虫啉悬浮剂20 g兑水35 kg喷雾.

2.2.2 整地移栽 由于前期气温较低,宜采覆膜湿管健身栽培技术.大田整平后开沟作畦,通常畦宽1.5m,沟宽0.2m.平整畦面后用1.7m宽的优质一级薄膜用滚动膜捆的方法铺膜,要求地膜紧贴泥土不留气泡.2~3 d后用特制的打孔器在膜上按行距0.35m,窝距0.35m打孔,每窝按0.1m等边三角形打3穴,相邻两行错窝,每667m2约1.4万穴.起秧时用平底铲沿底部平铲,一般带土2 cm,剔除杂草,栽在铺好膜打好孔的畦面上,宜在阴雨天或睛天下午移栽.

2.3 肥水管理

整地时每667m2一次性施入基肥45%复合肥50 kg加尿素10 kg,不再施分蘖肥,前期保持田间湿润状态,即沟内半沟水,防止水淹过畦面.当田间总茎数达到25万时开始晒田,7~10 d后畦面较为干硬、沟内不陷脚时复水并追施尿素5 kg,齐穗后间歇灌溉至成熟,齐穗后15~20 d再追施10 kg尿素作再生稻的促芽肥.成熟前10 d排水晒田便于收获.

2.4 病虫草害防治

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一般杂草是很难顶破地膜生长出来的,主要防止把苗床的杂草带入大田.由于地膜的增温作用,水稻早发健壮,生长势强,基部茎杆木质化程度高,病菌、害虫不易侵入为害,在不施或少施农药情况下,田间害虫天敌增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各种田间生物相互制衡,病虫对水稻为害损失小,往往不会造成较大危害.返青分蘖期注意防治稻蓟马,6月上旬重点防治二化螟和纹枯病,螟虫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等,防治螟虫时同时加入井冈霉素兼防纹枯病.破口前5~7 d每667m2喷井冈·枯芽菌200倍液防治稻曲病,抽穗灌浆后加强对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可选用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等药剂.

2.5 再生稻管理

头季收割时高留稻茬(倒2节以上5 cm,通常为40 cm左右),收获后及时复水,并追施尿素10 kg,田间保持浅水层直至齐穗,当再生稻有10%始穗时每667m2用1 g75%赤霉酸结晶粉兑水20 kg喷雾,齐穗后间歇灌溉至成熟.因两优6326易落粒,所以10月20日后注意天气变化,在大幅度降温前及时收获,防止突然受冻枯死落粒过多影响产量.

3 讨论与小结

再生稻具有省工、高效、米质优等诸多优点,很受南方稻区农民的欢迎,在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省有较大的面积.豫南稻区属南北气候过渡带,生产一季稻光热资源大量富余,发展双季稻则略显不足,通常也被认作再生稻不适宜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转,冬季土地抛荒形成的冬闲田日益增多,笔者在寻求破解冬闲田时,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再生稻的生长发育特征特性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在过去的40 a中有70%的年份气候条件均能基本满足再生稻抽穗成熟[5].经过两年的再生稻品种筛选和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探索,确定了两优6326、Ⅱ优明86等一批适宜在豫南稻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目前已探索出了提前播种、结合地膜全程覆盖,畦厢式健身湿管栽培,加强后期肥水管理和赤霉酸的调控等一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2010年,试验的两优6326前季产量641.6 kg/667m2,再生季产量178.8 kg/667m2,两季合计产量达820.4 kg/667m2,与其它高产栽培技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1]张桂莲,屠乃美.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作物研究,2001(3):64-69.

[2]施能浦,焦世纯.中国再生稻栽培[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4]谢华安.超级稻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的研究[C]//第1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论文集.长沙:《杂交水稻》编辑部,2010:17-25.

[5]丰大清,刘祥臣,乔利,等.豫南稻区“白茬田”发生原因及改良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03-104.

猜你喜欢

豫南稻区再生稻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贵州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区域性比较研究
高纬寒地稻作区气候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