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与惯用洗手效果调查分析
2011-04-15薛菊兰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湖北荆州434000
薛菊兰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湖北荆州434000)
朱丽莎,艾 彪,张雪莹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
医院保洁人员是病区最活跃的流动成员,有调查表明[1]其手卫生依从性较低,在执行接触患者之前,手卫生依从率仅为30.0%,明显低于医生和护士。彭卫红[2]随机动态采样监测了该院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得到了该院临床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质量随机监测合格率较洗手后监测合格率的99.5%降低了27.8%。关于保洁员的随机手卫生和惯用洗手效果监测未见报道,而他们在病区可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其手卫生状况对患者安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鉴此,笔者对本院病区保洁人员的随机手卫生和惯用洗手效果进行了监测,以便为采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有关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6月在我院病区工作的 57名保洁人员,其中男性6人 (占 10.53%),女性51人 (占89.4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 2人 (占 3.51%),初中生 11人 (占 19.30%),小学33人 (占57.89%),未上学11人 (占19.30%);年龄在42~63岁,平均年龄54岁。
1.2 调查方法
对病区从事保洁工作的保洁人员手指进行一次随机采样,然后嘱其按自己惯用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洗手后进行第二次采样。
1.3 采样与检测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 《消毒技术规范》[3]要求进行采样与检测,被检人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细菌菌落数,污染菌经总数测定后,进行菌株鉴定,菌株鉴定采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
1.4 结果计算方法
根据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中手消毒效果监测结果计算方法,即细菌总数 (CFU/cm2)=平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 (cm2)。
1.5 结果判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13-2009)中的手卫生合格标准进行判断,即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合格。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病区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
两者合格率均较低,洗手后合格率甚至低于随机手合格率,具体监测指标见表1。
2.2 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
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无统计学意义,χ2为2.41,P>0.05。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洗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χ2为0.98,P>0.05;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病区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
表2 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
2.3 病区保洁人员随机手与洗手后手微生物检出情况
见表3。
表3 病区保洁人员随机手与洗手后手微生物检出比较
3 讨 论
3.1 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与洗手效果分析
表1显示病区保洁人员洗手后合格率仅有14.04%,较随机手卫生合格率21.05%低,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本次采样采用的随机监测和惯用洗手后效果监测较真实地反映了保洁人员手卫生状况。惯用洗手后洗手效果较随机手卫生合格率低的原因,一是保洁员对六部洗手流程缺乏认识或执行六部洗手流程的依从性低;二是洗手后随机取干燥物品进行干手,对洗手后的手可被干手用物再次污染缺乏认识;三是洗手设备如洗手液、肥皂、手控水龙头的污染;四是洗手时间和搓手强度不达标;五是部分女性保洁人员手上带有饰物,在洗手时间不到位、不彻底的情况下,隐藏在饰物下的细菌便暴露于指面,采样时更易获取。所以表3显示保洁人员洗手后大肠艾希菌检出减少,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反而增加,但未检出枯草杆菌和铜氯假单胞菌。
3.2 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与洗手效果分析
表2显示手术科与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比较、洗手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状况与洗手效果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科保洁人员随机手卫生与洗手效果比较有差异,且洗手后合格率低于随机手卫生,其原因主要是外科血液、体液等可见污染物较多,保洁人员处理上述污物时一般能够戴手套工作,但是他们认为戴上手套就非常安全了,因此忽视了洗手的作用和效果,即出现本次调查的结果。
3.3 提高医院保洁人员手卫生质量的对策
3.3.1 应用 “知-信-行”理论帮助保洁人员树立手卫生意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养成一个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既要有职业素养又要有慎独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应为第一要素。保洁人员上岗前即进行手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讲解手卫生的意义时不能只站在保护患者、患者安全的角度谈手卫生的意义,应同时抓住他们有自我防护需求这一角度讲解手卫生在自我防护和家庭防护方面的意义,并用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说明。如龙献华[4]报道该院14例保洁人员中6例感染HBV的事例。技能培训以示范和现场演练为主,为他们落实手卫生、做好手卫生树立信念。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保洁管理者、病区管理者共同督导、检查、监测与反馈他们的手卫生质量,以便达到提高他们手卫生依从性的目的。
3.3.2 提供方便快捷的手卫生产品 保洁人员在病区工作流动性大,每次做完一项保洁工作要回到固定的地方洗手是不很现实的,只有利用病房洗手设施。病房洗手设施有时已被病人占用,且大多数医院未为病房配置合格的洗手卫生设施,因此不能保证保洁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和高质量的洗手效果。要想提高保洁人员手卫生质量,为每位保洁人员配制快速手消毒剂并随保洁用具车一起放入病房才是提高保洁人员手卫生质量的保障。况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流动水洗手,已成为国际趋势。速干手消毒剂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有护肤功能,还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但需注意的是只有在手没有可见污染时才能代替肥皂洗手。关于其成本效益与效果,有调查表明[5]使用肥皂洗手100次成本为38.9元,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100次的成本为28.4元,为用肥皂洗手成本的73%,可节约近30%的费用。
3.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仅要求医院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也要求有安全、安静、整洁的医疗环境。从本文的调查对象资料中可以看出保洁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尽管医院在保洁人员继续教育中多次讲解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流程,但执行力不高,收效不大。因此只有合理配置保洁人员,提高保洁人员素质,才能保证他们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一个洁净、舒适、安全的就医和工作环境;才能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做好扎实的工作基础。
3.3.4 建立监测、监督与反馈机制 医院保洁人员的工作处于医院工作中的辅助地位,医院与科室在开展手卫生监测时重点监测对象是医生与护士,保洁人员手卫生往往被忽视。因此应建立保洁人员手卫生监测、监督与反馈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保洁人员手卫生质量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督导保洁人员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手卫生质量。
[1]蒲丹,陈敏,张卫东,等.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52-2455.
[2]彭卫红.随机动态采样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方法的探讨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8):105-1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S],2002:200-205.
[4]龙献华.卫生员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23-405.
[5]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等.手卫生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分析 [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