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2011-04-14周元益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1年8期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

□ 周元益

去冬今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大型湖泊水面大幅缩小,部分中小河流出现类似黄河的断流,长江水位创历史新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梅以来,又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上百万人遭遇洪涝灾害。这种旱涝连发现象历史罕见。笔者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是由于气候波动、水利设施发展滞后、生态植被保护缺失等原因造成。

一、旱涝连发的气候成因

旱涝急转的主要成因是天气形势变化。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少雨主要原因:一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位置偏东,处于下沉气流控制,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输送的水汽明显偏弱,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春季缺乏充沛水汽来源,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二是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今年春季共有5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我国,抑制了南海暖湿气流向北推进。这两个气候背景使得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时间短、强度弱,无法形成明显降水,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少雨干旱天气。

到了6月,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南海季风开始活跃,在副高北侧形成一条较强水汽输送带,暖湿空气北上,与此同时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形成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峙的局面,准静止锋大范围地停滞在此地区,造成湘、鄂、赣、浙、苏、皖等地区持续性强降雨。

二、旱涝连发凸显水利建设发展滞后

严重旱涝灾害频发,凸显水利建设落后,暴露出中国水利供、排水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凸显出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的致命弱点,当前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水库建设先天不足,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病险问题突出,老化失修严重。据统计,60%的水利设施是“带病服役”,地表水调蓄控制能力严重衰减,水库的调蓄能力不到河川径流量的25%;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70%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重要粮食产区为圩区,所谓圩田,即为由圩堤将低洼地区围成封闭的堤堰,防止洪水淹没。干旱时节,圩区通过灌站用大型抽水机从江河抽水灌溉;每临雨季,即通过排涝系统将圩田的水从排灌站向江河排出;而“干、支、斗、农、毛”的水利灌排体系因年久失修及投入不足,导致圩区的很多圩田干旱时得不到及时灌溉,暴雨时,圩田的水不能及时通过排水渠排入河道,造成良田被淹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圩区被“闷”了。城市地区因暴雨侵袭和排水设施的滞后,排水不畅,使很多大、中城市成了“水上威尼斯”。

三、旱涝连发显现生态植被保护缺失

一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亟待改善。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涵养水源的灌木植被少,森林蓄水能力很弱,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了水库、山塘和渠道,降低了小流域内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节功能。

二是毫无节制的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壅塞。很多地方为招商引资,无视水法律法规,经地方领导大笔一挥,就在蓄滞洪区、滩涂,甚至河道内搞开发建设项目,水务部门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洪水来临,因河道狭窄、壅塞,以致堤防决口,人为造成洪涝灾害。

四、应对旱涝灾害的对策思考

要减少旱涝连发导致的灾害,就必须加强水文气象对旱涝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大力兴修水利,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中小河流的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植被保护,加强流域调控能力,发展现代水利,切实减少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水文气象对旱涝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要加大水文气象基础建设,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既要加强水情雨情的水文科学监测,又要认真做好对暴雨洪水形成的气象科学预测,以提前做好对灾害天气的防汛抗旱预案,减少特大干旱和突发水灾造成的损失。

(二)加大投入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目标任务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完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1.加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加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主要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必须切实加强对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防止有限的水利建设资金被地方政府挪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

2.加快对薄弱环节的整治。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堤岸加固、清淤疏浚;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对“五小水利”的建设。要学习广西山区和甘肃旱区在丘陵高岗和坡地建设抗旱水窖的经验,引导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因地制宜地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加强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的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能力。

(三)加强流域机构对水资源的统筹调控。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加强统一调度,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较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恶性水事纠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流域管理架构的统筹调控作用,合理配置和调度有限的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四)加快做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植被保护。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不断完善森林植被结构,在长江中上游种植刺槐、灌木等树种改良土壤,在长江中下游通过栽插柳树枝、杨树枝、灌木等成本低见效快的速生树种,改良土壤,涵养水源,提高植被自然调蓄水能力,同时更新生态理念,不随意地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河流弯曲迂回的自然形态本身就可发挥一定的生态性调蓄水功能。

(五)加强依法治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贯彻执行国家水法规,维护正常水事秩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水政监察执法体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盗取城市公共供水资源、盗采(取)水资源、破坏水工程及水利设施、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侵占和破坏给排水设施、破坏水土保持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以推动水资源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面对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7月8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不断增强水患意识,树立流域一盘棋的思想,做到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工作真落实,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一项项兴水惠民的新举措,浸润亿万人民的心田。

猜你喜欢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论青藏高原温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旱涝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