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凉血退黄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6例

2011-04-14侯莉娟杨丽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银川750021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黄疸型黄汤利胆

侯莉娟 杨丽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银川 750021)

笔者自 2007年 3月~ 2010年 6月,运用清热凉血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2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均符合 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符合文献[2]中的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胁肋疼痛,脘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口干而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和其他肝胆系统疾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36例,男 27例,女 9例;年龄 24岁~ 63岁;其中急性肝炎1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 8例,淤胆型肝炎 6例,慢性肝炎重度4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5例。对照组36例,男28例,女 8例;年龄 22岁~ 65岁;其中急性肝炎 1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淤胆型肝炎7例,慢性肝炎重度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6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复方甘草酸苷 80mg及还原型谷胱苷肽 1.2g静滴,1d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自拟清热凉血退黄汤治疗,组方如下:茵陈蒿、白花蛇舌草、虎杖各 30g,黄芩、大黄、丹皮、赤芍、丹参、柴胡、郁金、茯苓各 10g,金钱草、枳壳、桃仁各 15g,龙胆草 6g,薏苡仁 25g。加减:胁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香附 10g以疏肝理气止痛;心烦懊恼者加黄连 6g以清热除烦;湿重于热者可酌加泽泻 15g,猪苓 15g以助除湿之功。上方1d1剂,水煎2次共取汁 400~ 600m L,分 2~ 3次温服。1周为1疗程 ,共2~ 4疗程。每疗程结束后检测一次肝功能。

疗效标准[3]治愈:乏力、尿黄、皮肤巩膜黄染消退,其他症状消失,总胆红素 <17.1umol/L;好转:皮肤巩膜黄染、乏力、尿黄及其他症状减轻,总胆红素正常或下降 50%;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总胆红素异常值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组间比较i2检验。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23例,好转 11例,未愈 2例,总有效率 94.4%;对照组治愈 18例,好转 10例,未愈 8例,总有效率 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 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而引起的乏力、尿黄、食欲不振、皮肤黏膜黄染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来势多较凶猛,发展快,症状严重,如未能及时处理,部分可发展为重症肝炎。多数学者认为肝炎的病死率与胆红素浓度呈正比,胆红素越高,治疗难度越大,疗效越差。因此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增效退黄、防止黄疸反弹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为“阳黄”、“急黄”范畴。《金匮要略◦ 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医学心悟◦伤寒兼证》中指出“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故其病机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蕴积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湿热不得泄越,同时又瘀结于血,瘀热互结,逼迫胆汁外泄所致。关幼波先生也认为,黄疸型肝炎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并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4]。据此,我们在治疗上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凉血化瘀为主要原则,自拟清热凉血退黄汤,方中茵陈蒿、黄芩、金钱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大黄凉血活血,攻逐积滞,泻肠中湿热之邪;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虎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桃仁、赤芍、丹皮、丹参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柴胡疏泄少阳肝胆之气;郁金、枳壳、行气解郁;茯苓、薏苡仁健脾和胃,诸药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退黄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能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5]。黄芩具有抗炎、调整免疫功能、利胆、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作用;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弛,起利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6];金钱草、虎杖能促进胆汁排泄,改善肝脏微循环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7];桃仁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其提取物对动物肝脏局部微循环有一定改善作用,并促进胆汁分泌;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重用可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内炎症,疏通、扩张胆管,具有加强胆红素结合与排泄的作用,有利于肝脏病变的修复和黄疸消退[8]。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六)[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2.

[4] 姜文学 ,关幼波.关幼波肝炎医患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161-163.

[5] 安 浚 ,周玉中,张桂明.中国临床医学研究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60-178.

[6] 章 文,朱清静.大黄药理研究及其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126-128.

[7] 郭小平,张卫星.金虎退黄汤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32例[J].陕西中医,2005,26(9):869-870.

[8] 贺江平,汪承柏.中医药对重症淤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 [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8,8(1):33.

猜你喜欢

黄疸型黄汤利胆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利胆退黄夸茵陈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当归六黄汤 传承七百年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三黄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