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酿就大产业
2011-04-14赵六社张国荣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文│赵六社 张国荣(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养蜂是我国传统养殖业中的一项,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目前,山西省阳城县蜂业发展很快,做强做大养蜂产业,对增加优质蜂产品市场供应、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深远意义。
一、养蜂业的特点
1.养蜂业是“空中农业”。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和肥料,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蜜蜂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在食物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养蜂业是“速效农业”。养蜂生产与其他现代农业相比,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3.养蜂业是“广谱农业”。养蜂业的发展空间极其广大,凡能生长蜜源植物的地方均能发展养蜂,且养蜂生产设备简单,技术操作简易。
4.养蜂业是“营养农业”。蜜蜂能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保健性能强的纯天然蜂产品。如蜂蜜素有“大众补品”的美称;蜂王浆有“健脑益智,延缓衰老”的功效;蜂胶被称为“天然广谱抗菌素和天然免疫增强剂”;蜂花粉有“浓缩的维生素”和“微型营养库”的美称。
5.养蜂业是“低碳农业”。通过发展蜜蜂产业,能促进蜜粉植物资源的优化和生态体系建设,增加植被,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控制碳循环。
二、发展养蜂业的优势
1.地理气候条件。阳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180天。年降水量平均659毫米。
2.蜜粉资源条件。该县是山西省蜜粉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蜜粉源基地之一。据初步调查,阳城县蜜粉源植物有百余种,包括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还有草本植物;有一年生植物,也有多年生植物,植物种类繁多。该市小气候多样,同一种蜜源植物,开花期相差20多天,是一个很好的“立体蜜库”。 按蜂业行业标准,每20亩可饲养1群蜂,理论上算,该县的蜜粉资源至少可以养5万群以上。
三、养蜂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要从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养蜂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养蜂已被看做是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养蜂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获得蜂蜜产品,而主要是为了给农作物授粉,把它作为提高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2.发展养蜂产业已成为缓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新路。在阳城县小煤矿、小冶炼、小化工等“五小工业”纷纷关闭的情况下,工人下岗、农民失业这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而该县蜜粉资源非常丰富,发展养蜂业得天独厚,110多万亩蜜粉资源面积,至少能养蜂5万箱以上,与现有的2.1万箱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增加3万箱蜜蜂,按每人饲养30箱蜜蜂来计算,至少可以安排1000人实现再就业。
3.发展养蜂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观上起到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对该县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而近年来,由于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虫锐减。如果没有蜜蜂进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将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
四、做强做大蜂业经济的基础
1.悠久的养蜂传统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该县蜂业生产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而且蜂农已经有了基本的养殖经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将养蜂业列入畜牧业范畴,确立了养蜂业的地位和养蜂者的权益,中蜂又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9年7月21日,市财政局、畜牧兽医局也将蜜蜂养殖列入了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而农业部农牧发[2010]5号《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 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养蜂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2.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该县拥有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山西省晋中种蜂场、晋城市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的科技支持,同时基层有14名蜜蜂中级技术职称队伍,加之蜂农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基本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而且国内蜂产品价格长期保持上升趋势,优质蜂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中蜂蜂产品产量少,市场空间大。
3.有致富的养殖愿望和带动多产业发展的条件。目前,蜂农利用山区丰富的蜜源植物饲养中蜂,饲养群数一般在15~30群,为了脱贫致富,蜂农有着强烈做强做大蜂业经济的愿望。发展蜂业优势特色农业,能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做强做大蜂业经济的对策
1.政府推动。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畜牧、农业、林业、蜂协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相关职责,全面负责蜂业发展。出台蜂业发展优惠政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思路。实行行政问责制和奖惩激励政策。组织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引进蜂学专业人才,组织技术下乡队伍,确定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负责全县蜂业生产和技术指导。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蜂农补贴和培训,加快蜂业产业快速发展。
2.龙头带动。通过用地优惠政策或贷款贴息,引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对企业前五年运行采取免税,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运行,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蜂农”的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发展“订单蜂业”, 通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出口原生态蜜,开拓国内外市场。企业将养蜂生产基地作为蜂业的第一车间,从源头抓起,把好蜂产品质量关,根据市场需求,正确引导蜂农发展生产。对蜂农蜂蜜收购价实行最低保护价,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蜂农支持和指导。
3.科技促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药用蜜特色蜂产品,生产特色药蜜产品、“中西合璧”特效蜂产品;加强中蜂品种资源保护,建立品种资源基因库,对其生产性能、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在蟒河选择优秀中蜂蜂王,采取纯繁复壮、继代选育等方法选育优良中蜂新品种;研制专用中蜂蜂具活框饲养,分区管理。人工种植优质蜜源植物,重点发展早春和春夏之交的蜜源植物,推广果、林、草的间作和套作,推广粮、经、蜜源三元种植。对蜂业产业化的全过程实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实行“三化”管理,即生产标准化、适度规模化、销售一体化。
4.效益拉动。通过发展中蜂产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蜂蜜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同时,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蜂产品,提炼蜂花粉、蜂王浆、蜂蜡、植物授粉、制作蜂箱等,延长产业链。
5.各方联动。蜂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激励蜂业健康发展;蜂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管理机构职能,调动蜂农投身于养蜂产业,调动基层队伍为蜂农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林业部门要做好中蜂保护区核心区林业执法和植被保护;交通部门要保证蜂农在小转地过程中的运输通畅;财政局要保障中蜂发展上的财政专项扶持;公安部门处理蜂农无序竞争产生的纷争;旅游局要加强游客到蟒河等旅游区观光时旅游业与蜂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宣传蜜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