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
2014-07-16席桂萍等
席桂萍等
摘要:根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对蜂农固定观察点的连续跟踪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养蜂的生产行为,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蜂农养蜂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蜂农户多为从业时间较长的中老年男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户家庭养蜂存在“定地”、“定地+小转地”、“小转地”、“大转地”4种放蜂方式,蜂群饲养规模不大,养蜂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蜂产品而不重视授粉服务,养蜂比较收益偏低,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放蜂方式、遭遇灾害事故状况、收益水平、获取养蜂技术情况与组织化程度对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大力推广蜜蜂授粉、发展现代养蜂业、尽快出台养蜂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养蜂;生产行为;农户;养蜂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71-05
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养蜂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2010)。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蜂生产属于以家庭结构为主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蜂农弃蜂转行的现象,中国养蜂业的发展已陷入严重困境。蜂农是养蜂生产的主体,其生产意愿与生产行为是养蜂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从微观蜜蜂养殖农户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生产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从理论角度研究农户生产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影响因素[1-2],另一方面侧重于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户的生产行为与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且主要集中在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方面[3-5],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户从事非大宗粮食类产品的生产行为[6-8]。养蜂业因具有流动性、对气候条件的高度依赖性、高风险性等特点,使得蜂农的生产行为与一般农户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此外,由于缺乏养蜂生产的相关统计数据,关于蜂农生产行为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业经济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建立了蜂农固定观察点,每年连续跟踪调查蜂农养蜂生产信息。本研究基于2011年与2012年蜂农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分析蜜蜂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索建立促进蜂农养蜂生产行为的激励机制,实现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固定观察点养蜂农户基本特征
1.1 样本分布区域
2011年蜂农固定观察点分布在北京、甘肃、海南等11个省份,共623户,2012年减少了海南省观察点。为了研究蜂农养蜂生产的连续变化情况,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删除了海南省数据和其他省份填写不合格的部分问卷,剩下共10个省份的563户蜂农调研数据。样本分布区域为北京51份、甘肃58份、河南47份、湖北70份、吉林53份、江西50份、山东61份、山西52份、四川60份、浙江61份。
1.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1.2.1 年龄分布 从年龄分布(表1)来看,蜂农的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蜂农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蜂农为主,占蜂农数量的83.61%;60岁以上的蜂农占了1/5,年龄最大的蜂农已经77岁;40岁以下的只占到16.37%,其中30岁及以下的年轻蜂农只有3.05%的比重。养蜂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非常严重。
2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情况
2.1 生产方式
农户家庭养蜂有定地、定地+小转地、小转地、大转地4种放蜂方式。从固定观察点蜂农的养蜂情况来看,定地蜂农所占比例为38.59%,多数蜂农为了追求蜂蜜产量而采取了转地放蜂的养殖方式,其中小转地蜂农占10.77%,大转地蜂农占32.8%,其余17.85%的蜂农采取了定地+小转地的放蜂方式。并且养蜂规模较大的蜂农多采用大转地的放蜂方式。由于转地放蜂需要常年在野外风餐露宿,养蜂过程非常辛苦,且异地放蜂发生灾害事故的几率较高,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养蜂生产。
调研数据显示,专业蜜蜂养殖农户占总调查蜂农的3167%。其中甘肃省与四川省的专业蜂农比例稍高。多数蜂农主要从事种植业,只是在农闲之余才从事养蜂生产,还有部分蜂农兼业从事其他养殖业或者非农打工等活动。大部分蜂农兼业从事种植业这一现象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因为蜂农本来的身份就是农民,家里有责任田,尽管部分蜂农1年中有7~8个月都在外地,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原本从事的种植业;另外,目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种植业上直接花费的劳动并不多,蜂农忙不过来时可以委托亲戚朋友照看一下庄稼;此外,养蜂的收入不稳定,坚持种地可以为蜂农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2.2 饲养规模
农户家庭养蜂的户均养蜂规模为100群左右。定地蜂农的生产规模主要受蜜源的限制,养蜂规模一般较小,基本上都是几十群。跨省大转地放蜂的蜂农饲养规模相对较大,由于蜂农转场时需要租用大货汽车,养蜂规模太小的话租用货车不合算,养蜂规模太大则一般的货车又装不下,因此,大转地蜂农的规模多在150~180群之间。总的来讲,与国外养蜂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家庭养蜂规模化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四川省例外,四川省蜂农饲养规模较大,户均养殖规模为316群,最大的达到了800群。
2.3 生产投入
从被调查蜂农的生产投入构成(表4)来看,由于转地养蜂需要转场运输蜂群,存在运输成本,所以转地养蜂户的生产投入大于定地养蜂户,平均每群蜂的年运输费用为71.20元。无论是定地养蜂还是转地养蜂,白糖投入都占到了总投入的绝大部分比重,分别为189.85元/群、165.78元/群,占总投入的89.56%、59.69%。转地养蜂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及时赶上花期,因此白糖投入比定地养蜂要少。蜂农养蜂生产投资还集中在购买或更新蜂机具、雇工支出、蜂药支出和蜂种支出等方面。另外,转地养蜂的蜂场占地费也构成了生产投入的一个部分。从劳动力投入来看,被调查蜂农中使用雇佣工人的蜂农共137户,占24.43%。且这些养蜂户大多只是在劳动量较大的个别时间短期雇佣少量工人,一旦忙过这段时间,仍然是靠养蜂户家庭经营,每户一般是蜂农独自一人、父子两人或夫妻二人共同劳动,从事养蜂生产。
2.6 技术采用情况
从蜂农学习养蜂技术的来源分布看,有29.26%的蜂农是子承父业,受家庭影响踏入了养蜂业;32.96%的人是因为家庭贫困,跟着养蜂人当学徒,后来从事了养蜂业;另有3023%的人是对养蜂有兴趣,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揣摩逐渐学会养蜂的。总之,大多数蜂农都是靠家庭传承或师傅传授从事养蜂,且养蜂技术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严重缺乏蜜蜂良种引进与繁育、蜂病防治、蜂产品质量监控等技术。根据被调研蜂农的描述,近2年蜂病的防治技术特别急需,蜂病一旦暴发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群势迅速下降,对养蜂生产影响极为不利。
2.7 机械化程度
自从20世纪初西方活框养蜂技术引入中国以来,养蜂生产所使用的蜂机具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除了仅仅根据生产需要在蜂箱中做了一些辅助性的改动,增加了一些必备的简单器具(如取浆框、蜂王控制器)以外,生产设备改良方面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而在养蜂发达的美国,有专门的运蜂车、放置蜂箱的机械平台、装卸车、机械化的摇蜜机等,养蜂工具非常先进。2012年,我国经过蜂农、养蜂专家、生产企业等多方努力合作研制开发出的养蜂车投入市场,但养蜂车的购置成本多在10万元以上,大多数蜂农不具备这样的购买力,转地放蜂的机械化程度仍然还是很低。落后的蜂机具是制约蜜蜂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8 组织化程度
蜂农加入合作社能够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增强他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谈判能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养蜂收入。养蜂合作社的主要工作是把分散的蜂农有机地组织起来,在每年流蜜时间下乡收购合作社会员的蜂产品,或者把收上来的蜂产品进一步加工进行销售。合作社每年还请养蜂专家给蜂农进行1~2次的养蜂技术培训,并对蜂农进行年终返利,建立蜂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调研结果显示,加入养蜂合作社的蜂农占总调研蜂农的比重为60.28%。北京、山东2地的组织化程度较高,蜂农加入合作社的比例分别为98.04%、95.08%,其余省份在50%左右,甘肃省蜂农加入合作社的比例最低,仅为25.86%。此外,有些合作社运作机制不健全,合作社社长只是扮演了蜂产品中间收购商的角色,蜂农的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9 农户养蜂生产意愿
由于调查问卷中没有直接设计养蜂意愿的问题,特做如下处理:将每户蜂农2011年与2012年的养蜂规模进行对比,如果饲养蜂群数明显增加或者不变,认为该蜂农愿意从事养蜂生产;如果饲养蜂群数明显减少,则认为该蜂农不愿意从事养蜂生产。分析结果表明,愿意继续养蜂的蜂农有271户,还不到50%,不愿意继续养蜂的蜂农有292户,占5187%。根据调研过程中与部分蜂农的交谈得知,很多年龄大的蜂农因为养蜂时间较长,与蜜蜂之间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才使得他们继续从事养蜂业,而很多年轻人因养蜂辛苦且比较收益较差而不愿意养蜂。
3 农户养蜂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3.1 影响因素及预计影响方向
由于蜂农之间的农户特征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差别不大,因此,本研究与已有文献不同,没有将这些变量作为农户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合养蜂业的特性,将影响蜂农养蜂生产意愿的因素分为养蜂生产特征、养蜂收益、养蜂技术采用、产品市场环境等4大类,共10个影响因素。
3.1.1 生产特征变量 因不同的放蜂方式所对应的成本收益、付出劳动的艰辛程度不同,放蜂方式与蜂农的养蜂意愿高度相关。专业养蜂户会比兼业养蜂户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专业养蜂方式会对养蜂生产意愿预期起到正向作用。没有遭遇过灾害事故的蜂农收益相对稳定有保障,会对养蜂生产意愿预期起到正向作用。
3.1.2 养蜂收益变量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假定,蜂农都是理性经济人,生产行为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养蜂收益变量会对养蜂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养蜂生产的纯收益是其中1个因素,但蜂农更关注的是养蜂生产的比较收益,因此,本研究选取蜂农家庭纯收入与本村其他农户家庭纯收入水平的对比作为养蜂收益解释变量,该变量为分类变量,共分5个等级,收入越高,则养蜂生产意愿预期越显著。
3.1.3 技术采用情况变量 掌握熟练的养蜂技术对养蜂从业人员非常重要。技术采用情况体现在是否获取新技术、是否采用良种、更新蜂机具、参加技术培训等方面。采用优良高产抗病的蜂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蜂产品产量;采用新的高效的蜂机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蜂农参加技术培训、获取新技术有助于蜂农从事养蜂生产。因此,技术采用情况对养蜂生产意愿预期产生正向影响。
3.1.4 市场环境变量 产品最终的销售情况对蜂农的养蜂生产意愿至关重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会促使蜂农从事养蜂业。加入合作社与较好的产品销售状况会对蜂农养蜂生产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3.2 变量及其定义
被解释变量是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意愿,数据处理与前“2.9”节相同,其中y=1为愿意从事养蜂生产,y=0为不愿意。各解释变量的定义如表7所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生产、维持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养蜂业的关注与重视,出台促进蜜蜂授粉的相关政策并制定有力的实施措施。(2)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养蜂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推广蜜蜂授粉、规模化养蜂、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对养蜂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引导,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实现传统养蜂生产向现代养蜂生产方式的转变。(3)尽快出台养蜂业扶持政策,构建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从养蜂车购置补贴、实施养蜂生产保险、养蜂生产资料投入补贴、研发并推广养蜂生产新技术、积极发展养蜂合作组织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户养蜂生产的积极性,解决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韩 耀.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J]. 经济纵横,1995(5):29-33.
[2]卫 新,胡 豹,徐 萍. 浙江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差异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0):51-58.
[3]史清华,卓建伟. 农户家庭粮食经营行为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18-22,79.
[4]马彦丽,杨 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05,2(2):7-13.
[5]姚增福,郑少锋. 种粮大户规模生产行为认知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TPB理论和黑龙江省460户微观调查数据[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76-182.
[6]王文智,刘 军,朱俊峰. 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2.
[7]温 慧,霍学喜. 果农生产经营行为分析——基于陕西洛川的调查与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0(1):239-242.
[8]李玉勤. 杂粮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以山西谷子种植农户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4-53.
[9]吴晓君. 2011年美国东部养蜂者授粉调查[J]. 中国蜂业2012,12(6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