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6-10-20魏长林
魏长林
摘要 由于社会各界对养蜂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场人员年龄偏大、一体化经营水平低、经济比较效益有待提高等不利因素,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应采取落实责任,政策扶持,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蜂产品等措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养蜂业;不利因素;措施;浙江绍兴
中图分类号 S8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6-01
养蜂业被誉为“农业之翼”,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社会各界对养蜂业重要性认识不足、职场人员年龄偏大、一体化经营水平低、经济比较效益有待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笔者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现对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1 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1.1 社会各界对养蜂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阶段,发达国家已将蜜蜂授粉列为养蜂的首要任务,而柯桥区从政府职能人员、农技专家到蜂农(企业业主)、普遍认为收获蜂产品依然是当前养蜂业的主要目的,对养蜂业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蜂产品既不同于战略农产品,也不同于“菜篮子”产品,上级政府一般不下达养蜂总量、蜂产品自给率等方面的考核任务,地方政府也就不将养蜂业列入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养蜂业的领导和管理多为“走过场”,少有实质性措施。另外,柯桥区蜂农大多是“走地放蜂”,长期出门在外,很少向政府部门反馈生产信息。政府部门由于缺少对养蜂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在编制产业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方案时,对养蜂业考虑较少,划拨的补助资金相对不足。
1.2 职场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2015年底,在该区全部82户养蜂户中,户主年龄在 65岁以上的15人,占总数的18.29%,55~64岁的47人,占总数的57.32%,45~54岁的19人,占总数的23.17%,45岁以下的1人,占总数的1.22%;户主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11人,占总数的13.41%,初中学历的44人,占总数的53.66%,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27人,占总数的32.93%。职场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可见一斑,这已经成为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3 一体化经营水平低
目前,柯桥区蜂农蜜蜂养殖量大多在80~180箱之间,且绝大多数是单家独户分散开展饲养、管理、销售、经营,蜂农之间几乎沒有生产技术、药械应用、市场营销等资讯的交流与沟通,更没有形成共同生产、共解难题、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经济合作体。另外,蜂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养蜂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大部分蜂农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仍停留在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联合的层面,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水平低,难以打造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
1.4 经济比较效益有待提高
2005年,柯桥区蜂农户均销售收入为6.38万元,平均每户支出雇工工资后的收入为5.45万元,平均每人(每户以夫妻2人计)收入为2.725万元;2015年,柯桥区蜂农平均每户销售收入为14.36万元、比2005年增加125.08%,平均每户支出雇工工资后的收入为9.41万元,比2005年增加72.66%,平均每人(每户以夫妻2人计)收入为4.705万元,比2005年增加72.66%。柯桥区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为1.19万元,2015年为3.35万元,比2005年增加181.51%。蜂农2015年平均人均收入只比农民人均收入多1.355万元,蜂农人均收入2015年比2005年的增幅却远低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不难看出,柯桥区养蜂业经济比较效益有待提高。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2.1 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1.1 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养蜂业不与种养业争地、争肥、争水、争饲料,是零污染、低能耗产业,符合人们对农业须走生态化发展之路的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分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养蜂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科学编制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短期、长期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年初,制订、细化养蜂业年度工作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责任人,将各项工作完成绩效列入各责任人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确保事事有责任人、人人有责任事,循序推进养蜂业可持续发展[1]。
2.1.2 政策扶持,激发产业发展能动力。应坚持保障生产、经营者利益与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积极制订产业扶持政策,调动蜂农、加工企业大力开展蜂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激发产业发展能动力。一是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蜂农购置使用运蜂车、取浆机等养蜂器械、生产设备给予一定补助,帮助蜂农改进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二是对蜂农培育、饲养个体性能好、采蜜能力强蜜蜂品种[2],对加工企业生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宽的蜂产品,给予补偿、奖励。三是出台奖励政策,激励蜂农通过自行增量、联合联并等途径,扩大蜜蜂饲养规模,实现增产、增收,彰显规模效益。
2.2 技术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2.1 引进、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坚持引进与选育并举的方法,加快引进、选育适合运输、产品适宜加工的蜜蜂新品种,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蜜蜂品种结构。重点引进、研发保温包装、蜂脾布置、蜜蜂繁育、幼蜂喂水喂粉、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实用饲养技术和蜂王浆与蜂胶复合生产、微波干燥蜂王胎胶囊生产等加工技术,逐步建立蜜蜂标准化饲养和蜂产品综合加工技术体系,为全面提升蜜蜂饲养、蜂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夯实基础。
2.2.2 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实践证明,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油菜增产18%、瓜类蔬菜增产32%、水果平均增产45%,而且能改善产品品质。技术部门应结合区域农作物布局状况,以大棚草莓、大棚西瓜、大棚葡萄等农作物为重点,有序兴建蜜蜂授粉基地,开展蜜蜂授粉技术试验。及时研发、总结、完善授粉技术,以点带面,向基地周边辐射、示范、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引导、鼓励蜂农与种植农户打破行业界线,大力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形成农牧结合的机制,实现农作物增产、种植农户降低用工成本、蜂农增收的“三赢”目标。
2.2.3 开展科普教育,提升蜂农知识水平。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实施蜂农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蜜蜂饲养、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科技下乡,在农民信息网登发技术资料,播放电视专题节目等科普教育,全面提升蜂农知识水平,全面提升蜜蜂饲养、蜂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推进养蜂业可持续发展[3]。
2.3 蜂农、加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2.3.1 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坚持条件、自愿入社、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以养蜂大户联合普通蜂农的形式,倾力组建蜂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社员通过合并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蜜蜂饲养共同体,以此扩大饲养规模。蜂产品加工企业要借鉴工业系统培育大企业的做法,加大投入,不断拓展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完善加工企业与合作社、蜂农多样化合作形式,加快形成“加工企业+合作社+蜂农”的养蜂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提高一体化经营水平。
2.3.2 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蜂产品[4]。带动广大蜂农纠正过去重生产轻流通、重蜂箱轻市场的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依照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努力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蜂产品。要密切关注产品质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为目标,生产优质蜂产品,确保产品比同期上市的同类产品具备更优的商品性、更高的质量和更强的竞争力。比如:从源头抓起,杜绝氯霉素等国家禁药对蜂蜜的污染,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蜂产品,恢复产品应有信誉,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实现有机蜂产品常态化生产,最终实现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
3 参考文献
[1] 胡元强.我国养蜂业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J].中国蜂业,2009(7):47-48.
[2] 林浩,曾秋华,吴殿军,等.广西昭平县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蜂业,2010(8):45-47.
[3] 田学军.论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J].养蜂科技,2002(3):8-9.
[4] 闫继红,刁青云,吴杰,等.浅谈中国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5(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