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烨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撷要

2011-04-13刘运磊指导刘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延安716000

陕西中医 2011年7期
关键词:吴茱萸中焦刘老师

刘运磊 景 蓉 指导刘 烨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延安 716000)

刘烨教授原系延安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是陕西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30余载,学验俱丰,诊治多种疾病疗效卓著,我们有幸成为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1 详审因机,本虚标实,虚寒为本

慢性胃炎是饮食不节内伤于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外邪侵袭内克于胃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胃为阳土,乃水谷之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为多气多血之府。脾为阴土,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主运化而输布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运为健。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与脾胃是土乘木克的关系,若情志不舒,肝气横逆,势必克犯脾胃。故此三脏功能互为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病多由胃及脾,由肝及脾,终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职,精微乏源,后天失养,致阴阳气血亏虚,由实转虚。虚则脾胃功能更加不足,如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变生水湿、痰浊,而这些病理产物又阻滞脾胃气机,故致气逆,气逆进一步致血瘀。脾气虚弱,则中气下陷,脉运无力,不能行血;脾阳不振,则寒从中生;脾虚生湿,水湿不运,则湿浊中阻,蕴久酿热;久病耗气伤津入络,致胃阴亏损,脉络瘀阻。如此等等,因实致虚,又因虚致实,形成恶性循环。刘老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病史一般较长,久病必虚,脾胃同病,又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总以脾胃虚寒为本,气滞、郁热、湿浊、食积、血瘀等为标。

2 治疗原则,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基于以上认识,刘老师在治疗慢性胃炎选方用药遵从吴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理论,“治中焦如衡”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理论依据,脾胃处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脾以升为和,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脾胃升降有序,燥湿相宜,中焦才能“泌糟粕,蒸津液”,气血得以化生。如脾胃失调,升降失序则生疾病。治病以常为期,故调补脾胃应考虑到脾胃的气机升降、燥湿喜恶等特性,宜采用通补兼施、寒热并调等治法,以纠正中焦失衡恢复脾胃的功能。“非平不安”,认为治疗中焦的病变,用药要采用质不轻不重、味不厚不薄的适中法度,使药力作用于中焦,调节其升降之功能。在临床中刘老师执简驭繁,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扶中益胃,兼顾他症,灵活化裁,以升降相适,燥湿相济,通补相须,寒热并治,虚实同理,每收捷效。

3 辨病辨症,互参为用,不可偏缺

刘老师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对实验室胃镜检查和临床症状很重视,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辨症状用药,形成了一定的用药规律。

刘老师治疗慢性胃炎中常用白及,白及味苦甘温,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其质胶粘,有良好的吸附及成膜作用,应用白及煎汤内服,使白及胶浆直接作用于胃炎或疮疡面能有效保护胃粘膜,并去腐生新,达到敛疮,愈合溃疡的目的。因此在辨病的基础上,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者常加白及 10~ 15g。若合并溃疡者再加鹿角霜、海螵蛸、贝母等,尤喜用鹿角霜,其甘温益脾,甘能缓急,温散寒凝,本为治疗虚寒胃痛的一味良药,加之其收敛作用,有益于溃疡面修复愈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用蒲公英、黄芩等,蒲公英有明显抑菌消炎作用,对 HP有明显的杀灭作用[1]。黄芩在 38种具有抑杀 HP的中药中作用最强,对 HP呈高敏感性[2]。反流性食道炎则常用黄连、吴茱萸、蒲公英等。萎缩性胃炎由胃腺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所致,少用香燥之药,重用乌梅、山楂、白芍等酸化之品,经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者,常选用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莪术等以防恶变,现代药理研究,上述几味药均具有抗肿瘤作用。胆汁返流性胃炎,常因肝失疏泄,使胆汁的正常排泄受到障碍,导致胆汁郁遏而返流所致,常选用柴胡以升少阳清气,并配合黄芩之苦降而泄胆热。胃下垂或胃粘膜脱垂者,则在补气药中加入柴胡、升麻等升提药物,以助其复位。

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还要注意对主症和兼证的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常用延胡索、白芷,此对药即市售元胡止痛片处方,具有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剂量为延胡索 10g,白芷 10~ 15g;反酸者,属肝木相乘,曲直作酸也,治宜和胃制酸,轻者加煅瓦楞、乌贼骨、鹿角霜,重者伴有嘈杂合用左金丸温散肝郁,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常用量黄连 5g,吴茱萸 10g,不必拘于黄连∶吴茱萸为 6∶1的比率配伍运用。若热重寒轻取黄连多于吴茱萸,反之,吴茱萸多于黄连。是为寒热并用也。胸脘痞闷胀满者,当行气宽中,常用枳实、厚朴、砂仁之类以行气;少腹作胀,则宜疏泄厥阴之气,可用柴胡、乌药之类。嗳气频频,多因肝气犯胃,常用佛手以解郁,合竹茹、旋覆花以降逆,甚则用代赭石以平上逆之气。呕吐乃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泄肝和胃,常以黄连、半夏为主辛开苦降,有热加竹茹,阴伤加沙参、麦冬。食滞肠胃者,常取焦三仙消之。便溏多属脾虚,加用焦神曲、山药、炒扁豆之属多有效。便秘属肠中燥热者,用加决明子,刘老师认为决明子泻下作用较缓,又兼有保护胃粘膜的功能,用量常为 30g。

4 身心同治,心理疏导,切莫忽视

刘老师经常说胃为情感器官,心理因素是引发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临床中慢性胃炎患者中常见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情绪症状,与古代文献中“脾主思”的记载颇为契合。因此临床治疗脾胃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应取心身同治,即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因此刘老师在临症中很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会耐心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发生发展规律,告诫患者重视对疾病的治疗,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对因家庭、工作等原因引起的情绪焦躁不安者,刘老师在诊治过程中亦会给这位患者多留些时间,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并善加劝慰,消除病人郁闷、紧张、消极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增强对医者的信任度,增强依从性,从而情志畅达,愉快地接受治疗,“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方可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健运复常。

刘老师在数十年的临床、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理论联系临床,辨证用药颇具匠心,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辨治体系,疗效显著。笔者天资愚钝,跟师时间有限,总结以管窥豹,未能尽知全貌,其独特的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整理。

[1] 邵丽黎.血竭四逆散治疗消化道溃疡 50例 [J].陕西中医,2003,24(1):18.

[2] 王绪森,激稳玲,吕宇舜,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中药的初步筛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34-536.

猜你喜欢

吴茱萸中焦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