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麟成才之路
2011-04-13石典花孙立立戴衍朋
石典花 孙立立 陈 兵 周 倩 戴衍朋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炮制研究室,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西路7号,250014)
冯宝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药炮制专家,是建国后山东省第一批中药炮制研究工作者,全国首批师带徒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全国中药炮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冯宝麟(1928-2008年),天津市人,1950年考入齐鲁大学,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并入华东药学专科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冯老师转入华东药学院药剂系继续学习,于1954年毕业,是我国较早受过大学系统教育的高材生。1958年山东省成立中医药研究所之际,由山东省卫生厅实验药厂中药研究组调入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1982年兼任山东省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87年兼任中华中医学会中药学会委员,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直到1997年退休。冯老师一直从事中药炮制的整理、研究工作,学验俱丰,成果丰硕,先后主持研究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1 实地考察,勤奋学习,不断总结,由外行到内行
1958年全国成立了多所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也在此时成立,当时我国非常缺乏中医药研究人才,大学教育里根本没有中医药学及相关专业,而从事中药工作的人员主要是通过与药店老师傅的朝夕相处,口传身授的学徒形式学习,因此他们缺乏系统的现代中医药知识,缺乏中医药现代知识的思维模式,更加缺乏中药现代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只能由学西药的人来进行中药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成立之际,将山东省卫生厅实验药厂中药研究组整个调入到研究所从事中药研究,冯宝麟老师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进入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以,当时研究所的中药科研人员是清一色学西药出身的知识分子,对中药研究几乎一窍不通,不知道应该怎么搞,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在这种情况下,冯老师及其同事首先整理了中药的定义和独特之处,发现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独有的制药技术,是区别于西方植物药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就先从中药炮制研究入手、探索、试点研究。冯老师首先到当时的山东省中医院的中药房去认药,到饮片加工室和一些药店的加工作坊去实地学习;后来冯老师又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观、考察、学习、查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冯老师发现相同的中药炮制方法或工艺,常常因人因地而异,致使炮制品的质量差别很大,为了寻求统一的炮制规程,冯老师从搜集整理近代以来散在于山东各地老药工中的传统炮制经验和技术开始,1959-1961年,冯老师跑遍了原山东省的9个专区(烟台、昌潍、临沂、济宁、菏泽、泰安、聊城、德州、惠民)和4个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在实地考察、整理山东各地中药炮制经验的同时,查阅整理了21部古代中药著作中有关中药炮制的记载,探寻其炮制的起始、原始意图、目的、方法、作用、特点、发展规律和历史轨迹。经过大量收集、查阅、摘录和整理,并根据调查笔记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主编出版了近40万字包含500余种常用中药的《山东中药炮制经验汇编》,该书详细汇集了山东省4个市、9个专区的中药炮制经验和资料,并对有的药材同一种炮制方法在不同的地区因地而异的现象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描述,给研究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汇编》中在每味药的项下还收集了部分古代医药文献中与炮制相关的资料,便于了解该药的炮制起始及历史沿革,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相关讨论,提出了供炮制具体操作和临床使用时的参考,这是迄今为止少有的在中药炮制经验方面如此翔实、内容丰富的汇编集成。1963年冯老师与王孝涛先生发表了“有关中药炮炙的历代文献简介”,介绍了唐代至清代106部医药著作中的炮制概况,参与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的编写,该书辑录了167部医药古籍中的炮制资料,是迄今为止提供历史资料最多的炮制资料。
冯老师的中药炮制研究是从收集整理散在民间的中药炮制经验开始的,然后通过查阅相关古代中药炮制书籍,进行梳理总结,找出问题所在,进而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中药炮制的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2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不断积累,由内行到专家
冯宝麟老师从中药炮制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古代文献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提出了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1 中药炮制研究应重视历史沿革的整理 中药炮制来源于古代,有的有依据,有的是推论而来的,有正确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甚至有的是不合理的,因此只从现代经验研究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冯老师认为必须从历史上搞清炮制的来龙去脉,以对现代的炮制分清其正确与谬误,只有如此才能正确的着手进行研究[1]。
2.2 中药炮制工艺改进的研究 冯老师选取了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的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进行了改进研究。在川乌炮制工艺改进研究中,冯老师针对当时山东省两家药厂生产关节炎丸所采用的川乌炮制工艺不同开展研究,提出了川乌的炮制应在保证无毒的前提下,尽量保存生物碱,以免造成药材浪费,在这个前提下,冯老师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川乌炮制方法,即川乌个子以100℃干烘5h的方法,可达到去毒的目的,方法简便,粉碎时无刺激性,保留生物碱亦较多[2]。在对马钱子的炮制研究中,马钱子传统的炮制方法比较复杂,需经水泡、刮毛、砂烫,或刮毛后切片油炸、去油等工序,特别是去毛最费工。老药工认为去毛主要是因为毛不易粉碎,煎剂冲服时易刺激咽喉,另外毛的毒性大,去毛是为了去毒,冯老师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马钱子毒性大小不在于是否去皮毛,因此可以省掉马钱子的去皮毛工序[3]。并改油炸马钱子为砂烫马钱子,这样既能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又经济实惠,便于生产。改马钱子散剂为片剂可精确剂量,确保安全有效[4]。通过对巴豆炮炙方法的初步探讨,冯老师认为巴豆应以加热之后,控制其含油量为10%为要[5]。冯老师从文献分析、实际调查、临床试用、成分定性和水溶性成分溶出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到麦冬的“心”是质次部位,古人去心是为了提高药效和便于煎出,但麦冬心所占比例很小,不去心轧扁或切制,也可提高煎出率[6]。
2.3 中药炮制方法改进方面的研究 古今对地黄是否制炭有不同的看法,且制炭以何法为佳、质量如何控制等均未有明确的规定,冯老师通过对地黄炭历史沿革的考证及一系列的化学和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地黄止血不宜制炭[7]。现代用地黄的酒制品较多,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蒸法有笼蒸、罐蒸、清蒸、酒蒸等,工艺不统一,用酒量各地不同,蒸的时间亦不一致。酒制是否能起到“升提”的作用,冯老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酒炒起不到“酒制升提”“引药上行”的作用,除去防腐、矫味外,中药炮制可省去酒炒法,既节省人力物力,又便于生产。如欲用酒发挥引经作用,则可药、酒同服或服用酒剂,更易达到预期效果[8]。
2.4 中药炮制理论的探讨方面 关于酒制理论,现代中医药界公认和习用的是陈嘉谟的“酒制升提”理论,冯老师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认为陈嘉谟的酒制理论尚不够全面,亦不够确切,只说明了酒制的一方面作用,即“上行药势”的作用,但酒制也有治中焦或下焦疾病者,尚有祛寒、去除副作用、引经、粉碎、精制、去腥、助溶等作用,该理论尚不能包括进来。因此不能作为酒制的普遍指导原则[9]。
在中药制炭理论方面,冯老师认为炭药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止血,“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只适应于解释某些炭药的止血作用,并非所有药材炒炭后都止血。炭药的制备工艺、质量、止血原理及临床应用应根据具体药物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数据加以研究和肯定[10]。
此外,冯老师认为《本草蒙荃》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辅料炮制进行概要原则介绍的书籍,因内容全而简明所以至今广为流传,不仅用它来解释炮制作用,还推广到多种药材,本书正是一本便于初学背诵的书,内容作了精减和归纳,不可能包罗全面。陈氏炮制原则只是一个大概的介绍,只对一些药材是合适的[11]。酸枣仁是中医常用的安神药,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据古代文献记载,生用与炒用的作用不同,“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冯老师通过酸枣仁生熟异制的研究中,发现酸枣仁生用、熟用同样有催眠作用,熟用醒睡之说尚须研究[12]。
2.5 对中药炮制研究途径的看法 冯老师认为中药炮制研究应重视历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炮制研究可以按工艺技术(去除某一部位、加热处理、水处理、加辅料)和炮制法分类(如炭药类、酒制类、醋制类等)进行研究;炮制研究应加强临床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制定统一的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揭示炮制原理,创造新的炮制方法,并加强临床研究和炮制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研究。此外,建议国家中药炮制研究应全面规划,长短结合,重点突破,组织落实,集中力量,扩大队伍[13-14]。
2.6 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方面 冯老师从净选、切制和粉碎、去毒、改变作用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在中药炮制研究改革方面,冯老师认为只有在搞清原理的基础上才有根本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草药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中草药炮制理论的研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要结合中医用药特点进行临床、成分、药理的探讨。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遗产,中草药炮制亦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仍应坚持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加以改革,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5]。
2.7 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方面 为改进原始粗放的中药炮制的加工方法和落后的研究手段,冯老师将西药研究模式和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冯老师将植物化学中的成分分离技术引用到研究中,拓展了中药研究思路,陆续开展了“芫花的分离”“苦参碱的分离”等课题的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到中药提取工艺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中药的现代化。
3 厚积薄发,由专家到领军者
3.1 著书立说 冯老师主编的《山东中药炮制经验汇编》和《中草药加工炮制手册》,为第一部《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的从无到有奠定了基础,对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对山东省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冯老师为主参与的《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辑录了160余部医药古籍中的炮制资料。冯老师主编的《古今中药炮制初探》,通过历代有关中药炮制的文献考证和现代研究报道的综合分析,对中药炮制的历史、应用、技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现代炮制研究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为现代炮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
3.2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和途径 冯宝麟老师在无先例借鉴的情况下,从炮制实际、文献和多学科实验研究等方面,探索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途径[16],提出了炮制学科需要在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和工艺、炮制品质量评价标准、炮制作用和炮制原理5个方面整理提高和深入研究,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从中医药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理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文献和多学科交叉实验研究等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新的工艺方法,规范饮片炮制工艺,建立符合饮片自身特色的科学化的饮片质量标准,解析炮制原理,丰富和完善中药炮制理论体系,更好地实现传统炮制的意图,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冯老师的这些观点绝大多数是在炮制学科的首次报道,并一直对炮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至今仍是炮制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冯老师还提出,中药炮制还存在“去伪存真”的问题,继承绝不能无分析、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对一些可能误传误用的炮制方法,应结合文献研究、临床、药理和化学等现代实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加以验证、提高和发展。
3.3 学术价值 冯宝麟老师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他提出的很多十分独特也很实际的炮制研究观点,至今中药炮制研究领域仍未突破。此次国家“十一五”立项开展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相关设备研究”,探讨各炮制技术共性和科学内涵。而冯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炮制应以基本技术为单位来开展研究,通过了解基本技术对药材的影响,有助于搞清中药炮制的原理。
3.4 科研成果的应用 冯老师受针剂在负压状态下检漏的启发,提出了中药可减压冷浸软化的设想[15],后由庄立品老师牵头设计,由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济南神农机械厂等单位共同协作制造了国内第一台中药饮片减压浸润设备-DCS型中药材冷浸软化装置,是当时国内饮片生产浸润软化工序的最新设备,是现代减压闷润设备的先导,为饮片生产工艺改革作出了贡献,此工艺后来转让给了潍坊中药厂,使其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此后的相关炮制机械的改进和研制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此外,冯老师在单味药的制备方面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根据中医用药习惯与经验,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现代研究资料,选用水及不同浓度酒精,采用不同煎煮法和渗漉法制成单味药制剂203种,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此研究与现代提出的新型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 个人素养
冯老师之所以能够从外行到内行,从内行到专家,再由专家到对中药炮制研究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是与冯老师的个人素养和魅力分不开的,我们在学习冯老师对科研事业的钻研精神外,还应学习他的个人品质,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以期早日成才。
4.1 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中药炮制虽然很重要,但客观的讲从事中药炮制研究比较枯燥无味,且无先例或其他学科的先进的研究思路可借鉴,困难较大,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少,所以中药炮制研究队伍很不稳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本身就较少,能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在炮制研究之初,研究所仅冯老师一个炮制研究人员,炮制研究不受重视,社会上对这门传统中药制药技术科学内涵的认识滞后,这些都给冯老师进行中药炮制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却并没有阻挡住冯老师前进的步伐。他顶着压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探索,为我所的中药炮制研究打开了新局面。1963年王琦研究员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分配至我所,同冯老师一起坚持中药炮制事业,在中药炮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人们对中药炮制认识的提高,冯老师身边逐渐汇聚了很多喜欢从事中药炮制研究的年轻人,他们在冯老师的带领下一直工作在中药炮制研究的第一线,为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乃至山东省的中药炮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为人正直善良、淡泊名利,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冯老师为人正直善良,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和照顾周围同事,人缘极好,单位里的一位独身生药学专家,曾因脑血栓摔倒住院,冯老师及其老伴天天给她做可口的饭菜,由于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托人给她送过去,1天2顿,连续40多天,直到病情好转。冯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对年轻同事和学生总是耐心指导,有问必答,从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关心同事和学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师长。
冯老师从不争名逐利,在单位威信极高。在平时工作中始终秉承着“踏踏实实做工作,认认真真搞科研”的行为准则,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由于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需要经常外出考察,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有时白天跑了一天,晚上也不能休息,因为要把收集的资料及时整理出来,但冯老师毫无怨言,总是认认真真的把手头上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是无法成为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名家、大家的;而如果没有博学多才和较强的人格魅力,冯老师在中药炮制研究的道路上不会走的那么深远。他不慕虚名,不迷信传统,不畏困难、尊重科学,一切为认识和解决炮制学科存在问题探路的治学精神,是我们从事中药炮制研究后来人学习的榜样、楷模。
[1]冯宝麟,王琦.中药炮制研究应重视历史沿革的整理.中成药研究,1982,(7):18 -20.
[2]冯宝麟,王琦,李秀稳.川乌炮制工艺改革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0,(2):32 -33.
[3]冯宝麟,王琦.马钱子炮制工艺改进.中草药通讯,1973,(2):42-43.
[4]冯宝麟,王琦.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中草药通讯,1974,(6):35 -37.
[5]冯宝麟,庄立品.巴豆霜炮制方法的初步探讨.中医药研究参考(内部资料),1978,(11):32 -33.
[6]冯宝麟,王琦.关于麦冬去心问题的探讨.中医药研究参考(内部资料),1978,(11):70 -74.
[7]冯宝麟,赵小桐.地黄炭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4,(1):14 -15.
[8]冯宝麟,王琦.中药酒炒类炮制的研究.山东医药,1978,(4):41-43.
[9]冯宝麟,王琦,张兆旺,等.关于中药酒制问题改革的商榷.中成药研究,1981,(7):14 -17.
[10]冯宝麟,王琦.中药炭药探讨.中成药研究,1982,(8):16 -18.
[11]冯宝麟,赵小桐,任遵华,等.陈嘉谟炮制原则(辅料制)适用范围的讨论.中成药研究,1985,(6):13 -14.
[12]娄松年,冯宝麟.生、炒酸枣仁水煎剂镇静、安眠作用比较.中成药研究,1987,(2):18 -19.
[13]冯宝麟,王琦.对中药炮制研究的几点看法.中成药研究,1980,(5):33-35.
[14]冯宝麟.中药炮制研究规划设想.中成药研究,1984,(6):46-47.
[15]冯宝麟,王琦.关于中草药炮制原理和改革途径的探讨.中级医刊,1979,(2):37 -41.
[16]吕文海.冯宝麟中药炮制研究思想三——对炮制研究方法途径的探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