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知止”中安眠

2011-04-13王辉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道家儒学生理

王辉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400010)

3月23日世界睡眠日,笔者有幸应邀作客大渝网,与广大网友闲聊关于睡眠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想说的问题很多,至今仍余意未尽。

睡眠,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与生俱来,不须学习。看看婴幼儿,他们啥也不懂,却睡得香甜。拙见以为,而今众多失眠者,大多数是不必用药治疗的,甚至连食疗、理疗都不必要,需要的是一种自我修炼,以达到“知止”的境界,自然会安眠。

修炼,似乎有点古代方家妄想登天的味道,其实这就是“心理素质训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都很重视,是实在的科学,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密切相关,不属迷信。

“知止”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儒家的代表作《大学》的第一段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儒学的这几句话,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姑且不管这种境界能否实现,但读懂它对于克服睡眠障碍有积极的意义。

“止”有两个意义,一是内明之“止”,这点一时难以说清;一是外用之“止”,指的是不论是各级领导人或是一家之长,或只做了一个普通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的“止”。

“知止”,要先“知”道了才能够自“止”,“知”是“止”的先行条件。有这样一些失眠者,对自己的睡眠状态要求过高,如认为每晚必须睡8小时才算正常,睡着7小时也以为是病。还有的老年失眠者,常早醒,要求用药达到他孙子的睡眠水平。他并不知道这是观念上的错误,只有让他先知道,才能停止其非分的奢望。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患者早已自“知”,但没法自“止”。如失眠最多见的是对睡眠的恐惧。一个睡眠正常的人,不知不觉就入睡了,肯定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快些入睡。而对常被失眠困扰的人来说,还没上床,脑海里老想“我今晚应该早些入睡,不然,明天考试咋办?”诸如此类,就是这种思想不能自“止”,因而成为导致失眠的元凶。

还有,每一个人都必须挣钱糊口养家,但很多人早已家财万贯,仍然拼命挣钱,以求实现更高的目标。他深知“钱,身外之物”的道理,也仍不能自“止”,如此恶性循环。这种人如不重视精神上的修炼而“知止”,失眠怎么会康复呢?

其他不“知止”者很多,如官场升迁、职称晋级……,知道者与不知道者都止不住,何谈“定”、“静”、“安”?这是儒学经典对失眠者的有益指导。

其实,对于安睡,核心问题是一个“静”字,知止能达到“静”的状态,睡眠则可实现正常。当然,“静”不仅能安眠,也是养生保健的要求。如道家的养神论者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做到心神宁谧,静到如山谷之空旷虚无。还认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把静而安眠作为恢复生命的重要生理状态。因此,道家打坐修炼就是要求入静,太极拳、五禽戏也都要求入静才能达到最佳的保健功能。道家晚唐时代作品《清静经》原文仅392字,融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后两句说:“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白居易也有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看来,今天欲战胜失眠的人,应努力去修炼“知止能静”的思想境界,这可能比药物安眠的效果要好得多!

猜你喜欢

道家儒学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儒学交流在路上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漫画道家思想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