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冠心病23例
2011-04-13虞金龙张国樑陈霞
虞金龙,张国樑,陈霞
穴位注射治疗冠心病23例
虞金龙,张国樑,陈霞
(上海市芷江西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70)
水针;冠心病;针刺
现代实验观察证实,黄芪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1]。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23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和社区家庭病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2,3],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平均66岁。
2 治疗方法
取足三里穴。局部皮肤消毒后,使用10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直刺入穴位,并上下提插,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后回抽,若无回血,即由深至浅,分层注射黄芪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星期治疗2次,每次每穴注射5 mL,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胸闷、胸痛、心慌和气急等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服用b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及钙通道阻滞剂。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有关诊断标准。
临床控制 胸闷、胸痛、心慌和气急等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 胸闷、胸痛、心慌和气急缓解。
有效 上述各项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 上述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23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控制1例,占4.4%;显效5例,占21.7;有效13例,占56.5;无效4例,占17.4%。总有效率为82.6%。23例患者治疗前心电图ST段移位0.05~0.1mV 8例,ST段移位>0.1mV 3例,T波变化15例;治疗后心电图ST段移位0.05~0.1mV 4例,ST段移位>0.1mV 1例,T波变化7例。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胸居上焦,内藏心肺,心主血脉,肺主诸气。若胸中阳气痹阻,则脉络不通,瘀血停滞,或风热壅肺,闭塞气机,均可导致胸闷、胸痛、心慌和气急等症状出现。根据这个原理,采用取足三里以足阳明经腧穴有强身保健的作用,配合药物注射能够充分发挥药效,兴奋穴位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达到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从药理学来看,中药黄芪能补益肺气,健脾固阳,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血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更为明显。其机理系抑制心肌细胞内钙调蛋白的活性,使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所致。APS可明显保护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BaCL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和CHCL3诱发小鼠室颤,降低心率。黄芪皂苷AMS高浓度时抑制Na+,k+-ATP酶,对离体鼠心呈正性肌力作用,低浓度时则兴奋该酶而呈负性肌力作用[5]。有利于调节和维持心机氧化代谢及能量的供需平衡,消除左心肥厚的诱发因素。
[1] 张兴权.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及诱导干扰素、促进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4,14(4):94.
[2] 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1981, 20(4):254.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07.
[4]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0,203.
[5] 沈映君,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165.
2010-06-15
虞金龙(1954 - ),男,主治医师
1005-0957(2011)01-0046-01
R246.1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