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走罐治疗月经后期40例
2011-04-13魏娜
魏娜
腹部走罐治疗月经后期40例
魏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
推罐;月经失调;针灸疗法;穴位,胸腹部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 d以上,甚至40~50 d,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亦有人称之为“月经错后”、“经迟”,是妇女月经不调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腹部走罐治疗月经后期4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月经后期患者均为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3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2.35年;病情轻者5例,中度23例,重度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月经不调(月经后期)中医辨证及西医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1]
月经周期延后7 d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1.3 排除标准
性腺内分泌检查显示有功能失调者;生殖器炎症引起的月经后期;子宫肌瘤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后期;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全腹部,先在腹部涂以医用液体石蜡做润滑介质(可以用其他油性润滑剂替代)。医者取大号玻璃罐1个,用镊子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持罐,将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速将罐扣于腹部任何一处,调整吸拔的力度至患者可以承受为度。首先顺时针沿脐周由内周至外周螺旋状走罐1次。后取下拔罐重复以上操作。反复3~4次。其次在小腹部与少腹部往返走罐,最后沿带脉循行进行往返走罐。走罐的过程中着重点放在小腹和带脉部位。治疗结束后用毛巾擦去患者腹部遗留的液体石蜡。隔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3 d,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
好转 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未愈 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40例中治愈15例,好转20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7.5%。
4 讨论
月经后期可归属西医学“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其病位主要是在胞宫。腹部走罐手法对月经病的治疗作用有2点。①施术部位以小腹部、少腹和腰部为主,而这些部位从解剖学来看正是子宫和卵巢在体表的投影区,通过走罐手法可使子宫和卵巢受到一种良性刺激;②腹部的穴位有很多,其中有很多穴位是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如关元、气海、归来等。本法可以刺激腹部相关经络穴位,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这在临床治疗,尤其是器官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腹部走罐的用意也是从局部入手进行刺激,并通过局部取穴,可以直接刺激腹部的穴位和腹部的经络,如任脉、带脉、肝经、脾经、肾经等,从而达到刺激经脉,疏通经脉气血,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的目的。
[1] 新药(中药)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2):73-7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4.
2011-01-28
魏娜(1986 - ),女,2009级硕士生
1005-0957(2011)07-0480-01
R246.3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