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樟连教授治疗痛经经验浅析

2011-04-13汪慧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关元经期异位症

汪慧敏



王樟连教授治疗痛经经验浅析

汪慧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9)

针灸疗法;痛经;名医经验

王樟连教授行医40余载,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人。王教授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方面都有独到经验,认为痛经首先要根据现代医学检查区别原发性痛经和有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痛经,在辨证上除了根据四诊来辨别证型外,还应辨别是“不通而痛”还是“不荣而痛”;经前痛还是经后痛;经络属于肝、肾经,还是冲、任;疼痛的性质和腹部的软硬度,对痛经的轻、重程度要有判断,在针灸治疗的难点在于快速有效地缓解剧烈疼痛,其中重症继发性痛经是痛经中程度最严重的,治疗上最为棘手,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难点在于治疗缓解后病情的复发。笔者跟随王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 辨证

1.1 辨病机

痛经发病有包括虚实两大部分,实证主要因为外感六淫、起居不慎、情志及外伤或手术损伤冲任,邪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瘀阻,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虚证多由冲任气血亏虚或肝肾气血亏损所致,胞宫失于温煦濡养,以致“不荣则痛”。

1.2 辨时间

痛经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冲任、胞宫气血瘀滞或亏虚,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便可发生痛经。故经前或经期发生疼痛者多属实证、或虚中挟实;经行后疼痛或加重者多属虚证。

1.3 辨部位

肝经循行于阴部及少腹两侧,肾经由会阴上腹贯腰脊,冲任二脉同起胞宫。若少腹一侧或两侧胀痛多属肝郁气滞;若痛在小腹正中多属冲任、胞宫瘀阻;若小腹疼痛引及腰脊多为肾气不足。

1.4 辨疼痛性质

一般而言,隐痛、坠痛等痛势较轻属虚;掣痛、绞痛、刺痛等痛势较剧属实;疼痛灼热,得热剧属热;牵引疼痛得寒甚者属寒;疼痛固定不移,刺痛入夜尤甚者属血瘀;疼痛以胀痛,乍作乍止,部位游走者属气滞。

1.5 辨腹部软硬度

如果腹软,疼痛绵绵,喜按喜揉,一般为虚证疼痛;腹坚硬,疼痛剧烈,拒按为实证痛经。

1.6 辨疼痛程度

一般而言,疼痛时伴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冷汗淋漓,或寒热往来,恶心呕吐,甚至虚脱昏厥者为重度;行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或伴腰部酸疼,但尚可坚持工作或学习为轻度。

2 治疗

2.1 快速而有效制止疼痛

痛经患者病发之际相当痛苦,如何快速有效制止疼痛是治疗的难点之一。目前来看,针灸是缓解疼痛较快速有效的方法。在疼痛发作期,选择一些具有良好镇痛作用的穴位,如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中极、十七椎、次髎。关元穴针之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为临床治疗痛经作用最强的穴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刺激三阴交能起到协调肝、脾、肾三脏功能,调节冲任,使腹部经络气血流通,筋脉得以濡养以达到止痛效果;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可行气活血通经,又为针刺麻醉要穴,能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止痛达到治疗痛经作用;十七椎为经外奇穴,属督脉贯脊属肾;冲、任、督三原一歧,均起于胞宫,故可起到补益肝肾,调节冲任气血,治疗冲任瘀阻或胞失所养的痛经。另外三阴交、足三里、十七椎、次髎具有针刺麻醉的效果。此外,疼痛是需要采用龙虎交战或快速捻转等手法或用电针密波迅速缓解肌肉痉挛,达到镇痛效果。灸法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灸法能够温通经络,通气血,一般在灸后30 min痉挛的肌肉迅速缓解,疼痛消失。

2.2 对继发性痛经要治病求本

痛经治疗中镇痛虽然是最有效手段,但痛经中最严重的类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症这两种继发性痛经,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王教授提倡用温针灸方法,由于灸法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并配合体针、水针,以达到活血消癥的作用。随着患者免疫内分泌功能改善,血瘀程度减轻,痛经也肯定会有所缓解。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基本一致,治疗也基本相同,主要解除致病因素,通过致病求本达到治疗效果。慢性盆腔炎则需要加一些清热利湿的穴位,如地机、阳陵泉。原发性痛经也需要针对病因治疗,或温经散结,或舒肝理气,经前活血行气,经期则注重止痛或镇痛治疗。

2.3 减少复发和预防

减少复发首先要重视非经期治疗。经期治疗以止痛为主,治标;非经期则针对病因,要治本;经前1星期需要调理气机。原发性痛经要坚持治疗3个月经周期,不能因为疼痛缓解而停止治疗。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治疗周期长,一般需6~8个月治疗,待病情完全缓解或稳定了才可中止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中许多是青年学生,针灸治疗都无法坚持,非经期时应指导一些简便的方法,如把将七厘散放置在神阙穴上外面再放热敷贴,并进行经期卫生教育,嘱咐患者经期不吃冷饮,注意保暖,不要在空调房里穿太短裙子等。

2.4 膜样痛经的治疗

膜样痛经发作时腹部呈痉挛性疼痛,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在于疼痛时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随同经血脱落出,块出疼痛及其他症状骤然减轻,脱落之膜经病理检验为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故称“膜样痛经”。根据临床所见症状,膜样痛经多属寒凝血瘀证,“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是其关键所在,治疗当理血化膜,化瘀止痛。针灸治疗应以温针灸为主,选用关元和中极穴,并加子宫穴活血消癥,同时嘱咐患者饮用山楂水以散瘀行滞化膜,一般治疗2~3个月后,原来块状子宫内膜会变小并呈碎片状排出,没有大块内膜堵住宫口造成子宫痉挛,痛经就自然缓解或消失了。

3 病例介绍

患者,女,37岁,公司职员,2007年1月7日就诊。反复出现经期下腹疼痛,并逐渐加重3年。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每逢经期下腹部疼痛,疼痛向腰骶部放射,并逐渐加重。现在每次月经来潮要服6粒散利痛方能缓解。患者2003年曾有1次流产史。B超提示左侧附件大小为3.27 cm×3.4 cm×3.9 cm,里面有液体,透声差。经前乳房胀痛,易怒,情绪抑郁,月经量少,有血块,腰酸,舌质紫黯,苔薄,脉细。中医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为肾虚肝郁血瘀,治则为活血化瘀,补肾舒肝。初诊取关元、肾俞、大赫、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丰隆、地机穴。关元、肾俞、大赫施药饼灸,灸3壮;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2 min后,静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四诊时,患者述乳房胀痛,性情急躁,情绪抑郁。取中极、子宫、气穴、足三里、太冲、期门、三阴交、地机穴。中极、子宫、气穴施药饼灸,灸3壮;余穴连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治疗20 min。五诊时,患者述昨日晚上月经已来,腹部不适,没有剧烈疼痛,也没有服用药物以及止痛片,只是用热水袋覆腹部,晚上迷迷糊糊睡着了,早上醒来,感觉下腹部胀痛,速来就诊。取关元、归来、十七椎、次髎、水道穴。十七椎、次髎用快速捻转手法2 min,疼痛立刻减轻,再接电针仪治疗,采用密波治疗20 min。关元、水道药饼灸3壮后患者述腹痛完全消失,重复治疗2 d,未出现痛经。八诊时,患者经期已过,痛经减轻,无乳房胀痛,腰酸肢冷,症状消失。缓则治本。取关元、肾俞、大赫、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丰隆、地机穴。关元、肾俞、大赫药饼灸,灸3壮;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用平补平泻手法2 min后,静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继续非经期治疗。继续周期性治疗3个周期后,患者痛经完全消失,B超提示左侧附件大小为3.1 cm×2.7 cm×2.3 cm,透声较差。妇科检查正常。经前乳房无胀痛,已去正常上班。

按 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多因流产、人工流产、刮宫等,瘀血不净,异位的子宫内膜不断出血,形成包块如巧克力囊肿,与《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徵瘕”成因精辟描述完全一致。笔者认为患者有肾虚肝郁症状,肾主生殖,与免疫功能也存在密切关系;肝与情绪密切相关,会影响血液运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以肝郁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其病理实质为肾虚肝郁血瘀,治疗应补肾舒肝活血化瘀。故治疗月经后的缓解期补肾舒肝、活血化瘀为主,关元、肾俞、大赫(药饼灸)补肾温阳活血化瘀;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丰隆、地机健脾舒肝消癥,针对病机;经前期的活血理气为主,中极、子宫、气穴(药饼灸)温阳活血行气;足三里、太冲、期门、三阴交、地机活血行气,采用电针治疗使机体不产生耐受。经期以镇痛为主,关元、归来用药饼灸温经止痛。关元为全身治疗痛经最好的穴位;十七椎、次髎都在腰骶神经周围,是腰骶部疼痛的针麻要穴,并用电针密波以加强镇痛作用。剧烈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表现,针灸对于缓解疼痛有效且无副反应,而且经过半年治疗,巧克力囊肿有减小趋势,故本病是在治疗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缓解痛经症状。

2011-03-14

1005-0957(2011)07-0439-02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39

汪慧敏(1962 - ),女,教授

猜你喜欢

关元经期异位症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