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蜜蜂螫刺致过敏反应1例

2011-04-13苏霞辉覃兴乐龚东方刘佳霭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蜂针蜂毒马来酸

苏霞辉,覃兴乐,龚东方,刘佳霭



蜜蜂螫刺致过敏反应1例

苏霞辉1,覃兴乐1,龚东方2,刘佳霭2

(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533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 510405)

蜂针;针刺意外;过敏反应

患者,女,26岁,反复双乳胀痛6年余,经服药疗效不佳来我院针灸门诊行蜂针治疗。2009年7月14日始用中华蜜蜂分别螫刺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膈俞等穴位治疗共8次,采用活蜂点刺法,每次用蜂1只点刺2穴,每星期进行蜂针1~2次。前7次治疗后仅有皮肤红肿、瘙痒等局部症状。第8次于2009年9月11日用1只蜂螫刺双侧膈俞穴,针后10 min出现双手瘙痒感,继而头晕、出冷汗,立即给予平卧,保暖,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4 mg、醋酸泼尼松片(强的松)5 mg,症状不缓解并出现全腹剧烈疼痛,腹泻,呕吐胃内容物,给予神灯照射、耳穴止痛等处理,腹痛稍有缓解,考虑先前服用药物已呕出,再给予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8 mg、醋酸泼尼松片(强的松)10 mg,并喝大量温蜜糖水共800 mL,半小时后腹痛缓解,无呕吐,全身出现了密集红色斑丘疹,逐渐融合成片,奇痒,给予紫芸膏外涂患处。2 h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中,无腹痛。既往体健,未婚未育,平素月经规律,周期为28~29 d,经期6 d,量中,色鲜红,质正常,血块(-),痛经(+++)。LMP8月26日,经量色质如常。妇检排除宫颈糜烂等生殖道感染,考虑为经间期出血。5 h后红色斑丘疹全部消退,经间期出血持续2 d自止。随访1个月未见上症。

按 本例患者蜂蛰过敏属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机理是蜂毒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同种蜂毒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过程,即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在一定条件下释放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前列腺素、血栓素A2、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皮肤、血管、呼吸道、消化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症状。

蜂毒具有极强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成分主要是磷酸酯酶-A和蜂肽,以蜂肽的作用最强,可引起胶体渗出性溶血。现代医学认为[1],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排卵前达第一峰,排卵后急剧下降至峰值的50%。子宫内膜的维持与雌激素的波动间存在着半量关系,若排卵期雌激素的下降速度过快,则会引起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即排卵期出血。本例患者蜂针后出现经间期出血,笔者考虑可能是蜂毒的溶血作用使排卵时卵泡破裂,血液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另外本次蜂针螫刺的部位为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有活血化瘀之功,亦可能为引起经间期出血的原因之一。

蜂针的过敏反应还与人体本身对蜂毒的敏感性及治疗时间等因素有关。笔者考虑患者在此次蜂针治疗前一周因家人去世,心情悲痛,睡眠欠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第8次与第7次治疗时间间隔21 d,机体对蜂毒的免疫力下降,亦为蜂毒反应加重的因素。

总之,蜂针治疗疾病有广泛的前景,但尚在发展中,如何减轻蜂毒反应,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 罗颂平,梁国珍.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2-103.

2010-10-14

苏霞辉(1979 - ),女,医师

1005-0957(2011)07-0452-01

R246.3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52

猜你喜欢

蜂针蜂毒马来酸
综述蜂毒的应用
蜂针疗法
蜂毒的美容作用及其安全性
蜂毒注射过敏的应对措施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蜂针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验案一则
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便秘80例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观察
蜂针疗法安全性研究的思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