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限语境下语义似同实异现象的认知范畴研究

2011-04-13

关键词:范畴原型语义

于 翠 红

(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一、引言

认知范畴理论认为词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存在,原型是每一类事物和事件中最典型或最具代表性的个体,而非典型的个体则构成边缘。因此语言使用者在词义理解时是从寻找原型意义或原型特征开始的。[1]389然而在实际语用过程中,为更好地传达隐含意义、表达修辞特征、获取文体效果,人们有时必须超越词汇原型范畴,让多个语义似同实异的候选词项参与竞选同一句法节点(gramm atical node)位置,其结果是词汇的语义表征和特定语境相结合形成语义预设,并对话语信息的传递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认知范畴与语言的关系,国外学者很早就给予了关注和研究。[1][2][3]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语言学家也开始了认知范畴的研究,继而涌现出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如对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模糊性和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的研究,[4][5]对范畴化认知模型的研究,[6][7]对认知范畴与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等。[8][9][10]尤其是认知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和原型性(prototype)研究对于传统语义范畴不能克服的模糊语义问题,以及呈多中心结构的词汇多义性和隐喻性分析具有很大启发,也给目前外语教学中的一些自发性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11]

尽管认知范畴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迄今为止,对于二语学习者最感困惑的语义似同实异这一论题的研究尚很欠缺。本文以认知语义范畴理论为指导,对受限语境下的词汇语用效应进行分析,考察适应大学英语水平阶段学习者的词汇认知模式构建,探索语义似同实异词汇的认知和教学新思路。

二、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词汇语义

为了充分认识世界,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定位以方便储存和记忆。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即为“范畴”(category),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从认知角度看,范畴化是人类从万事万物在性质、形状、功能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中看到其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歧异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6]范畴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受事物特性及人们对事物经验的限制,是人的生理感知和大脑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范畴构建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人们对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多是在原型的基本层次上进行。因为,在此层次上,“大脑的经验范畴与自然界的范畴最接近、最匹配,人们更容易感知和记忆”。[11]59

在语言中,“范畴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词义及语言运用的基础”,[11]80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词义作为语言单位的理性形式又以概念为基础,以语音、语法和文字符号为其表现。根据认知范畴的语义观,概念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汇意义的范围,拥有说明此概念重要特征的定义,词汇语义的发展演变则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在经验世界里,事物常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属于多层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反映在语言上,有些词汇拥有抽象的方式,可以用以表征不同类别成员的属性,该类词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在此范畴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上位范畴词汇,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下位范畴词汇。三类词汇以相似性为中心,对共同特征赋予更高的权重,又不可能全部相似,构成语义包含(inc lusion或entailm ent)或被包含的关系,即根据词汇的上下义关系形成在一个共同概念支配下的语义场(sem antic field),从而产生词汇语义的似同实异现象。

可见,所谓语义似同实异是指词汇之间具有较高的语义相似度,但在表达方式和特定语境下又存在着语义差别的一种语言现象,即它们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意义,但在词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附属意义或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分布上存在差异。例如demolish,raze,exterminate,wreck,ruin这组词中,尽管都具有原型范畴词汇destroy的显著特征和相似的基本意义,但强调的重点、达到的程度、情感色彩等却不尽相同。在具体运用中则更多地受到上下文语境和使用场合等的限制,从而具有不同的信息表征:demolish和raze尤其适用摧毁像建筑物之类的庞大物体;exterminate主要用来表示大量的消灭或杀死,尤指根除;wreck尤其适用于表示碰毁、撞坏(尤指船、飞机、车辆等);ruin亦指彻底毁掉,但不含有以某种摧毁性的力量进行破坏,而含有在一定的过程中逐渐毁掉的意思。

一般而言,词汇传递的信息通常是原型意义的语用弱化或强化,具体词汇的语用选择多以语境为依托,以缩小语境与词汇语义之间的信息差,使表达更为严谨准确。显然,只有在特定语境中具有语义凸显意义的词汇才能获取最显著的语境效果。在具体语境中,相似性和概念性互相限制、交互激活,使词汇语义成为受限语境下表达的多种多样且惟一具体的意义,只有把一个词放到与之相关的各个认知结构共同组成的背景中,才能准确分析它的语义。因此词汇语义与其赖以出现的语境本质地联系在一起,而各层范畴词汇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与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差异,则为人们深入研究语境与词汇语义的关系留下了探索空间。

三、语义聚合与切分的理论依据

语义的聚合与切分是指在语言系统中词汇语义成分在对立基础上形成的关系,该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同现关系。[12]语义聚合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语义范畴中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核心,该核心具有的语义聚合功能可以将意义、性质、特征、类别等方面相近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并以它为中心形成一个语义场。语义切分则是指对某个词的语义进行更加具体的分割,找出其外延更小、内涵更丰富的下义词以便更加形象地进行语言描写。如“walk”作为具有显著原型意义的词汇,属于基本范畴,拥有很强的语义聚合和切分功能,能够同与其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totter,hobble,sidle,shuffle,l im p,tip toe,stride,th read,tread,sashay等构成“行走”的语义场。不管语义聚合还是切分,其基本条件依赖于语义场内词汇中心义素的同一性,即都具有“行走”这一核心特征。然而,由于词的搭配多受语法规则、语境以及语义条件的制约,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的理性意义并不完全一致。鉴于语用过程中词汇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由理性意义承担,理性意义的不完全一致会导致词汇主要信息产生差异。于是文学作品中便有了如下形象生动的情景表述。

1.You’ve no doubt seen those TV show s where the child who has“made it”is confronted,as a surprise,by her own mother and father,tottering in weakly from the backstage.(Alice Walker:Everyday Use)

2.That is the way my Maggie walks.She has been like this,chin on chest,eyes on ground,feet in shuffle,ever since the fire that burned the other house to the ground.(Alice Walker:Everyday Use)

3.An Arab navvy working on the path nearby lowered his heavy hoe and sid led slow ly towards us.George Orwell:Marrakech)

4.For several weeks,alway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of day,the file of old wom en has hobbled past the house with their firewood.George O r well:Marrakech)

句1中,“totter”一词的使用形象地刻画了激动的情绪状态下,父母步履踉跄走上舞台的情形;句2中的“shuffle”令Maggie自卑形象跃然纸上;句3中的“sid le”则暗示了前来讨要面包的阿拉伯工人羞怯的心理;句4中“hobble”展现了柴草重压下老妇人们摇摇晃晃艰难行走的情景。假如将文中这些词汇都替换为“walk”,虽不会对句法结构产生任何影响,但原词所传达的视觉表征、语义色彩、心理意境等便不复存在了。可见,在词汇使用过程中,人们一方面不能抛开语境抽象地讨论某个词汇的原型意义;另一方面,特定语境下词汇的选择、延伸、调整和顺应也能为听(读)者理解话语提供语用认知导向,从而减轻信息处理负担。

词义聚合和切分的理论依据是上位范畴的聚合功能和下位范畴的切分功能。[13]不可否认,英语中任何一个词汇都和一定数量的其他词汇具有某种语义联系。对受限语境下语义似同实异现象的认知范畴研究能够较好地揭示语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成因,引导学习者的词汇内在认知图式向有利的方向重构,简化词汇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整合,从而帮助学习者围绕词汇原型范畴形成丰富完整的信息网络。因此,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基本词汇后,应适时利用语义聚合和切分对相关词汇的语义进行区别和联系,将具有语义联系和语义相似性的节点连接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加深词汇记忆,准确把握词汇使用意境和语域,还能将相关词汇分门别类地汇总成语义场,更方便地进行词汇联想和整体记忆。对词汇的这种动态重构过程不仅会影响词汇习得绩效,也因此决定了语言输出效果。

四、认知范畴下的词汇语义认知

人们认识事物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基本层次范畴作为人类对事物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成为范畴的认知参照点。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线索有效性”(cue validity)也认为基本等级效应能够同时做到使范畴内的相似性和范畴间的区别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1]38从而奠定了基本等级在各范畴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同样,在语言词汇层面上,基本等级范畴的词汇多属中性词,使用频率最高,具有明显的被感知的区别性表征,最能反映整个范畴的特性,其定义和构词的价值最大。[8]以现在英国出版的学生词典为例,其中用来作为定义词的数量一般都在2000个词汇左右,绝大部分词汇属于基本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上下位范畴构成了词汇的等级结构,也因此决定了词汇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顺序,即从基本范畴词汇的基本义项入手,优先学习基本范畴词汇。

然而,“基本层次的词汇学习是有其阶段性的,它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只是学习一些基本范畴的词汇,无论对于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产出都是不够的”。[14]笔者曾以Basic English所提供的850个基本词汇以及General Service List(GSL)的2000个词汇为参照①目前还没有对基本词汇进行逐一统计的系统科学研究。,考察所执教的英语专业三年级92名学生(均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属于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写作中词汇的使用情况,发现学生在进行题为“An Unforgettable Day in my Life”的英语写作中,基本词汇的使用率高达85.3%。研究还显示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受限语境表达中偏爱使用概括性强、覆盖面广的基本范畴词汇,较少关注词汇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其结果是写作用词单一,词汇丰富性差,甚至严重影响表达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可见,影响学习者词汇输出效果的并非基本范畴词汇,而是学习者对词汇范畴成员的语境化处理能力。后者将决定学习者能否在特定语境下产生一个表达蕴涵并预示另一个表达现象的联想关系,即“逻辑连续体”。[15]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每一范畴化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头脑中已有的认知模型,提取相似经验来认识新环境和新事物并对其范畴化。尤其是在语言中,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往往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一定范畴中的若干成员共享一些属性,其他成员共享另外一些属性,从而组成相互交错的相似性语义网络,产生颇多词汇语义似同实异现象。由于词义等同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在理论上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客观上要求学习者在掌握词汇原型意义基础上关注词汇的语用制约,重视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根据认知规律向语义范畴的边缘扩展。因此大学阶段的二语词汇教学可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首先引导学习者对相关词汇进行非语境化处理,即在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归纳出与其语义相近的所有词项,进行语义和用法的辨析,了解各个词项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构建以词汇原型为中心的横组合搭配和纵聚合关系的语义场;然后再进行语境化处理,即尽可能地将相应词项和搭配应用于有意义的语境中,促进新词项在已有心理词汇中的同化和内化。

不可否认,高度语境化的二语输入有助于学习者获取词汇的语义、句法形态和语体特征的详细信息。Holcom b等采用EPR技术对句子背景与词的语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下词的具体效应进行研究时发现:由于目标词从句子背景中得到的信息不同,目标词的等级也就不同,背景和具体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背景支持的有效性和由具体词触发的表象加工两个因素都可以易化词汇加工。[16]

五、结语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诚然,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范畴词汇,优先讲解基本范畴词汇,使学习者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无疑是有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的词汇教学模式。但词汇的使用是动态的,词汇、语义及语境之间具有认知意义上的紧密联系,由于基本范畴词汇不能更清晰地赋予语境信息以确切含义,过多使用基本范畴词汇会给人一种勉强和非真实的感觉。因此,在词汇量达到一定阶段后,词汇教学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适时地将词汇认知范畴从原型向边缘逐步推进,突破词汇原型阻遏,帮助学习者敏锐地感知词汇语用中的似同实异现象,以便有效调动相关知识,在语言输出时更好地缩小词汇语义与语境间的信息差,使表达趋于合理、精确。

语义似同实异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词汇的认知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输入、注意、记忆,还是重构、输出,都会涉及对词汇的选择和取舍。教师应充分重视语境在学习者词汇认知重构过程中的关键意义,巧设语篇,精选例句,引导学习者对词汇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处理,确保他们轻松把握词汇间的相互关系,全面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1] Ungerer,F.&H.J.Schm 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guistics[M].AddisonW esley Longman L im ited,1996.

[2] Taylor,J.L 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OUP,1989.

[3] Piaget,J.,G.Henriques&E.Ascher.Morphims and Categories:Comparing and Transforming[M].Hillsdale.NJ:Erlbaum,1992.

[4]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5] 文旭.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J].福建外语,1999,(2).

[6] 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7]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 张雪珠.现代范畴理论在词汇领域中的应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9] 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0] 林新华.认知语义范畴的特征解析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1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 戚雨村.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3] 张欢,方文礼.认知范畴化理论与英语词汇习得[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4]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从认知心理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15] 温仁百.关于篇章连贯[J].外语教学,2000,(1).

[16] 吉峰,梁宝勇.词汇具体效应的理论模型与脑机制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9).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语言与语义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原型理论分析“门”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