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学习者批判性话语研究——以师生电子邮件交流为例

2011-04-13魏冉

关键词:电邮信件礼貌

魏冉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一、问题的提出

“请求”是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具有施事能力的一种言语行为。Brown&Levinson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将请求划分为竞争性的言语行为,因此在实施言语行为请求时,人们常采取一些策略减轻其言外行为的不礼貌,实现语言的礼貌表达。[1]69Blum-Kulka等在1989年就不同文化语境下各种言语行为表现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大规模研究,即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CSARP),研究以请求和道歉两种言语行为为主,研究发现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请求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2]CCSARP的实施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请求语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Fukuya,2002;[3]1-35Byon,2004;[4]Barron,2008[5])。研究范围覆盖本族与非本族语者请求语特征对比、请求策略使用、语用能力发展和请求语可教性等诸多方面。我国研究者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比较上(张绍杰、王晓彤,1997;[6]凌来芳,2003[7])。这种比较模式的使用虽然可以丰富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但存在设定目标语群体更具有言语优势的先入为主的偏见。[8]电子邮件沟通是现代社会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新形式。电邮话语从口语和书面语中产生,同时包含了口头话语和书面用语的双重特点。由于电邮不仅能够解决远程交流的困难,而且避免在不对等交流中因为权力关系不平衡造成的交流偏差问题,因此成为学校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手段。此外,作为网络交际手段的一种,电邮不仅提供给沟通双方维系联系的方式,也创造了研究言语行为的新途径。反观以往的研究,研究采取的方法以话语补全测试(DCT)、多项选择测试和角色扮演等测试手段为主,缺少自然语境中语言样本的搜集。电子邮件作为当代信息沟通的便捷媒介,与DCT相比能够提供自然语境中的言语行为语料。师生交流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形式,存在机构权力关系的不平衡。有效的师生电子邮件交流要求师生具备恰当的媒介和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需要学习如何有效使用语言商榷权力地位,建立沟通的社会身份,反映适当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本研究以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探讨师生沟通中的语用请求问题,并尝试以电子邮件为语料搜集的主要工具,描述学习者批判性话语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

二、理论基础

(一)意识形态 Fairc lough(1989)提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言,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话语可以反映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反作用社会实践。[9]17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批判性话语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关联的观念、概念的集合,能够系统、自觉、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话语是人或社会群体沟通的媒介,也是语言外壳下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二)社会权力 Fairc lough认为语言具有社会性,能够反映和建构社会关系。然而在社会中语言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决定了语言不仅可以交际也可以进行控制的实施。话语可以用来调控人的思想和行为,话语中存在着权力的分配,是权力行使的场所,也由权力关系建构。他还指出权力不对等性的称谓、有权力会话参与的特殊用词以及掩饰权力不对等现象的非正式语体的使用。语言借助权力关系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形成常识性假设,因此人们应该培养批判性语言意识,了解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潜在关系。

(三)社会身份建构 社会身份指人所属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而身份建构是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话语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在交往中,人们通过话语随时建构自我的身份,区别于他人。Fairc lough研究话语秩序是如何由权力关系建构的,他指出话语的民主化、商业化和技术化及其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关系影响话语秩序。社会的话语秩序可以理解为社会层面的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描述,那么机构或者个人的话语秩序即机构层面或个人层面上的关于身份的叙事建构。一个人的身份的描述可以是多重的,身份的建构通过自我意识、社会关系和语言的发展不断变化。综上所述,话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意识形态、社会权力关系、社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都通过话语体现出来。批判性话语反映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可以增强读者的批判和反思意识,通过实现批判性反思,了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可以为社会解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国内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与英语任课教师的电子邮件为研究语料,其中以请求为邮件主题的邮件35封,邮件发送时间跨度2008~2010两个学年。学生均受过8年以上正规英语教育,具有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均熟悉如何使用电子邮件及进行电邮请求。由于任课教师授课伊始即鼓励大家与之用电邮进行英语交流,因此可以保证所有语料均在自然情境下完成。

(二)研究方法 1.电邮请求语料的收集。将2008~2010年间学生与授课英语教师之间的英文电邮进行搜集整理,将其中有关请求主题的35封邮件作为研究语料。由于授课教师即研究者本人,可以保证师生电邮交流的内容均为真实,研究语料均为自然语料。2.回顾性访谈。35封邮件的参与者均进行语料搜集分析后的访谈。访谈主要涉及电邮内容和请求行为实施是如何进行和为何如此安排的。访谈以汉语为交流语言,以避免因为语言障碍造成理解交流偏差。所有问题均是开放式的,让参与者充分回顾信件构思的细节,探究请求语用的使用情况。访谈全程录音,以作分析使用。

四、研究结果

(一)请求策略 将35封信件中含有请求话语的句子进行分析整理后发现,请求策略的使用涉及四种:分别为前提条件询问(query preparatory)(例句1)、需求陈述(want statement)(例句2)、语气推导(mood derivable)(例句3)和暗示(hint)(例句4)。其中需求陈述是大多数学生使用的请求行为策略(占总策略使用的52%)(例6),其次是前提条件询问,值得注意的是,前提条件询问常伴随着需求陈述一起使用(例句5)。前提条件询问可以缓解请求言语行为的强加力,与需求陈述同时使用可以起到在语气上缓解、在行为上加强请求言语实施的作用。语气推导与暗示使用的情况较少,可以看出学生请求行为更倾向于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例句1:Would you please tellm e som ewaysofw riting a for m al essay?例句2:I want you to give me some good advises to solve my Englishprob lems.例句3:Please tell me when you receive it.例句4:Could you wear smile while teaching us English?例句5:Iwant to invite you attend our outing.Could you please tell mewhether you are available?例句6:Iwant to know/ask…Iwant you to tellme…I need your suggestion to help me…I really hope you can help me.Because you are my advisor,I need you to help me.然而,过多地使用需求陈述型请求策略存在不少问题,从社会实践的话语分析角度可以看出(1)权力关系评价上,学生在实施请求行为时仅将请求作为个人需求的陈述而不承认来自教师方面的强迫度,从而减轻了说服力度并且没有缩短师生交流的距离,语言使用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顺从度的过高评价。(2)社会身份建构上,学生建构一种存在需求,学生将自己定位成以自身为中心的学生身份,这种学生身份是需要教师帮助的,不自信的,这点在陈述需求时常伴随请求性词汇“help”的出现尤其可以看出。由于这种社会身份的建构,学生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只围绕请求发出者自身为中心,提供陈述型个人原因,很少或者不试图与被请求者教师建立交流联系,维持交际关系,因此请求效率大打折扣。(3)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学术角色上存在差异。西方师生关系的界定在学业上体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社交上往往是朋友关系。因此学生常常对教师直呼其名或以昵称相称,关系表现是平等的。从文化意识形态在学术角色的体现上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人性恶的假设基础上,形成以个体本位为中心的文化意识形态,确保了个体之间的横向平等。而东方师生关系的界定是以授受为前提的不平等的关系,使用不当不能体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尊重。

(二)请求行为实施方式 从信件内容安排上可以发现,请求行为的实施通常伴随着原因陈述。大部分学生(87%)使用“原因+请求”的推导式话语结构,推延请求目的,预先给出语境详情和解释以此减轻请求的强加力,目的是增加请求效力。从信件长度上看,请求原因陈述一般较长且一般位于信件开端,因此导致拖延了请求目的,信件长度过于冗长,请求目的常常出现在信件结尾(信件1)。少数学生采用先提出请求目的,再进行原因解释的信件处理模式(信件2)。例如:信件1 Dear Carole,…I’m planning to transfer to another overseas university to further m y study.M y English is,however,too poor to reach the basic language requirement at that schoo l.As you have taught us English for almost two years,I’d like to ask you be my tutor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Your teaching is always beyond our expectation,please reply when you receive this mail.信件2 Dear Teacher Wei,Good news to share with you.My composition won m e the test finally.I’m thrille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remony.I can’t forget your inspiration during these two years.Before those days,I’d been bored by things associated with English.Your encouragement and strong trust enable me to make dream com e true.…

研究证明中国人倾向于使用“请求原因+请求目的”的归纳式话语方式表明他们的间接性礼貌,间接性请求可以减少请求的言外之力,减轻对听话者面子的威胁。但信件过长会影响沟通的效率,导致读信者失去耐心,请求效率大受影响。许多邮件书写的书籍建议电邮撰写人使用由上至下式(top-down)的信息处理方式安排信件内容:比如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信件开端,信息轻重一目了然,读信者的需求和时间都能够得到尊重。此外,从学生使用原因陈述的长度和方法上看,虽然旨在顾及教师的面子,提升礼貌程度,但在权力关系上没有建立师生交流的参与关系,因此请求效果不佳。

(三)称谓语 师生电邮交流的称谓语问题在本科生的电邮中普遍存在。受母语文化的影响,称谓语一般以“头衔+姓”的形式呈现以示尊重。在涉及请求的35封邮件中,学生均礼貌地遵守这一称谓习惯,以“Miss Wei”,“Miss Carole”“My Teacher”,“Teacher Wei”,“Beautiful teacher”“Sir Wei”,“Pro.Wei”称呼读信者。汉语较习惯非对等式的称谓类型,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社会性人的作用,不突显个体,因此在称谓上体现了汉文化的“尊人卑己”、“尊卑有分”的等级观念。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受人尊敬的职业,汉文化对教师的称谓向来谦恭、充满敬意。受母语文化影响,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称谓也体现了一种学术上的尊重。但这种非对等式的社会关系建构,与西方文化下讲究交际“平等”、“一致性”的理念相悖。

(四)礼貌策略的使用 Brown&Levinson将积极和消极的礼貌策略定义如下:消极的礼貌策略指以回避为基础,旨在不强制听话者的行为自由,减少强迫度。比如致歉、提供选择、尊重对方、强迫度减轻、自我谦卑等。积极的礼貌策略指以接近为基础,旨在满足听话者的需求,增加自我形象。例如:注意听话者需求、寻求一致、假设共通、寻求赞同、许诺等。[1]701.消极的礼貌策略。(1)策略使用一——自我羞辱。中国学生习惯在请求行为实施前使用自我羞辱的语气以缓和请求言语行为的强加力。比如:…I know I’m not that excellent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probablymy class per formance is disappointed you.But if possible,could you please lendme a hand and helpmeimprovemy English writing?...(2)策略使用二——致歉。道歉策略的使用常出现在信件开端,学生使用道歉作为信件寒暄的一种形式,这种偏好在汉语中常常作为一种修辞习惯,表现礼貌。受母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信件请求中学生也将汉语语用迁移到英语使用中。比如:Dear Miss Wei,I’m so sorry to bother you.I know that you must be confused to receive this em ail.It’s really rude to make you feel upset,but please domea favoronmy English learning….2.积极的礼貌策略——非正式无效恭维话语。不自觉地表现对不平等关系中地位高者的成就肯定,以帮助请求目的的达到也是学生常常使用的请求方法。在请求言语行为实施前,学生对教师专业成就作出肯定,进行或明或暗的赞扬,这种“赠与礼物”的礼貌策略满足了听话者、读信者的心理需求,能够促进自我形象的建立。但导致的不良后果是信件形式不正式、口语化程度严重。每个句子都用I或者you开头,句子结构简单,不能够长久维持师生学术的合作关系、建立联系。例如:…I’m so delighted that you are my English teacher.You are helpful and take easy-going attitude towards discuss with your students.I cannot find any tiny bad tempers on your daily performance.So I hope you can continue to be our teacher and friend and kindly join us on our outing this Saturday morning….

五、分析与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知,师生请求电邮采用了多种礼貌策略。在请求行为表现和策略使用上,大多数请求采用需求陈述的请求策略,配合使用前提条件询问的策略使用减轻请求强加力,而较少使用语气推导和暗示的直接请求策略。在请求行为实施前使用大量前置性原因解释,延迟请求目的,这是学生为减轻请求强加力而采取的一种礼貌措施。在称谓语使用上,“头衔+姓氏”的信件称谓形式被普遍应用。但在请求行为实施上,原因说明不具备有效性,礼貌策略的使用不当,出现影响有效请求的礼貌行为,如自我羞辱、致歉和非正式无效恭维话语。总体来看,中国学生英文请求信件体现了较强的母语迁移影响,以下就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影响因素 1.文化意识形态。母语负迁移的产生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言语行为对环境具有强依赖性。在东方文化中,“权势性”本身就提供信息。谈话者中“权势”高的一方社会地位越高,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反之亦然。东方文化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普遍认可,师生的沟通是一种非平等交流,存在不平衡关系。因此学生在向教师提出请求行为时会具有依赖性和顺从性。这与西方Grice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中要求的质、量、切题原则相左。中国文化中礼貌原则体现在传统“礼”的基本精神上。社会格局以差序为结构取向(贾玉新,1997),[10]316受等级观念规约,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固定的身份、权力和责任。“礼”制约着人的行为、维持社会存在的平衡状态。而在西方社会,平等取向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下,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重权力,讲隐私,这和东方以群体为取向的上尊下卑截然相反。因此,在西方社会,为建立“平等性”关系,任何人都可对任何人直呼其名。在信件请求行为实施中,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学生错误使用恭维或自我羞辱或致歉的消极礼貌原则正是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体现。由于文化意识的差异造成学习者在建立沟通的社会身份,运用语言反映社会关系上存在与西方的不同。在社会身份定位上,学习者的非母语者身份常让他们使用身份确认或身份提醒的策略(比如在信件开端进行自我介绍,在信件称谓语中采取尊称等)以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这种身份使他们的请求具有合法性,能够达到向高权势者请求的目的,比如询问课程安排、学习方法等。学生建构的身份低、权势弱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式的礼貌策略。然而在西方社会,人人强调具有平等的社会身份意识,这种意识形态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产生平等的交流关系。社会关系方面,在东方文化影响下,中国学生视教师为权威、高权势的象征。师生关系是权力的关系,充满尊敬和距离感。师生沟通呈现非平等性。由信件可以发现,学生希望用Iwantto/I’d like/I hope等以写信者为中心的需求陈述策略,缺少使用和读信者的互动性、建立伙伴关系的话语标记you/we,缺少参与。虽然“礼物赠与”的礼貌策略实现了提升教师“面子”的作用,但这么做的目的只是强调教师在他们请求事件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要建立某种沟通关系。2.语用能力。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达8年之久,会不自觉地在英语使用中运用东方文化,包括东方礼貌、修辞习惯。母语迁移最显著的是延迟提出请求意图。用较长篇幅的原因解释或恭维、答谢方式做足面子,这种归纳型的信息处理次序使他们的请求信息更像个人陈述,而不是减轻强加力的请求策略。

(二)解决方法 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就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话语意识。首先,要关注并显性学习语用特征,将语码输入变成语码吸收。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成功的交际不但需要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等的掌握,更需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则、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二语学生语用失误的产生常伴随着文化差异的出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胡文仲,1999)。[11]57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性地进行语用能力培养,增加中西文化比较学科的开设,扩大读写内容和真实情景下语用能力的使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语码输入向语码吸收、语码输出的有效过渡。其次,语言使用的适度性要适当。批判性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话语使用中分析权力关系并理解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适度性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语言的言外之力作用。用语言行其事,考虑“权势”、“平等性”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使用维度和效度。最后,要注意社会身份在言语行为选择中的作用。将社会身份建构融入言语行为实施选择中,具备在使用多种语言形式和策略时有效进行自我表述和恰当表述的能力。

[1] Brown P,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345.

[2] Blum-Kulka S,Olshtain E,“Requests and apologies:A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CCSARP)”,Applied Linguistics,vol.5,No.3,1984,PP.198-212.

[3] Fukuya Y,“Consciousness-raising of downgraders in request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66 100),2002,P.1-35.

[4] Byon A,“Sociop ragmatic analysis of Korean?requests:pedagogical settings”,Journal of Pragmatics,vol 36,No.9,2004,PP.1673-1704.

[5] Barron A,“The structure of?requests?in Irish English and English English”,In:K.Schneider and A.Barron,Editors,Variational Pragmatics,John Ben jam ins,Amsterdam,2008,P.35-67.

[6] 张绍杰,王晓彤.“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1997,(3).

[7] 凌来芳.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8] Firth A,“The discursive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ity:On‘linguafranca’English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6,PP.237-259.

[9] 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London:Routledge.1989,P.259.

[10]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电邮信件礼貌
My Vacation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基于SDN的电邮抵赖源头抑制方法
暗恋是一种礼貌
电邮的主题栏书写
实用电邮表达40句
话说“电邮”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