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历程、经验与规律

2011-04-13唐晓燕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唐晓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浙江 杭州 310007)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的国情与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在实践探索中走向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映现出内在的基本规律。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历程回顾

建党9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徘徊阶段(1921年建党至1937年抗战前)。建党初期,基于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工人阶级中的实践路径,创办了一批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了工人补习组织(如工人补习学校、工友读书会等)向工人灌输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派遣优秀党团员深入工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利用各种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求扩大影响并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办刊仍是主渠道,此外还通过开办党校、团校、劳动学院等提高党员、团员、工人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抽调农民运动骨干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左”倾思想在党内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丧失了科学指导思想的根基,这种良好开局之势被打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陷入徘徊状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突破阶段(1937年抗战至1949年建国前)。这一时期,我党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定,建立健全了理论宣传和教育的制度和机构,关键是成功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整风运动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以及文艺界相继开展。作为一场拨乱反正的思想革命,整风运动是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是“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1]通过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让全体党员意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及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危害的严重性,大幅度提高了党员的理论素养,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稳过渡与曲折前进阶段(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革”前)。建国伊始,需要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历史任务,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阶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实现这种转变的过渡性质。“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2](P706)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探索中实现了平稳过渡。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全国掀起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基本清除了其中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高校课程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步入正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1956—1966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曲折前进。这一时期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注重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掀起了广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的热潮。但问题也逐渐堆积、日益严重。受到“左”的教条主义做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教逐渐脱离实际,先是兴起了全民学哲学的运动,后来又出现全民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现了庸俗化倾向。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6年“文革”)。随着“文革”的发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教逐渐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他们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指导下,大肆推行极左思潮,全民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运动演变为“在斗争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习最高指示,执行最高指示,宣传最高指示,捍卫最高指示”的运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歪曲,建国17年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被否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他们还借所谓“革命大批判”,大搞封建法西斯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党的理论建设和民众思想的混乱状况,给党的事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和无法估量的损失。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拨乱反正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2002年党的十六大前)。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灾难后,党的思想理论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孕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标志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是正确的。但由于一个时期工作中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犯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变本加厉地泛滥起来,最终酿成了“八九政治风波”。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重现生机。根据形势的发展,针对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作出了进行理论学习和教育的决定并大力实施;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系统到各种学术团体,围绕中心组织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宣传抗洪抢险英模的先进事迹,对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举行各种庆典和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由于组织严密、制度扎实、方法得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推进与新高潮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此后党中央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全面推进阶段。这一时期超越了群众运动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展了全面、深入、持久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来抓;创新载体,通过组织宣讲团、讲师团在各地开展宣讲活动提高理论教育和理论武装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高校学生的水平跃升到更高层面。随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理论自觉时期。一时间,学界积极行动,各相关系统的教学、科研、宣传工作者围绕该专题开展了广泛、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呈现新高潮。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经验启示

在90年的伟大历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在迂回曲折中前进,在实践探索中成熟,收获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1.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条件,要克服学院化、精英化倾向,也要避免简单化、庸俗化倾向。

通俗化是理论大众化的首要条件。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历届党中央领导核心切身实践通俗化。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反复强调改进文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以实现大众化。“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他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典范。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P382)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将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诸如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群众口耳相传、家喻户晓,取得了显著的大众化效果。

通俗化必然要求克服学院化、精英化的倾向。“文革”结束后,学界曾出现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教一度被视为少数专职人员的事情而远离民众。然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马克思主义唯有走出书斋,为广大民众所理解、认同并运用才能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通俗化不是简单化,更不是庸俗化。如前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曾出现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仍存在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化的观点。如认为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整体性的理论体系简单割裂成三个方面。这种观点及做法以牺牲理论的科学性、肢解理论的整体性、降低理论品格为代价推进大众化,最终不但无助于且必将危害乃至葬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

2.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要扩展宣教普及的辐射面,避免集中化倾向。

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时代的先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率先实现大众化为基础。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指出,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民主革命达到胜利的必要条件。“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2](P533)他尤其强调,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是进行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顺利完成党的一切政治任务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坚持教育党员干部“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了解、掌握、运用其精髓、原则和方法,并起到表率作用。“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6]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发展历程,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实现大众化是基础性工程,且通常以整党整风的形式开展。如1950年的整风整党、1957年的开门整风、1963—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整党、“文革”期间的整党建党、1983—1985年的全面整党等,都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

然而,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而非全体对象,要避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趋向党内集中、覆盖面不足问题的出现。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对普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相结合,着力扩展覆盖面与影响力。

3.宣传与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必须不断创新载体、方法和路径,提高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我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革命时期以办刊为主渠道。建党初期,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的机关报《劳动周刊》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工人阶级宣传团结和组织的重要性;大革命时期,除了党的自办刊物如 《热血日报》、《政治生活》、《人民周刊》外,还有一批以国民党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刊物如《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统一思想并赢得支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创新,江泽民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际内涵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充分体现出理论战线、新闻战线、文艺战线、出版战线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阵势,形成了强大的集合效应。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我党尤其重视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认为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要重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的现时代,学校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改进“两课”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操作性和说服力;加强教学管理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颇具成效。

4.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利益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艺术,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推动生产、改善生活相结合,避免孤立化倾向,也要防止功利化倾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提升必然要求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世俗生活,关注大众利益的实现。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是个体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解决民众思想层面的问题,思想层面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利益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艺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尤其注重通过创造条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创办劳动互助组和模范耕田队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创办列宁小学、夜校和识字班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毛泽东还亲自带领战士挖井解决群众喝水难问题。“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9]通过帮助群众渡难关、解困惑、谋福利,党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苏区开展“扩大红军”运动时,出现了群众争相参加红军上前线的感人场面。革命时期如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亦如是。邓小平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们的实际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对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5](P144-145)

避免就事论事、孤立化趋向的同时,也要防止功利化倾向。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则的引入,马克思主义被赋予功利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宣教也趋向功利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当作装点的门面、谋取政治资本的筹码,这不仅违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意,更有可能将马克思主义导向庸俗化。

5.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繁荣兴旺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无组织、自发的学习活动必然缺乏持久性。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权。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越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越是高度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离开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必将遭遇挫折。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1958年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之初是上海求新造船厂车间的工人在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口号下,自发组成业余学习小组学习毛泽东的 《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但这一自发的学习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难以提高成效、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此时各地党组织和各部门采取了培训师资、编写辅导材料和读物、健全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等举措,切实加强了对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领导,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开展。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繁荣兴旺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是重要的政治保证。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

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经验,反思教训得失,可以管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规律

大众化与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繁荣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了理论根基。也只有不断地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体实现完美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证明,“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程度。”[10]正是在不断深入解答“怎样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并建设新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党一次次收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此同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与党的事业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色彩,不同阶段存在不同任务和侧重点。毛泽东尤其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性,革命年代特别注重在军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建国后则更加重视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1998—1999年在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2005—2006年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2008—2010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阶段重点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种普遍性的要求必须与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毛泽东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社会调查方法引入思想领域,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客观、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5](P144-145)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须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工人阶级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对广大农民群众,重点不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于解放思想、提高觉悟,使其熟悉、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对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他们,培养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与党的事业的繁荣相统一的规律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与党的事业实现共同繁荣是9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将思想教育定位为 “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1]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总结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时他尤其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弱化的问题:“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5](P306)面对深化改革和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历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时候我们狠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事业就能披荆斩棘、繁荣发展,反之就会遭遇挫折、停滞倒退,这是经90年实践历程检验过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4]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00-80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5.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