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被忽视的心理障碍
2011-04-12□文
□文
现今的医疗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医院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先进。但医院的软件状况却难尽人意,就医生而言,某些人的诊治观念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特别是某些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如今的医学模式正在从以往的生物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既往的生物医学模式重点在于临床医生关注对疾病的诊治,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关注罹患疾病的患者。这种关注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且包括疾病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我在出门诊时,时常会遇到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曾经看过许多医生,做过许多检查,吃过许多种药,但还是感到病没治好。我为这些患者做心理量表检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患者伴随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效果非常好。目前,看神经内科专家门诊的患者,约30%伴随着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使患者痛苦不已,导致其反复求医,重复检查,浪费大量的钱财,而且还破坏了患者家庭的和谐,甚至导致有些患者走上自杀之路。
一名来自河北省某地的老年脑梗男性患者曾到我的门诊,当他进门时,我发现,陪同的家属很多。原来老先生半年前曾因“右肢活动不灵活数天”确诊为“脑血栓”,在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历了输液、针灸、吃药等多种治疗,肢体活动恢复。但他总觉得病没有好,平时总是抱怨不舒服,但做了检查结果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于是,患者辗转多地求诊,做过包括头部MRI在内的多项检查,检查结果为“腔隙性脑梗死”。
由于患者经常抱怨家人对他不关心,因此,家人决定带他来北京找个专家好好看看,他便早起挂了个专家号来到我的诊室就诊。我问完患者的病史后,为他做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检查结果发现,患者除了以往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外,没发现新的问题。于是,我又询问了他的心理状况。患者说:“我原来是个很开朗的人,可这次得病后,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但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而且觉得自从得病以后,就不是正常人,身体总不舒服,不是头晕、头痛,就是全身没劲,也不爱见熟人。家人越是关心我,我就越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我询问患者病史及查看体格检查后,结合患者既往所做检查的结果,初步考虑患者是脑血管病伴发抑郁状态。随后,我请患者在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心理检查室做抑郁量表,结果更确定了我之前的诊断。于是,我决定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了患者现在的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两周以后,患者的女儿来取药,她告诉我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睡眠时间也延长了,我让她叮嘱患者继续吃药。又过了两个月,患者来到我的门诊,高兴地告诉我,他的病完全好了,不仅睡得比以前好了,吃的也多了,还能与熟人聊天,做些家务了。
我想以这个普通的病例,提醒我们的临床医生。临床上,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患者很常见,但临床确诊并采取治疗措施的并不多见。由于经治医生的观念陈旧,大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伴发的心理障碍对躯体疾病的影响。此外,现在的医疗诊治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医生过多地依赖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的结果,忽略了最根本的临床基本功。其实每个医生都应该牢记: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把握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要把他们放在社会上进行评估,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我们的临床诊断是基于对患者病情的总体把握,各种实验室和影像检查只是为了验证我们的临床诊断而服务的,不能将实验室或影像检查的结果凌驾于临床诊断之上。因此,作为能够解除患者痛苦的临床医生,应不断学习及更新知识体系,并积极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