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中国和希腊幸福观对比研究

2011-04-12白雪

关键词:幸福观古希腊

白雪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近两年来,关于各个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成为流行,各种幸福感的调查报告随处可见。当“幸福”成为2011年两会的流行语,“幸福指数”也成为继GDP之后,被地方政府用作宣传政绩和领导能力的一项新指标。可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现当代国内对于幸福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客因素等等。然而追根溯源,人类对于幸福观的理性思考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进行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5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对幸福这一主题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和论述。他们的论述对于后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影响,研究这些思想的相似和相异,对于近现代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幸福的论述在西方古代文献中可谓汗牛充栋,极其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在中国茫茫5000年的文字史中,却只能找到只言片语,而且往往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找到这些论述可以说是沙中砾金的过程。

一、幸福的含义

古希腊人很早就把幸福作为哲学课题进行研究,德谟克利特曾说道:“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大体来讲,西方人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大类,与之对应,中国也有关于幸福的两大类论断。

1.理性主义的幸福观以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能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依据,更大的幸福在于精神层面。身体的满足可以带来幸福感,但这样的幸福在得到后就会很快消失,并且会令人产生厌倦和空虚。真正幸福是善行和德性。

“For some identify happiness with virtue,some with practical wisdom,others with a kind of philosophic wisdom,others with these,or one of these,accompanied by pleasure or not without pleasure;while others include also external prosperity.Now some of these views have been held by many men and men of old,others by a few eminent persons;and it is not probablethat either of these should be entirely mistaken,but rather that they should be right in at least some one respect or even in most respects.——Aristotle”

在中国与其对应的幸福观是儒家的幸福观。在儒家经典 《礼记》中说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眼里,福就是顺,也就是个人意愿的顺利实现。但实现个人愿望应由德行来指引,“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福不当雍,雍为不幸,吾是以惧。”如果没有德行,愿望就只能凭借运气实现,而运气是种不确定的因素,它最终只会令人烦恼。

2.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又叫自然主义幸福观或者享乐主义幸福观,它是以德摩克里特、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为代表的。他们认为,幸福首先在于欲望的满足,但是欲望的满足不能没有节制,没有节制地满足欲望只会导致幸福的枯竭。因此,从这一派中又衍生出了禁欲主义的幸福观。他们把节制推向尽头,以禁制自己的一切欲望为人生目的。

“We must,therefore,pursue the things that make for happiness,seeing that when happiness is present,we have everything;but when it is absent,we do everything to possess it.——Epicurus”

当然,享乐主义并不排斥精神领域的幸福,他们只是认为那种幸福太抽象,难以达到,不适合于大多数人。

这种幸福观可以和中国道家的幸福观相对应。庄子在 《逍遥游》中通过不同的生物之口来阐述幸福。因为个体能力和体格互异,因此对幸福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只要尽力而为即可,人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而感到满足。但是在庄子眼里,还有一种极其崇高的幸福,在于理解和领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把古代的希腊、中国哲学家对于幸福的观点这样粗略地归类,却并不代表他们具有相同的结构、体系。应该说,它们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1.在西方,并没有一种哲学思想可以压倒一切。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可以说是并行不悖。新的理论和观点不断生成,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幸福观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性,所有新鲜提出的理论都无法避免谈及这一问题。而且这些理论相互冲突,相互影响,又都从对方汲取养料。可以说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势。而在中国,自秦、汉以后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思想界的领导地位。道家学说,与其说是一种相抗衡的理论,还不如说是儒家理论的一种补充。

2.在中国古代,幸福从未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独立研究。更多地,它只是充当一种衡量德行的工具。在孔子眼里,个人的幸福应该以德行为章。个人必须达到一定修养才可能得到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脱离了集体利益的个人幸福是没有意义的。个人的幸福在于“大义”之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和时代、国家、人民联系起来,个体才有价值。

3.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尽管古代希腊和中国人都相信事物具有对立的两面,但中国人更看重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祸兮福所倚,福兮获所伏”这样的说法为中国大众广泛接受。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求福和忍苦是同一的,较少的痛苦就是较大的幸福。也就是说,既然矛盾的两个方面会相互转化,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痛苦较少的状态,避免转化的发生。而古希腊人则看重矛盾两方面的对立性。对于人来说,肉体和灵魂就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追求幸福就是追求身体没有疾病和灵魂没有困扰”(伊壁鸠鲁)。

二、幸福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是对于幸福论述最多、最全面的古希腊思想家,在他的论述中,他将幸福的要素归纳为:优生 (指良好的血统)、孩子多而好、拥有适当的财富、善意的批评、名誉、健康、美、强壮、身材魁梧、良好的竞技道德、晚年安稳、朋友多而亲善等12项。

中国人眼中幸福的要素在 《尚书》中归纳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身体健康、生活安宁),四曰修好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五曰考终命 (寿终正寝)”。

1.相似之处在于古代希腊和中国人都从身体、财富和德行来界定幸福,并且都看重晚年生活的幸福愉快。

2.相异之处在于中国人看重寿命的延伸,而古希腊人注重身体的健美。在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内,每个人都附属于不同的社团,社团之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而这种等级又与伦理文化息息相关。年岁的长幼代表着在社团中地位的高低,年岁越高的人越被人尊敬崇拜。因此越长寿的人越会得人们的羡慕,也越有福气。希腊属于个人主义的文化范围,这种文化鼓励竞争,赞美竞争之中获胜的人。希腊人崇尚体育运动,热爱体育竞技中体现出来的拼搏和竞争意识。体格越健美,越说明个体在竞争中拥有优势,也就越能达到目标,得到幸福,因此拥有运动员一般健美身材的人自然成为大家艳羡的对象。

三、幸福的实现方式

1.外求于物还是内求于心

这来源于中希对于自然和环境的不同态度。希腊人认为人类只有征服自然才能生存,并把这一征服理念贯穿对幸福的追求之中。他们主张向外求索,幸福是必须努力争取才能得到。中国人向来持“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需要人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努力是向内的。

2.倚重个人还是倚重社会

在中国,个人的幸福从来不是生命的目的。孔子眼中完美的人,君子,是个以天下大任为己任,必要时可以杀身取义的人;是一个置精神幸福于肉体幸福之上,大众幸福于个人幸福之上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有很高的修养,而这样的修养是必须经过长期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磨练才能形成。因此,中国人的幸福是倚重个人的。

在古希腊,一个人幸福与否是由社会评定的。亚里士多德在幸福的构成里有“名誉”和“朋友多而亲善”这两点就说明了幸福在古希腊人眼里的社会性。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幸福是追求“至善”的自我完善的心理过程,而善行如果没有发生或被人注意到,就不具有价值,也就不能称之为善。

3.禁欲主义

古希腊的禁欲主义来源于理性主义幸福观,犬儒学派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推向极致,从而得出禁欲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德就是关于如何控制自己、抑制自己欲望的知识。能够自制就是善,就是有德的人,不能自制,不能抑制目己欲望的便是恶,就是无德的人。犬儒学派主张通过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来接近至善,也就是用克制欲望来求得善,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古代中国的禁欲主义来源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佛家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这两种观点都提倡通过节制欲望来实现个体幸福。

它们的区别在于:(1)着眼点不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要求“禁欲”,强调的是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自我控制来提升道德,达到个人修养的更高境界;而佛教主张“忌贪”,也就是不要求需要以外的东西,通过节制欲望来达到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2)目的不同:古希腊的禁欲主义通过道德的完善获得今生的至善,佛教通过今生的修行获得后世的美满。(3)方式不同:古希腊禁欲是一种理性的思辨,佛教的禁欲是一种宗教劝导。

四、结论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对该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理性思辨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更为深入系统,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念和框架。希腊人对幸福的积极探讨和追求,追求身体的健美,注重幸福的社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东方文化侧重意念和感知,注重实用性,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应用方向。东方人注重自我磨练,注重大众利益,注重个人内心的平衡和调节,这对于现代生活更具有启示意义。对两种文化哲学问题的对比研究,了解它们的相异和相同,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拓宽思路,扬长避短,有利于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方松华.中西幸福观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1995(2):34-41.

[2]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41-44.

[3]吴卫华.简述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4):137-141.

[4]熊晓正,夏思永.中国和希腊古代幸福观念的比较 [J].体育科学,2006(5):83-87.

[5]赵军政.中华民族幸福观管窥[J].安康师专学报,2003(6):38-44.

[7]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8]Samovar,Larry A,Richard E.Porter,Lisa A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猜你喜欢

幸福观古希腊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时空大转盘·古希腊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