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1-04-12冯伟马金虎
冯伟,马金虎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我国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山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传统的地方院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尝试,勇于探索,重点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升了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
一、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氛围整体不浓,创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就业难度。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就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欲望。潜在的意识是创新的灵魂,是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奋斗的源泉。[1]然而,传统的观念却是束缚大学生思维模式、影响毕业生择业倾向的主要因素。[2]因此,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学校通过举办 “名师进校园”、 “成功者之路”报告会,并邀请主管就业的党政领导、相关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青年创业人才等进入校园,将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创业观念,为学生分析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当下的人才需求模式,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与社会责任,交流成长的过程与经历;并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创业经验,弘扬创业精神。[3]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我们也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向广大同学介绍有关西部、基层的就业创业形势,鼓励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促进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开展各种就业形势的宣传,渗透创业教育思想,使学生产生创业的渴求。同时,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培育大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和承担风险的意识,使大家明白只有具备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识,才能更全面、客观地把握创业活动。再者,通过组织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举办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
在高等教育已经由 “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昔日 “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正面临就业难的考验,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广大高校更应该及时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努力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将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4]高校应该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契机,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5]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山西农业大学在校团委、就业办的带动下,广泛开展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品牌实习、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通过深化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6]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结合社会实际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全院开展了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实践活动,通过模拟生产和经营的方式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正将创业的思想渗透到就业指导教育中去,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来。通过创业园区的活动,加强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回避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起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同学们能够真正领悟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业欲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质和禀赋,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
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还能够增强大学生求职的信心和勇气,理性地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积极乐观地参与竞争。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冷静地判断自己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评价并定位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者应该在此过程中进行监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具备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价值,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7]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增加新的技能;另外,社会实践还可以使部分大学生正视自身的价值,增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自信心。
在读书期间就能够为社会服务,并取得社会的承认,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智力、智能等方面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将很快转化为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无穷动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该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大学生培养方案确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合理利用高校社团,开拓大学生创新进取精神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8]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自愿结合的学生组织,具有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得到较大提高。另外,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很强的实践性,大学生社团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也不断提高,单纯的学历已不足以吸引招聘者的目光,招聘部门愈来愈重视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创新、实践、适应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加同不同层次人群的交流合作,不断地学习并完善自身结构,这将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形成。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表达、管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来很多问题。首先,社团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而发展却很不平衡;其次,由于一些社团与社会接触密切,但学生却很难把握复杂的社会关系;再次,依靠学生管理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团内部管理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老师在监督的同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到社团工作中来,高瞻远瞩,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保证对社团的扶持力度,真正发挥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设立了绿色能源协会,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组织广大同学观看农户沼泽池,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通过协会的桥梁作用,绿色能源的会长黄超同学连同其他成员在校外组建了食用菌栽培大棚,毕业后积极投身于食用菌种植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能源协会的成功事例表明高校社团对于创新创业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四、搭建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航
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利用宣传栏、海报、板报以及开办 “数据库的查找方法与途径”和 “网上信息的开发利用”讲座等形式,结合就业网的信息,积极组织、指导学生求职、择业。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利用网络系统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利资源之一。[9,10]我们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就业网招聘平台,选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维护,培训学生进行网上注册、投递简历并及时收集发布相关的招聘信息。另外,我们还与有关的就业服务信息网、各省市人才服务网站等建立联系。利用网上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招聘会公告,宣传本校学科专业,开办简历制作、面试策略等专栏以及网上就业策划指导活动等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五、优化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良好的氛围是实现成功创业的保证。我们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研究,划分创业学分板块,开设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论坛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 “数学建模”大赛、 “兴晋挑战杯”大赛、科技创新计划,定期开展优秀创业人才论坛、与企业家面对面以及就业直通车等学术、培训及实践等活动,并在学校成立创业协会,开设创业大厅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技术、基金以及信贷等服务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六、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各高校应把握机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为契机,正确引导、科学研究、加强宣传、促进落实,真正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落实到位,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合理规划,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刘志刚.创业教育: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源头活水 [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1,11(1):79-82.
[2]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6-87.
[3]张志中.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J].安庆科技,2009(3):45-46.
[4]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58.
[5]刘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探究[J].高教前沿,2011(3):62-63.
[6]赵璐璐,董春秋.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J].高教高职研究,2011,(2):230-231.
[7]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110-111.
[8]盛洁.发挥高校学生会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职能 [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09(14):8-10.
[9]冷开振.科学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服务大学生成功创业 [J].华章,2011(9):106.
[10]练小勃.论当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与新政策环境引导[J].华章,201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