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解读

2011-04-12曹根记

关键词:理论工作者人民大众大众化

曹根记

(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解读

曹根记

(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为此必须要从学理的角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进行解读和分析。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主体、客体以及内容等层面,可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解读和探讨,以增强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解读

所谓学理,是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1]。近代以来,许多革命家、理论家不断地将学理一词运用到革命宣传和作品之中。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章炳麟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指出,大家对民族主义的学理解释,圆满而又精致。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的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现代著名作家蒋光慈在早期宣传马列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品——《短裤党》中说,有些人虽然也可以马马虎虎地看通告,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的ABC”这类学理的书,他们的程度太浅了,以至于读不懂、弄不懂了。我们从学理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认识:第一个层面,“大众化”的时空,是指“当代中国”;第二个层面,“大众化”的主体,是指“精英群体”;第三个层面,“大众化”的客体,是指“人民大众”;第四个层面,“大众化”的内容,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就是要求“精英群体”,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化“人民大众”,使之“掌握理论”,从而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之目的。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时空、主题、客体和内容四个层面进行一番剖析和解读。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不能同时间、空间分开,它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的条件。所谓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持续性特征或顺序性特征;所谓空间,是指处于运动中的物质表现出的广延性特征。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2]恩格斯指出:“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3](P556)另一方面,物质也离不开它的存在形式,只能在时空中存在。所以,恩格斯强调指出:“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3](P392)恩格斯给时空下的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定义,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机械论的时空观界限,指明了时空不是与物质平行或无关的独立存在,而只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和了解。

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指在“当代”这个时间范畴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特指“中国”,而不是在其它国家、其他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于时空的不同,物质的运动发展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当代中国”这些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众所周知,“近代”是指距离我们较远的那段历史,而“现代”和“当代”都是指靠我们比较近的这段历史。但是,“当代”则是我们生活之中的这段历史,我们对于“现代”和“当代”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按照近代史的划分,从1840年以来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这段历史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来以前,都属于近代史。过去是将‘五四运动’划为近代史的下限,但是,历史又是在向前发展,所以目前是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算做近代史的下限。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算现代中国的历史。”[4]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划线的一个“界碑”。以后他又不断地重申这个认识,中共中央的文件和其它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也都是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期的开端来认识的。因此,“所谓‘当代’就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历史时期。现在十七大报告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讲‘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认为,主体是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是个人和人类的统一。然而,主体不能等同于个人。一般来说,主体有4种基本形式:一是个人主体,即在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个人和理论工作者;二是集团主体,即按照一定信仰、爱好和利益等组织在一起共同行动的群体,如民族、政党、团体等;三是社会主体,即以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相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四是人类主体,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而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类整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虚玄的世界,这其中的主体是人。由此,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5]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孤立抽象存在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发生着密切联系的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为其特定的主体服务的,而主体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符合自身需要的思想理论。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而且只有“精英阶层”(即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才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只能是那些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概括和总结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

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辩”而思辩的经验教条学说,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学说。因此,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以及普及化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普及与实施教育的主体,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首先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做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如果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全面,理解的不够深刻、准确,那么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教育,就是一件很难做到、很难做好的事情,至少是一件不能很好完成的事情。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切实肩负起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任,必须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进行面对面地交谈,了解大家的学习程度,掌握大家的学习需求,明确大家遇到的理论困惑,弄清大家关注的理论热点。只有这样,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才能够知道广大人民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应该讲些什么。如果我们对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所思、所学的东西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只凭自己的意愿去讲课辅导、宣传教育;那么就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难以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普及开来、难以深入人心。

为了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不断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振奋精神,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完成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为此,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切实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不断改进理论宣传的形式,适时推出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读本、电视、电影以及戏曲小品等;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广泛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扩大理论宣传教育的阵地,占领意识心态的主阵地,并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客体观认为,客体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实践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联系的外部客观事物,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中的指向对象。由于主体对象性活动指向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所以客体亦具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大致分以下几类:一是自然客体,既包括刚刚同人们对象性活动不断发生关系的天然自然物,又包括人们使用某种方式改造过的人化自然物;二是社会客体,是指已经对象化了的现实社会结构,它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三是精神客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观念东西,主要包括以物形式存在的精神活动客体和精神产品客体;四是自我客体,即以人为基本组成因素主体,在主体被进行自我认识时,自身成为一种客体,它是一种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客体。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从客体角度来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并不是让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这样一个客体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造就数以万计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真正合格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那些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能够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群众;也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更广泛、更自觉的实践层面上形成内在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搞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住重点,把大众化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教育方面,把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述的任务留给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着重弄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做到从心底认同这些理论。而要弄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是什么,那就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特色:即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为实践特色,就是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大众化的实际情况;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相符合;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必须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相一致。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观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与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对内容的发展起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一思想观点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从内容层面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人民大众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从形式层面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教育,还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形式。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人民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人民大众的思想、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人民大众来“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以人民自创的文化以及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文化来化育人民的文化大众化。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前提是,必须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小前提是,当代中国人民大众具有当前自己特殊的要求和根本利益;结论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符合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代表中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求数量庞大的宣传教育队伍,既要超越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障碍,又要跨越年龄、性别以及地域等因素所带来的界限,以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6]。只有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质”与“量”的规定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研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逐步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

总之,科学的理论不仅源于人民大众,而且还能够结合人民大众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大众”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在“人民大众”中找到自身的生长点,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利益,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如果我们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对大人民群众进行大众化的话;那么就是不仅强调“当代中国”这一特定的时空,而又强调“人民大众”这一实践主体和理论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更加符合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统一和逻辑。

[1]学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07312.htm?Fr =ala0_1.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搞“非毛化”[EB/OL]. http://news.sohu.com/20071107/n253111290.shtml,2007-11-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6]左伟清.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26.

【责任编辑:张西山】

An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O Gen-j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s who stick to and develop Marxism to push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imperative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It i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of the popularization as the time and space,subjects and objects of its process and the content that the discussion of this course of populariz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so as to heighte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popular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a;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D 641

A

1000-260X(2010)02-0039-04

2010-09-10

曹根记(1968—),男,河南禹州人,法学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工作者人民大众大众化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设计为人民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三员”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