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 论 祢 衡 之 死 的 悲 剧 性 因 素

2011-04-12赵育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祢衡刘表孔融

□赵育辉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年少而有才辩,但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故将其荐与曹操。谁知曹操反被其接二连三地侮辱,不得不把他送与荆州牧刘表。可是刘表又因其狂傲而不能容,又转送与自己的部下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后来,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回顾祢衡这26年的如云人生,因其才华横溢而名振士林,又因其狂傲不羁而引来杀身之祸,更因其一篇著名的《鹦鹉赋》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斯人已逝,无论孰是孰非,我们只能从历史的烟云中去拨开层层迷雾,还给祢衡客死他乡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社会悲剧

本来,东汉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是采用征辟、察举等制度,选拔的标准多是根据地方乡里平日对此人的社会舆论,即“清议”作为品评鉴定程序之一。品评鉴定的重点自是汉代以来儒家的纲常名教、经典伦理。直到三国曹魏时,清议之风仍有流绪,如有名的曹操问许邵:“我何如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名士对官员的评议,可谓切中时弊,既准确又尖锐。

然而自东汉末的两次“党锢”事件后,特别又进入战乱不已的三国,世事变幻莫测。在“破族屠身”,徙边禁官的凶险形势面前,官僚士大夫和文人名士们开始学会缄默,并逐渐将原先无所顾忌品评人物政治的“清议”,变为明哲保身、玄妙虚无、只具空壳的“清谈”。

因此在魏晋年间,士族们除喝酒外,崇尚谈玄是一大风范。只要有人出语奇妙,便会引得众人“抚掌大笑,称美良久”,更有人席间谈玄,越谈越来精神,以至双方“奋掷尘尾,至晚不息。”(《世说新语》)在“清议”风潮的影响下,一大批失意的士子(这类人多半自以为是怀才不遇者),或出身寒微没能步入仕途的文人(这些人多与权贵及门阀有抵触),自然地流入议人和被人议的旋涡,在相互吹捧与攻评中,逐渐模糊了人生的价值观,甚至扭曲了个性。在品评中不仅以个人好恶为前提,更不惜标新立异,危言耸听,以诡异之言来反衬自己,以夸大之辞来损益别人,偏见代替了公正,损人代替了友善。祢衡的偏执性格就是在这种风气下形成的。他受到这股“清谈”社会流的渲染,年少时便能言善辩,大谈清虚阔论,小有名气;成年后便于殿堂之上嘲笑群臣、宴会之上裸体击鼓骂曹,行为乖张怪异。由此可见,祢衡只不过是魏晋“清谈”文人中表现更为激进的一份子罢了。

二、性格悲剧

首先,祢衡的登场亮相。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前往许都。一路上抬着高昂的头“恃才傲逸”,他的原则是才能不如自己的就不和那个人说话。到达许都后,祢衡也曾写过一封工作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是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也没派上用场,最后自荐书上的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

有人就问祢衡许都此处人才济济,像荀彧,陈群等都是当世的人杰。你为什么不去找他们帮帮忙。祢衡把嘴一瞥,他说,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长文、伯达是屠沽儿辈。意思是说荀彧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倒是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稚长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陈群和司马朗都是杀猪卖酒的家伙。

不过,再难相处的人都能找到知趣相投的朋友。祢衡终于也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孔融,另一位是杨修。祢衡就曾公开表示,当今称的上有才华、高人一等的只有这两个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此话就连被夸奖的孔融(字文举)也都汗颜,有恃无恐可见一斑。

其次,祢衡的官场经历。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并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鼓的小吏。一日大宴宾客,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祢衡,没想到这个才子在换装束(有专门的鼓吏衣帽)的时候,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事后,孔融责备祢衡不该如此(融深责数衡),叫祢衡去和曹操道歉。祢衡硬是磨蹭了两个月,在十月他终于去见曹操了。来到曹操家门前的祢衡又做出了骇人听闻的举动,他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敲着地面,有节奏的痛骂曹操。忍无可忍的曹操于是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如果说祢衡对曹操有成见,或已经认定他是国贼,那么对曹操的一番行动尚属情有可原。而对刘表呢,应该不怀成见,一者刘表是汉室宗亲,镇守一方,是地道的皇族屏藩;二者刘表为人宽厚,待祢衡也不薄,比如他初到时“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可以说对他相当器重。如此,对祢衡来说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他该吸取前行的教训,收敛一些狂傲的行为,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可是性格上的偏执缺陷,使他不能克制自己。撕毁别人起草的奏章,自“须臾立成”,就显得非常轻狂。随后又不知何故,“侮慢”刘表。这在当时的宗法观念中属于以下犯上,刘表不能容忍了,只好把他“下放”到黄祖那里去。祢衡的这一次行为是没道理的,是不可谅解的。

黄祖性情暴躁,有勇无谋,刚而无义,做事不讲后果,按理说,祢衡来到这里,应该变得聪明一点,因人行事,谨言慎行,但他依然狂傲如故,眼高于顶,口出恶言,搞得人见人烦。最终惹得原本性躁的黄祖动了真怒,遂下斩杀令。

曹操文章传千载,武功平四方,文武全才,一代豪杰。正是因为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志”,此人又岂可为轻狂竖子所小视!刘表发展生产,注意教育,外抗强敌,内并叛虏,使得荆州在天下动乱的汪洋大海中成了一只安稳的方舟。开拓了“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大好局面。即便武夫黄祖,既能至太守之位,也不至于一无可取如同土木偶! 祢衡徒有虚名,目空一切,见人即嘲,他那种狂傲无比的性格,事实上是造成他英年早逝的最重要原因。

三、人为悲剧

此外,祢衡之死还要归结为人祸,即权力者的妄为和推荐者的盲为。

首先,权力者的妄为。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就召祢衡为鼓手。曹操要祢衡以鼓吏身份亮相,这也许是要刹一刹他虚名的傲气,也许是要试试他的才能(礼乐是名士的必备才能)。但这对祢衡来说等于莫大的污辱,事情就这样走上反面。以后的祢衡到荆州刘表和江夏太守黄祖那里,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当权者就运用手中的权力之剑指向了祢衡。祢衡的死不可谓不是当权者的一意孤行所造成的,明知士可杀而不可辱,非要不自量力而为之。试想,如果有当权者了解祢衡其性格,倘若加以合理的引导,不拘小节,那么情况可能就不会到致死那一步。其次,推荐者的盲为。孔融非常欣赏祢衡,他的举荐祢衡表中,有“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制劲越。弱冠慷慨,前世之美。”这段比喻,重在类比祢衡与贾谊、终军,此二人不仅年少有才,且大有作为。然而孔融并不识人,他的这一举荐行为是一盲为。一方面在祢衡狂妄地宣称只有杨修和孔融是人才后,孔融并没有及时制止这一隐性的祸话,反而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在曹操和祢衡两个水火不容之人之间不遗余力牵线搭桥,肆意安排接见和冲突调解机会。然而我们说孔融你既然明明了解祢衡的性格和为人,你就没必要把他带入官场招来祸端。官场一方面是荣华富贵之乡,同时它的另一面又是泯灭人性、取消良知的地方。你既然步人官场,你就必须调适自己并适应这里的规则。可是祢衡却并非如此,他是一个至死不渝的个性主义者。

参考文献:

[1]范 晔.后汉书·文苑传·祢衡[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胡凤丹.鹦鹉洲小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祢衡刘表孔融
孔融让梨
才华只在舌尖上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不懂就百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虎狼之地难中立
祢衡的悲剧
刘表托孤考述
“孔融不让梨”现象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