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的悲剧
2014-03-18棹归何处
棹归何处
京剧有一传统剧目叫《击鼓骂曹》,剧情取材于《三国演义》,说的是处士祢衡因被曹操轻慢而发泄不满的故事。年轻时看戏听书品三国,对祢衡的做派非常欣赏,敬佩他不愧为山东好汉,有骨气,够爷们儿。后来翻阅正史,对祢衡的人生际遇有了进一步了解,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起来。
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祢衡崇尚气节,才智机辩,但却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他到都城许昌求职时,牛气冲天,全不把当时名流放在眼里,能让他佩服并投契的只有孔融和杨修。孔融比祢衡年长许多,尤为爱惜祢衡的才华,曾在曹操跟前多次举荐,曹操也想见见他。祢衡一向鄙视曹操,非但称病不去,还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曹操尽管气愤,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想杀他。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鼓技,就召他为鼓史,为宴会的宾客击鼓。祢衡的演奏别具情态,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感慨。祢衡上场来到曹操面前时,由于没按规定着装,受到现场官吏呵斥。祢衡就当着曹操和众人的面,将衣服脱得精光,裸身相向,然后慢慢换上鼓史制服。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不料反被他羞辱。事后,孔融数落祢衡,并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见曹操。听说祢衡要登门谢罪,曹操大喜,令门卫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候到很晚。祢衡却穿着粗布衣衫,手拿三尺木杖,坐在大营门口,挥杖捶地,痛骂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处死他就像扼杀鸟雀、老鼠一般。但考虑到这人向有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以为我不能容人。现不妨派他到刘表那里。
刘表和荆州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名,对他敬重有加,行文议事,没祢衡的意见定不下来。刘表和几位文官竭尽才思合拟了一份奏章,祢衡外出回来,还没看完就撕掉扔了,然后要来纸笔,顷刻成文,且辞达义畅。刘表大悦,更加器重他。可祢衡禀性难移,后来又把刘表给得罪了。刘表情知杀了祢衡,就中了曹操借刀杀人的圈套,蒙受害贤恶名。于是,又把祢衡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黄祖尽管性急,但能善待祢衡。祢衡起草的文书分寸得体,很合黄祖心意。黄祖长子黄射对祢衡尤为友善。他与祢衡同游时,对蔡邕所写碑文很欣赏,遗憾没能抄回来。祢衡说,我虽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得,只是其中残缺两字不知。于是,就默写出碑文。黄射派人抄回来对照,与祢衡默写的相同,众人莫不叹服。
黄祖在大船上请客,因祢衡说话不中听而感到非常难堪,就呵斥了他几句。祢衡盯着黄祖说,死老头子,说的什么话?黄祖气恼,想要打他,祢衡骂得更凶。黄祖一怒之下,就喝令杀他。黄祖的主簿一向嫉恨祢衡,即刻把他杀了。黄射赤脚来救,已来不及了。黄祖也很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时年26岁,他的文章多已散失。
祢衡就像一颗滑过历史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但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个性和不屈抗争精神,依然璀璨炫目,永世长存,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从正史记载来看,说祢衡是个难得的人才,应该没有异议。祢衡以狂为荣,以狂扬名,与魏晋时期的世风有关。他虽然不在“竹林七贤”之列,但却颇具魏晋风骨。祢衡三易其主,终招杀身之祸,实在可惜。古话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祢衡之死看似偶然,实则早就埋下了祸根。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酿成,首先要怪自己狂傲过甚。人有傲骨诚可嘉,敬畏之心不可无。祢衡刚直,不畏强权,值得称道,可他动辄出言不逊,多有人身攻击,以己之快制造别人之不快,就不足取了。凡事都有度,止于至善,过犹不及。换个角度看,祢衡狂傲、过激,却不当死。倘能得遇开明上司,接纳他,点化他,砥砺他,定会成长为有造就的英才。曹操等一干人尽管都接纳过祢衡,却未能把“炼才”之心坚持到底。从顽石到柱石,需要一个不离不弃的打磨过程。对那些血气方刚、个性张扬、未经历练的青年才俊, 要多一些提携、呵护之心,多一些包容和耐性。
(摘自《文汇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