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1-04-12张新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发展教师

张新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0 引言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每一个学生基本素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由于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也应成为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理想场所。

1 大学生个性发展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作用

1.1 大学生个性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从个性形成的角度来看,马斯洛认为:“人类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1]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理来说,是一种生理正常发展的个性; 从外部的活动特点来看,是一种具有高度效能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 从当今社会分工来观察,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每个层次、每个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各种不同个性的人去承担各种不同的工作[2]16。 对此,有学者指出,每个人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地位,就是一种幸福[2]18。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2]20可以说,个性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大学生个性发展对民族振兴的作用

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应当提倡个性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个性,是由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个性集合而成的,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着力培养、造就出富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品格的民族个性[2]。 而大学生是各个民族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所以,大学生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各民族未来特色的形成。

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各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振兴的重要因素。 而这方面,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为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 体育教学在大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学在大学生个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主导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而且体育教学具有它独有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2.1 体育活动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行为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运动和竞争,其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并在活动中充实和发展。 有创造力的可以尽其所能,有领导欲的可以施展才华,有心计智慧的可以斗智斗勇,等等。 在这种锻炼体魄和陶冶情操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在具体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2.2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个性发展机会

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为人们提供许多选择机会,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充分体会到精神的充实、意志的考验、性格的磨炼、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在这些难忘的经历中,学生的个性会不断得到锻炼、日益成熟。

2.3 体育运动对个性的发展具有终身受益的特点

体育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体育对人的个性塑造具有长久和稳定的作用。 一方面,个性有选择锻炼内容的作用。 比如,个性积极的学生比消极的学生爱好运动,参加锻炼的机会也多。 另一方面,通过锻炼可以改造个性,尤其是对人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和观察、判断、思维等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积极和长久的作用。

3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若干问题

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体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的,而在具体的实施中,笔者认为,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还很普遍,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类。

3.1 传统意识有余,现代气息不足

在课程的结构上,大部分教师还在继续演绎着多年一贯的“三部曲”,即准备部分多是慢跑加徒手操, 基本部分大多为求稳而采用统一练习和集体指导, 结束部分强加一些与课堂内容不够吻合、与课堂气氛不太协调的放松练习等。 从外在形式看,课堂上既十分热闹,又整齐划一;但从内蕴上观察,学生表情呆滞、身顺心违,练习中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身心没有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内在动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3.2 统得有余,放得不足

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不管是否掌握了该项目的动作要领,或是否对其感兴趣,学生只能在一两个项目上作选择,因而大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观望等待,放不开手脚。 教学活动满足不了学生的活动愿望,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抑制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表现在组织形式上,整齐划一的队列、单调乏味的徒手操,在指定的位置上用规定的内容、格调统一的形式进行“兵操”式练习(即在内容形式统得过死的情形下进行“千人一律”的练习),只见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见学生的主体行为;只见学生被动地“绝对服从”,不见学生个体作用的发挥。 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有的学生适应、有的学生不适应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3.3 共性有余,个性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宣布任务、提出要求、纠正错误动作和安排组织教学时,总是针对全班而言。 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方法和要求,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重外表、忽视内涵,注重统一、忽视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现代教学规律,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勇于开拓创新的现代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如何打破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提到重要位置,是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4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

4.1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4]可见国家领导人对教师作用的期望之大。 体育教师的自身魅力与气质、个性特点、责任心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可为师,行可为范”的典范,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良好健康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 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要增强亲和力,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4.2 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

在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应当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并提供更多的自由练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不过,让学生自由练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应当让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及要求,根据目的及要求,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练习手段和练习伙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培养独立练习能力。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不应无所事事,而应当巡回检查、答疑、解惑和指导,对不同技术基础、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并允许他们灵活运用、自练自悟、想练结合。 这样,就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既照顾了共性、又兼顾了个性;既有利于课堂总目标的实现, 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向着更加健康、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4]。

4.3 培养学生的设计编排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共同特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设计编排”法,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所谓“设计编排”法,就是将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内容,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设计编排,教师不作具体的统一要求,只讲解准备活动、结束活动的意义、作用,讲解一般徒手操的编排原理,学生可以根据课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自行设计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据自己设计编排的动作进行自由练习,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及时总结、表扬,让设计编排有新意的学生为大家展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这样既摒弃了“兵操”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又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发展了创造能力。 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这种“自我设计编排”活动,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同时也极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5 结语

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良好的教师素质、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是社会赋予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 韩玉斌,文兰佃. 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J]. 中国学校体育,2005(1):40-43.

[2]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20.

[3] 马启伟. 运动心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8.

[4] 高起. 试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 体育科学,1998(1):32-36.

[5] 毛振明,赵立,潘绍伟.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5.

猜你喜欢

体育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