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ESP 课程的研究路径探析

2011-12-08谷淑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用途学习者高职

谷淑霞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0 引言

近年来,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院校开设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手段创新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有了大改动,发生了大变化[1],但仍未摆脱一般用途英语的课程模式,它的研究路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在制订和实施高职英语教改方案时,研究者多从宏观角度,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强调从学校、教师层面开展工作,却忽视了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实质性研究及创建ESP 课程循环模式的研究路径的研究,因此,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教学本源出发,基于ESP 的教学原则,分析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客观需求,从需求的视角探讨ESP 课程的研究路径。 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ESP 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ESP 教学效果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接轨。 以下试以商务英语中的模块为例,对高职ESP 课程研究路径进行探析。

1 ESP 的性质及特征

在探讨ESP 课程的研究路径之前,必须对ESP的性质进行诠释,并对ESP 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ESP 的内涵。

1.1 ESP 的性质

从课程性质看,ESP 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它涵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涉及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又涉及学习者所研习的专业知识。 实际上,ESP 教学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偏重英语,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 虽然ESP 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属于语言课程[2]。 Genesee1987 年指出,ESP 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ESP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将外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medium),使学科内容成为学科语言的源泉,语言能力的获得则是理解这些学科信息及内容的“副产品”[3]。

1.2 ESP 的特征

Leaver & Skryker1989 年提出了ESP(依托式)外语教学的4 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学习新信息。(4)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4]。 据此,专门用途 英 语 (ESP) 教 学 方 法 与 通 用 英 语(General English)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倡导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Strevens1988 年认为,ESP 的定义有4 个根本性特征和两个可变性。 4 个根本性特征是:(1)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2)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职业和活动相关。 (3)以适合这种活动的语言的句法、词汇、话语等为中心。 (4)与普通英语 (General English)相对应。 两个可变性是:(1)在语言技能的习惯上可以有相对的限定性。 (2)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教学针对性强,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是ESP 的根本特点[5]。 2010 年,张琳琳把ESP 的特点归纳为4 点:(1) 专门用途英语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 (2)专门用途英语与某种学科紧密相关。 (3)专门用途英语能反映学习者的需要。(4)专门用途英语强调应用技能[6]。

2 ESP 课程须遵循的原则

研究高职ESP 课程模式的技术路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ESP 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对上述ESP的性质和特征的重新认识,笔者认为,ESP 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ESP 总的指导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1 “需求分析”原则

夏纪梅2003 年指出:“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学校比为市场,把学生视为消费者,教师是商家,课程是商品,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营销。”[7]在这一“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需求分析(needs an alysis) 是制订计划和设定目标的必要环节, 是ESP教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也是ESP 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学习一门语言所必需要做的事情”。 任何语言大纲建设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目标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的。 因此,研究高职英语ESP 课程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其实际领域的需求问题。 陈冰冰2009 年把需求分析描述为“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8]。 Long 2005 年认为,“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9]。 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 年指出,不论是一般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必须建立在需求基础上。 他把需求分析分为两种,即: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 需求分析能决定我们的教学目标,而目标情景分析可以决定我们的目的地, 并像指南针一样引我们到达目的地。而学习需求分析则像我们必须选择的符合现有交通工具(学习的条件)、路况(学习者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和动机等情况的路线[10]。 据此,从事ESP 教学研究者必须重视需求分析对ESP 教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另外,需求调查与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求调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连续的、重复的,应随着课程的进展而不断进行适时的、反复的调查与分析[11]。

2.2 “真实性”原则

高职英语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并与学习者将来职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有密切的联系。 基于此,ESP 必须作用于某一专业领域,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而不能脱离具体的专业语境。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脱离语境的孤立的语言形式是不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 语言形式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句子,置于上下文和特定情境中,才富有生命力[12]。 因此,为了确保ESP 课程的“真实性”,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通力合作,依据课程要求,遵循ESP 理论和实践的特点,自主开发课程,编写ESP 教学材料。 必要时,应由课程专家参与,确保教材编写遵循的特定目标导向,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13]。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ESP 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因为学生的内在因素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昭示了教学的一切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ESP 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 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 基于此,ESP 教学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此,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改革,贯穿从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全过程, 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形成一个创新的体系。 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在各教学环节,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安排课内课外活动、组织教学评估等,指导学生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

3 创建ESP 课程循环模式的研究路径

3.1 ESP 课程循环模式

研究了ESP 课程指导原则,我们可以得出ESP课程比一般用途英语更具有生命力的结论。 它的课程模式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模式,这一模式呈环状。 文军2005 年所提出的课程循环模式为:分析情景与需要→确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材料→确定课程实施的内容及方法→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分析情景与需要[14]。

3.2 ESP 课程循环模式的研究路径

参照上述模式,依据ESP 的性质、特征和原则,ESP 课程循环模式的研究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3 个方面。 (1)理论研究。 研究国内外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实证研究。 研究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市场需求及高职英语教育现状。 (3)对策研究。 研究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索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 3 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及相互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ESP 课程循环模式的研究路径Fig.1 Research route of ESP curriculum circulation model

4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作为世界各领域、各行业的交流语言,ESP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更应该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应该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所以,ESP 教学将成为21 世纪的英语专业教学的主流。 而ESP课程的研究路径将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不同的择业需求。

[1] 赵庆红,蕾 蕾,张 梅. 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界,2009(4):14-22.

[2] 罗 毅, 李红英. 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 2008(1):76-80.

[3] Genesee, F. Learning through Two Languages: Studies of Immers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Newbury House.1987:163.

[4] Leaver, B. & S Skryk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3):269-75.

[5] 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M]. In M Tickoo(ed.) ESP: 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1-13.

[6] 张琳琳. 专门用途英语特点及其在ESP 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 琼州学院学报,2010(1):128-130.

[7] 夏纪梅.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

[8] 陈冰冰.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25-130.

[9] Long, M.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Cambridge: Cup .2005:1.

[10] Hutchinson and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64.

[11]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59.

[12] 李传芳. EGP 词义石化对ESP 词汇学习的负迁移[J]. 外语界.2009(4):38-42.

[13] 罗毅,李红英. 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80.

[14] 文军. 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用途学习者高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DNA的奇妙用途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用途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