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过渡式”教材在高校中的应用
2011-04-12丁丽,郭浩
丁 丽,郭 浩
(1.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 物理与电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具备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成为新一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现,增强教育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 2005 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又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 年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问题,并拨付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 教材建设在双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试就“双语过渡式”教材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双语教学的概况
1.1 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 关于什么是双语教学,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其中较权威的定义是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它对“双语教学”的描述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狭义地讲,“双语教学”的最低标准是, 在教学的某些过程至少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
1.2 双语教学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以下3 种[1]:(1)“完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 几乎所有学科课程全部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也完全用第二语言进行。(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1.3 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高校中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已探索出的主要教学模式有以下4 种[2]。
(1)渗透型。 课堂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在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 实践中通常在正常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 可以是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或是一些名词术语。
(2)过渡型。 即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
(3)混合型。 即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英语进行教学。
(4)阶梯型。 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 相互磨合期 (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这几种教学模式互为补充,各有利弊。 但因缺乏具体的双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很难判定何种教学模式更为合理、有效。
在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教师、教材和学习者是双语教学的三大要素。并明确指出:师资和教材是影响我国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两大瓶颈[3]。 其中,双语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成败。
2 “双语过渡式”教材建设的背景和内容
2.1 “双语过渡式”教材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的双语教材主要有直接引进的原版教材和翻译教材两类。
引进的原版教材语言规范、专业,信息量大、数据翔实、内容先进。 多数大学教材都是一流学者撰写的,他们既是学者又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教材平均使用三年左右,作者就会根据学科发展的新情况,在基础知识的框架内添加一些新近的内容。 另外,原版教材图表案例丰富,表达生动,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由于国内外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直接引进或选编国外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会影响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难以满足国内双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另外,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包括影印版)一般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在经济上也难以承受。
翻译教材在这里具体指的是把汉语教材原本翻译成英语的教材。 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普遍使用的汉语版课本同步翻译成英文版。 翻译教材能够紧扣教学大纲,内容针对性强,篇幅适当,有利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是,翻译者水平千差万别,一些欠缺在所难免。 比如:语言的规范性较差;一些抽象名词使用不统一;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翻译不确切,等等。
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 地区的差异、学校的差异、课程的差异、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材的开发。 为了使双语教学良性发展,探索出适合我国特色的双语教材编写模式已迫在眉睫。
2.2 “双语过渡式”教材建设的内容
我国目前双语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均采取了中英文结合的混语授课形式。 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本土化的教材编写模式——“双语过渡式”教材建设方案[4,5]。 所谓的“双语过渡式”教材,是指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其部分内容进行汉语注释的教材。 当然,一套完整的教材,除主教材外,还应当有配套齐全的辅助教案,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 限于篇幅,这里仅梳理了有关主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供参考。 概括地说,“双语过渡式”主教材建设大致分为三大步:
1)筛选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 国外每年出版的教材多达几万种,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了解国外原版教材的品质。 就可能找不到真正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好的教材。 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 在选择教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即:新,选择国外最新出版的书;精,选择名校、名作者的书;好,选择再版多次并且非常流行的书。 同时,教材的内容应当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教学计划相匹配,既要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又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其专业难度和英语难度要与教学的难度应适应[6]。
2)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选取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内容。 对国外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删除原版教材中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部分,针对国内的教学实际,增加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组合成双语教材。 这样的作法省时省力,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学科知识,又增加了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双语教材编写方式。
3)对部分内容进行汉语注释。 这是国外原版教材本土化的重要过程, 也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所在。其表现形式有:
(1)列出了专业生词词汇表。 学科外语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初学的学生,必须记住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并以此形成外语知识体系的基础。 因此,在教材中附上生词注解,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学习提供便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我们还列举了一些构词法等技巧。 因为专业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是通过构词法的规律产生的,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词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事实证明,这种从词汇的组成上来解析词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迅速扩大专业词汇量,减轻学习的难度,促进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2)用汉语注解学科专业句型。 学习外语专业知识,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标准的外语进行表达、写作和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英语中常用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应用能力,可在每个章节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固定句式的用法,通过重复和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每节内容讲完之后,可进行一些重点的概念讲解和问题举例,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提出和多次重复这些句式, 请学生练习应用并回答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学科外语在表述上的一些习惯用法。
(3) 根据双语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在教材中对有关难点给出注释,对定理、定律给出译文。 这样,学生在正确的双语对比学习和体会中培养了双语认知能力, 掌握了语言符号和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在思维水平上进行双语学习,有利于获取学科知识以外的独特感受。 有的教材还在附录部分给出了详细的数学符号、运算、方程等的英语读法。 这种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双语教学,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外语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从教材的使用效果来看,这种教材编写的模式兼顾了不同英语基础学生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 这种教材极大地方便了双语教学,得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专家和学生的认可。
3 结语
双语教学在全国高校方兴未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与此同时,双语教学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双语过渡式”教材的开发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尝试。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本土化双语教材的开发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才能促进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 Mary. Reading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in French immersion programs [J]. Educational Quarterly Review,2004(4):25-30.
[2] 高燕, 陈盛智. 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297-298.
[3] 李同艳. 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 北京大学学报,2007(5):49-51.
[4] 刘春湘,罗武胜.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45-47.
[5] 江爱华, 关雯文. 论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本土化”改造[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7,(4):94-97.
[6] 胡 军,牟伯中,黑恩成,史济斌,叶汝强. 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6(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