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1-04-12李忠旺
李忠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随着高职教育的规模逐年增大,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给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深入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成因及特征,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1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概述
1.1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
彭军的研究[1]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就业出现困难;对社会生活的低参与度和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出现;自以为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短期内迅速形成且人数递增。 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有助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更好地甄别就业困难群体,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帮助。
1.2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成因
按照产生原因,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可以分为主观型和客观型[2]:
1.2.1 主观型
是指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毕业群体,即“有业不就”者,也就是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因种种原因不去就业者。 这一部分学生又包括以下类型。
(1)因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或个人感到学历低而暂时不想就业,打算提升学历,或等待更好就业机会者。
(3)因盲目攀比导致就业困难。 有些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与同班同学攀比,觉得别人找到了一个好单位,我找的单位也一定要比他强。 而他们心中对于到底什么样的单位更好、更适合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有业不就”。
(4)因其他原因,如恋爱双方要在一起、父母期望到大城市或离家近的地方就业等原因,致使这部分同学“有业不就”。
1.2.2 客观型
指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3]:
1)“有业难就” 者。 是指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但因种种原因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者。 可以分为以下3 种情况。
(1)学习成绩差、专业技能缺乏者。 这部分毕业生由于成绩问题(如有多门课考试不及格),导致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宁可取消或减少招聘计划,也不愿跟这些毕业生签约。
(2)心理素质不强或交往沟通能力差者。 这部分毕业生要么由于自卑、羞怯、不会交流沟通等原因,导致难以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要么由于自身定位不准, 或在众多招聘岗位面前犹豫不决,难以决断,导致无法签约。
(1)显微组织检查或宏观形貌分析 淬裂样件的宏观及微观形貌如图1所示,图1a为宏观裂纹图片,图1b为样件表面脱碳层深度图片,图1c为裂纹处脱碳层微观图片。
(3)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态度者。 用人单位对这一点非常看重。 有些毕业生虽然其他方面比较优秀,但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奉献的态度,导致用人单位对其“敬而远之”。
2)“就业难”者。 是指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的毕业生。 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特指因自身条件而造成的就业难者。 他们因户籍、年龄、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 在这一类人中,性别歧视最为突出,其中女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如在一些工科类专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工作的环境特别艰苦,甚至睡觉、如厕等都没有专门场所,不招女生实在是无奈之举。 其次是身高歧视。 此外还有容貌歧视、健康状况歧视等。
(2)指因专业冷僻、适应面窄导致的就业岗位缺乏者。 当前,高校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适应面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这样,一部分因选择了所谓的“长线”专业或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就不得不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无奈地成为就业困难群体[4]。
2 帮助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对策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因此,帮助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也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2.1 政府层面
(1)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平等的就业制度。 就业歧视、就业偏见在当前的高职生就业市场上依然客观存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社会平等,逐渐消除用人偏见。 应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逐渐消除高职生就业中的各种歧视,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就业限制,促进公平就业。 应加强对各类人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对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歧视行为,运用各种手段,及时维护他们平等就业的权益[5]。
(2)挖掘资源、制定激励政策,支持高职生困难群体就业。 政府可以通过协调和利用相关资源,为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2.2 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努力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部分高职生成为“弱势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人单位造成的。 由于用人单位一味追求名牌大学、追求高学历的心理和不当的用人观,增加就业条件、限制就业性别,有形无形地导致一部分高职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 因此,用人单位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理性的用人观,遵循人职匹配原则,尊重每一位高职生的自然特性和人格特征,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为每一位应聘的高职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2.3 高职院校层面
2.3.1 组织相关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高职院校应组织相关调查,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摸清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原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如对主观型即“有业不就”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摆正位置,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对客观型即“有业难就”、“就业难”者,应分清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讲座、辅导等服务。
2.3.2 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高校就业工作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几个人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高职院校应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2.3.3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就业自信心
(1)应帮助学生正确认清形势、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敢于竞争、百折不挠,提高抗挫折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适当的就业目标。
(3) 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适度的心理宣泄、自我慰藉、自我减压和松弛练习等,达到调适自我心态、缓解心理波动、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
2.3.4 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困难高职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能力的提高对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功就业至关重要。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这些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通过讲座、素质拓展、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3.5 根据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及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有些冷僻专业或适应面窄的专业就业状况不佳、就业岗位稀少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或课程设置。 在专业教育中,应当始终贯穿“学以致用”原则,同时通过辅修、自学等形式,拓宽专业教育的覆盖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知识、技能储备。
2.4 毕业生层面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高职生就业困难群体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认清就业形势,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 同时,还应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就业心理、保持平常心态,不因一时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挫折而悲观失望,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提高就业自信心。
3 结语
总之,在高职学生就业中,不论是政府、用人单位,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自己都应转变观念,群策群力。 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从而真正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1] 彭军.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2):82-84.
[2] 杨建超.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35):170-171.
[3] 庞荣申.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8(3):151-152.
[4] 米学芹.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45-46.
[5] 李伯枫.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 现代企业教育,2007(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