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改进路径
2011-04-11夏守信詹一虹陈晓刚
夏守信,詹一虹,陈晓刚
(1.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有利于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专业学位教育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2011年6月,2009年招收的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年制硕士)毕业离校,踏入社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这两年间,各招生培养单位围绕如何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个命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理性审视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目前各招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但从实践上看,专业学位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还不能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不够突出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应用性不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其课程设置提出了特定的要求,那就是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1]。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其特点是理论性课程比重较大,应用型课程比重较小。另外,也没有针对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职业”课程。
二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够的问题:第一,“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大行其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互动较少。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第二,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园开展,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三是“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完善,专业实践指导不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根据其特定的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和特别的生源结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但是从近两年高校的培养工作实际来看,“双导师”制度在高校落实的并不完善。其一,校内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高校教师的工作侧重于科学研究,很多教师不具备特定职业领域的专业实践经验。其二,校外指导老师配备不足。配备到位的部分校外导师,则由于处于行业一线,闲暇时间较少且指导学生人数较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并不得力。
(二)专业实践环节不到位
首先,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所依托的载体。实践基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专业实践的效果。近两年,各高校陆续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建设的力度更不够。一方面,校外基地数量少,实践资源紧缺,导致部分研究生无法开展相应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校内现有基地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资源不足的局面进一步凸显。
其次,专业实践质量评价机制构建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应用”,而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先天”实践经验不足,所以,对专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高效”。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衡量和检验。目前,还缺乏这样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质量评价机制。
(三)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
其一,行业资格评价机制有待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相应行业,其能否在毕业后顺利完成职业衔接,取决于能否满足职业需要。而要满足职业需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应该与各相应行业的行业标准一致。这就需要行业资格评价机构参与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培养标准以及培养质量进行指导和评价[2]。但是,就实际工作而言,各高校对培养质量的评估手段,主要依靠完成要求学分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等方法,罕有行业资格评价参与其中。
其二,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有待加强。学位论文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反映了其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能力。学位论文的水平,也是培养质量的实际表现。就学位论文选题与质量的情况来看,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对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强调的并不充分。第一,不少学位论文缺少实践基础,没有真正做到针对具体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偏离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第二,学位论文选题评审与答辩过程不规范,主要由院校主导评价过程,校外导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进路径
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前所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运用恰当的策略,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进这项工作,才能有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贡献才智力量。笔者认为,加强培养环节特性设计,完善培养模式;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培养质量,是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培养环节特性设计,完善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其鲜明特点。为达成培养目标,应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特性设计,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法革新,强化“双导师”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注重课程安排的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科学筛选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合理搭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要求和全面素质培养目标,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而且在专业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要推进教学方法革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重视实践和应用,根据本专业实际特点采取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
三要强化“双导师”制度建设。“双导师”制度对于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双导师”制度建设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需要。一方面,应该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等方法,掌握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聘请企业、行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指导。[3]
(二)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机制
为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应该依托校内学科资源,联合校外企业资源,加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机制,保证专业实践质量。
首先,要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基地作用:高校应发挥地域、环境等优势,与校外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在与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同时,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主动利用校内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作用:高校应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校内创新基地,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4]
其次,要研究设计专业实践质量评价机制。专业实践的开展,不仅要保证实践时间,还要保证专业实践的质量,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高校要研究设计专业实践质量评价机制,全面考察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效果,改变目前仅以实践时间和导师指导评语等指标作为标准,增加对实践过程具体表现和实践成果等质量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开展质量评估工作通常是保障和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估培养质量,有助于客观总结培养经验,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具有监控、导向作用。
一方面,要引入行业资格评价机制,加强能力素质考核。高校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是否具备从事相应行业的能力素质,最终还是要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那么,邀请行业资格评价机构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来,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引入行业资格评价机制,能够有利于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标准,有利于改进培养过程,有利于对最终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和提高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要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学位论文工作制定相应标准,从选题,写作以及评审答辩过程,全面加强对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要求。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研究内容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5],选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校内校外导师应充分参与,及时指导。在论文的评审答辩过程中,安排校外导师参与,并对校外导师的参与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增强研究生应用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EB/OL].(2009-03-19)/[2011-08-3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xxgk_82629.html.
[2]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3] 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4] 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8-12.
[5] 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