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和翻译
2011-04-11韩冰
韩 冰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一、引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它实质上就是文化的翻译和传递,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中英翻译不仅要跨过语言的障碍,更要逾越中英文化的鸿沟。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问题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基础。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表现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汉语里的“东风”是温暖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可西风才是寒冷的,白雪皑皑,一片肃杀凄凉的景象。英语中有:biting east wind(刺骨东风) 的文字。It’s warm, blowing a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ying.(温暖的西风吹佛,万鸟争鸣。) 两种意思不同是由于中英地理地貌不同造成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临大海,海上吹来的东风是宜人的,而从西伯利亚吹来的西风却寒冷刺骨。英国位于西半球,是海洋性气候,告诉人们春天到来的却是西风,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就明白了: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自身除了所承载的文内涵外,中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有各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由于思维方式等不同,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中国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夸奖和恭维往往是推辞,经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 来回复,这常常会使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at?”来回答,弄得外国人不知所措,不知所云。可是西方人听此类话语后会直截了当说:“I am glad you like it.;“Thank you!””
在表示感谢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当别人问我们是否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eat?),我们常常本能的客气一番,回答:“麻烦您了”、“不用了”等。但是若依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毫不犹豫说“Yes,please.”;若不想要,直接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直率。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西方人信基督教的很多,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安排的,;人类负有原罪,在现世理应受苦,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学生则信仰佛教,相信“佛祖”在掌控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等。再譬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要神形兼备地译成英语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译成英语时达到异曲同工是非常困难。
(四)生活习俗的差异。“红色”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热烈和喜庆,是一种带来强烈美感的色彩,中国学生的婚礼上一定要穿大红,丧礼则是从头到脚都是白,大喜与大悲泾渭分明。但对一些西方人来说“红色”却同流血、战争和恐怖联系在一起。如英语的scarlet,具有“深红的”、“淫荡的”等意义,在中国,“黄色” (yellow),是帝王的象征。只有皇帝才配黄色。而在西方黄色表示懦弱,胆小,不敢面对现实。另外,在英语中,有些颜色词已经失去了本意。如white day吉利之日 (不是“白色的日子”)。
汉语中的对亲属称谓有泛化的倾向,常常用在非亲属之间:年轻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但在英语中,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集合,只区别男女性别,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体现得男女平等。如:英文中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 中国人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仅仅是一种职业;中国从古至今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只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人们的简单理解。在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重;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特别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讨厌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常常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称呼老人。
(五)文学艺术的差异。中英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大多具有低调含蓄、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而西方人大多具有挑战自我和冒险精神的性格特点。在中国文学中,把“妖艳”的女人骂成是“狐狸精”;把“狡猾的人”、“坏人”比喻为“狐狸”。总之,“狐狸(fox)”在汉语中是贬义词。而在英语国家中,在形容狐狸狡猾、多疑的同时,同时也增添了对它外表的“俊美”和内在“精神”的好感,正如:as sly as a fox就指的是“一个精明的人”。
三、解决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途径
中国学生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形成一种固定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摆脱不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影响,导致翻译的译文是中国式、晦涩难懂。以下是笔者提出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文化信息的摄入量。中国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书籍的数量和时间很少,文化信息量十分缺乏。如果我们缺乏对一个西方民族或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就无法用该国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学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民风民俗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了解英语语言中的文化艺术。同时,我们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大量阅读英语资料,阅读有关英美国家文化的书籍,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拓宽文化信息摄入的渠道,强化文化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提升译文的质量。
(二)通过实际的语境 (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大胆实践。我们可以开设“英语角”,创设英语学的氛围;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把自身融入到英语文化中;有条件的时候,要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和认识英汉文化的差异,体会文化差异,强化文化对比,逐步提高英语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了解、熟悉中英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注意不同民族之间的异同。只有经过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辨别其个性,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更忠实,才能达到“信、达、雅”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1]尹朝.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4) .
[2]李亮.小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J].科技信息,2009(31) .
[3]古芬.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J].科技信息,2010 (20) .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